- 德必配位:讀懂《資治通鑒》里的領(lǐng)導力(藍獅子·大師思想3)
- 姜鵬
- 2595字
- 2024-07-10 16:39:26
三家分晉的啟示:遵守法則
“無頭”的開篇
司馬光希望通過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來指導政治的強烈愿望,讀者只要翻開《資治通鑒》第一頁,就能明顯地感受到。《資治通鑒》的開篇非常有意思,這么偉大的一部經(jīng)典,居然是以一句孤零零、沒頭沒腦的話開始的:“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即開始任命魏斯、趙籍、韓虔三人為諸侯。這句話既沒有背景交代,也沒有主語。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可能根本不知道魏斯、趙籍、韓虔是誰,任命他們?yōu)橹T侯的人又是誰。一部大經(jīng)典,居然是以一句沒有主語、沒有背景交代的“無頭句”開始的,既讓人感到新奇,又摸不著頭腦,司馬光到底想講什么?
《資治通鑒》以這么奇特的方式開篇,一定有深刻的涵義在里面。其實這里交代的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一樁非常著名的歷史事件: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晉國很強大,曾出現(xiàn)過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但發(fā)展到后來,晉國的權(quán)力逐漸集中到少數(shù)幾個大家族手里,最終演變成魏、趙、韓三個大家族控制晉國國政,晉國國君反而沒有什么權(quán)力。到了晉幽公的時候,國君只掌握著兩座城池的土地和人民,實力非常微弱,其他土地和人民都握在魏、趙、韓三家手里。本來魏、趙、韓三家作為晉國的大臣,應該去朝見晉國的國君,現(xiàn)在由于實力配比倒了過來,大臣比國君強太多,所以晉幽公反而要去朝見魏、趙、韓三家的領(lǐng)袖。晉幽公又是一個非常好色、荒唐的國君,為了滿足淫欲,有一次半夜偷偷跑出城,想到城外找漂亮的婦女媾和,結(jié)果月黑風高,路遇盜賊,為盜賊所殺。國君被殺,引起了晉國內(nèi)部騷亂。魏氏家族的領(lǐng)導人魏文侯,也就是《資治通鑒》開篇中提到的魏斯,非常能干,他迅速出兵平定騷亂,控制了局面。晉國內(nèi)部如今的情況使得當時的“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魏、趙、韓三家,晉國國君就漸漸地被忽視了。
公元前403年,當時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也就是周威烈王,干脆把魏、趙、韓三個家族升級為諸侯國,從此多了魏、趙、韓三個新的國家,而原先的晉國就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這就是“三家分晉”的歷史背景。這是一個非常有標志性的歷史事件,歷史自此從春秋五霸時代逐漸過渡到戰(zhàn)國七雄時代,魏、趙、韓這三個從晉國脫胎出來的新國家,和老牌大國齊國、秦國、楚國,以及北方的燕國,被人們稱為“戰(zhàn)國七雄”。
《資治通鑒》用“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這句話來開篇,并不僅僅是抓住了歷史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事件,而是有更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要表達。可以先來比較一下,同樣一件事,另一部史學名著《史記》如何記載。《史記》說:“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直截了當,簡明利索,讓讀者知道周威烈王冊封魏、趙、韓三家為諸侯這回事。相比之下,《資治通鑒》在提到魏、趙、韓三家的時候多了三個字“晉大夫”,特別標明他們原先的身份是晉國的大夫。司馬光為什么要把他們的身份特別點出來?這是對魏、趙、韓三家的批判。三家原先是晉國的大夫,但他們沒有恪守臣節(jié),最終瓜分了原本屬于國君的領(lǐng)土,搖身一變,從大夫變成諸侯,這是儒家政治倫理中最不能容忍的僭越。所以司馬光要特別點出他們“晉大夫”的原始身份,以揭示他們的僭越行為。
但問題是,三家的僭越行為為何能得逞?這就牽涉到開篇中被省略掉的主語:周威烈王。任命魏、趙、韓三家為諸侯的是周威烈王,周威烈王在整個事件中要負怎樣的責任?我們順著《資治通鑒》往下讀,在開頭這句話的下面,是司馬光對“三家分晉”事件的評論。在評論里,司馬光說:“三晉之列于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三晉”指的就是魏、趙、韓三家。三家瓜分晉國領(lǐng)土,的確是破壞禮法的僭越行為。但司馬光說,他們能晉級為諸侯,說到底,破壞禮法的關(guān)鍵人物還不是這三家,而是天子,也就是周威烈王。
司馬光說:“夫三晉雖強,茍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請于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茍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征之。今請于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魏、趙、韓三家如果毫無底線,為什么不自稱諸侯,而是要向天子請示?這說明,三家其實并不敢明目張膽、毫無顧忌地破壞禮法,他們怕觸犯眾怒,引來其他諸侯的討伐。他們向天子請示之后,天子下令將他們升級為諸侯,這樣他們瓜分晉國的行為就變得名正言順了。這時候如果有其他諸侯國想去討伐他們,反而成了違背天子的命令,是不正義的。所以司馬光認為,和魏、趙、韓的僭越相比,更糟糕的是周威烈王這種獎勵僭越的行為。它讓所有人看到,僭越不僅不會受到懲罰,還會得到天子的肯定與獎勵。那么誰還會守規(guī)矩?這后續(xù)的效應是非常可怕的。
魏、趙、韓得手之后,其他諸侯國的權(quán)臣有樣學樣,不久之后,在齊國也上演了同樣的故事。齊國權(quán)貴田氏家族,看到魏、趙、韓升級為諸侯了,也萌發(fā)了想升級的念頭。于是田氏家族的領(lǐng)袖田和找到魏文侯,也就是《資治通鑒》開篇中提到的魏斯,委托魏文侯到周天子那里游說,讓他們田家取代原先齊國的國君,升級為諸侯。田和為什么找魏斯辦這件事,而不是找別人?或許正是因為魏斯在違法、僭越這方面比較有經(jīng)驗吧。那么結(jié)果如何呢?周天子又一次違背禮制,允許齊國的僭越之臣田和升級為諸侯。于是田和把原先齊國的國君齊康公遷徙到海濱小城,自己取代了齊國國君的位置。司馬光用了同樣形式的一句話來描述這件事:“初命齊大夫田和為諸侯。”
站在周天子的立場來說,當?shù)谝淮纬霈F(xiàn)魏、趙、韓這樣的卿大夫僭越禮制、凌轢諸侯的現(xiàn)象,不僅未能及時阻止,反而承認他們瓜分晉國的行為,那么當再次出現(xiàn)卿大夫要求取代自己國君的情況時,就更加無法阻止,所以田和得逞了。現(xiàn)在是卿大夫要求取代諸侯,天子不僅不懲罰他們,反而放任、鼓勵,那么形勢再繼續(xù)發(fā)展,當這些諸侯紛紛起來要求消滅天子、取代天子的時候,拿什么來阻止他們?這就勢必進入“綱紀散壞,上陵下替”的混亂時期,整個社會會失去秩序。事實上,歷史也的確在朝這個方向發(fā)展,卿大夫強大之后消滅諸侯,諸侯強大之后消滅天子,周朝最終就這樣滅亡了。
這樣分析下來,司馬光其實是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給《資治通鑒》開頭,從而引出了一套基本的治國理念。司馬光最基本的治國理念,正是通過批判周威烈王,也就是被省略的這個主語表達出來的。司馬光的核心理念有這樣一條:掌握“法”的人,必須先守法。周威烈王恰恰破壞了這條原則。處于權(quán)力秩序頂端的天子,面對違法行為,不僅不能制裁,反而獎勵,這本身也是一種違法行為。這一情況必然導致綱紀禮法蕩然無存,國家、社會都無法繼續(xù)靠法來維持,更不可能靠法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