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年之路(套裝共2冊)
- (美)詹姆斯·霍利斯
- 955字
- 2024-07-10 16:38:54
序言
為什么這么多人在中年遭遇如此多的挫折?為什么我們會把這種挫折當作一種危機?這種經歷的意義是什么?
中年危機,我更愿意稱之為中年之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并提出了一個看似可怕實則具有解放意義的問題:“除了我的過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誰?”當我們發現自己一直在以虛假的自我生活,被不切實際的期望驅使著扮演一個“臨時的”成年人格時,我們就打開了第二個成年期的大門,將迎來我們真實的人格。
中年之路是一個重新界定和調整人格的機會,是介于首次成年的青春期和無可避免的老年及死亡之間的過渡階段。那些清醒地穿越了這段旅程的人,會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更多的意義。那些沒有清醒穿越的人,無論他們在外部世界表現得多么成功,仍然是自己童年的“囚徒”。
在過去的十年里,我的精神分析實踐對象主要是中年人;中年之路代表了一個極好的——盡管常常令人痛苦——修正自我感(sense of self)的機會。因此,本書將會探討以下這些問題:
●我們是如何獲得特定的自我感的?
●有哪些變化預示著我們進入了中年之路?
●我們如何重新定義自我感?
●榮格的個體化[1]概念與對他人的承諾之間有何關聯?
●有哪些態度和行為的改變能夠支持個體化過程,并幫助我們穿越中年之路,渡我們脫離痛苦,去往意義的彼岸?
深度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成長空間取決于他向內看和承擔責任的能力。如果我們總是將自己的生活看作由他人造成的困境,看成一個可以“迎刃而解”的問題,那么就不會發生任何改變。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勇氣,人格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榮格在一封1945年談及個人成長的信中寫道:
許多人把生活當作一部小說。我們被動地從一頁翻到另一頁,以為造物主會在最后一頁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正如海明威曾說過的,如果主人公還沒有死,只是因為作者還沒寫到結尾。因此,無論有沒有獲得啟迪,在人生的最后一頁,我們都會死去。而踏上中年之路會讓我們更加清醒,能夠為余下的篇章擔負起責任,敢于為召喚我們的廣闊生活而冒險。
無論讀者身處生命的哪一階段,所受到的召喚都一如丁尼生(Tennyson)在《尤利西斯》(Ulysses)中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