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本金融
- 陸建強主編
- 1951字
- 2024-07-05 14:28:43
善本金融理論的實踐
在善本金融理論提出和完善的過程中,我們以浙商銀行踐行善本金融理論為例,探討銀行業實踐。浙商銀行堅持以善為本的金融服務宗旨,從理念、隊伍、對象、機制四大向度推進探索創新,一體構建善本金融生態,為中國特色金融和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探索經驗。
推動金融服務理念向善
服務理念是回答金融為什么服務、為誰服務、如何服務的問題。這些年,不少金融機構把市場激勵作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動力來源,忽視了社會價值的內在激勵,導致功利主義蔓延。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物質的本質是重量,精神的實質是自由。”自由需要一定的物質,但超過一定重量之后,物質越多,自由越少,正所謂為養其小而失其大。追求服務理念向善,要求金融機構站位要高、格局要大、情懷要深,弘揚善的文化、鼓勵善的行為、傳遞善的溫度,將潛意識底層的性善,提升至不學而能的“良能”狀態,喚醒內在向善的力量,做到發自內心地追求向善。2022年以來,浙商銀行全面煥新金融服務理念,提出金融要幫善不幫惡,陪伴有責任心、有社會擔當的企業成長,不做資本無序擴張的幫兇、不做資金空轉套利的幫手。為此,浙商銀行打造了特色“善標”體系,走出單純以抵質押物多少對客戶進行評判的模式,而是以向善為重要標準對客戶進行多維度評判,主要包括企業版和個人版兩個客戶維度的體系,其中企業版“善標”以大局擔當、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為正向評價維度,并編制了20多項負面清單;個人版“善標”以守善性、聞善道、呈善果為正向評價維度,并編制了10多項負面清單。同時,將“善標”落到客戶準入、授信評審、服務定價等金融服務各環節,形成金融向善的銀行方案。
推動金融專業人員從善
金融服務隊伍從善是善本金融的關鍵樞紐。目前部分金融專業人員存在“行業特殊性”等錯誤論調,以及在這些思想驅使下出現的“打獵”而不是“種田”、“雨天收傘”而不是“雪中送炭”等行為。聚焦如何推動專業人士從牌照中走出來去服務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浙江省從2018年開始就成立了浙商總會金融服務委員會,在全國首創金融顧問制度,參照“法律顧問”“家庭醫生”,定位為企業金融“全科家庭醫生”、政府的“金融子弟兵”和居民的金融理財咨詢師,通過構建“1+N”服務模式(1個金融顧問鏈接N個機構資源,詳見圖1-1),以實現三大轉變:一是推動金融專業人士走出所在機構的牌照限制轉到具有公益身份的社會價值認同;二是從“以牌照為中心”的專項服務轉到“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服務;三是從注重融資轉到融資和融智并重的全方位服務。這是金融人士利用專業知識從善的集中表現。同時,縣域是中小微企業和基層群眾聚集的特定區域,因此在縣域里開展制度創新是金融專業人員從善的重要領域。尤其是在數字化浪潮下,金融專業人士可以通過數字化工具、投資者教育等,推動實現企業運營成本下降、政府平臺優化提升、區域金融生態全面升級。目前,在浙商銀行的推動下,浙江正在杭州市臨平區開展綜合金融服務示范區試點。

圖1-1 金融顧問“1+N”模式架構
推動服務對象崇善
服務對象崇善,要求金融機構必須清醒認識到金融牌照不僅是國家許可,更是一份重要的政治責任。基于此,浙商銀行以“善本信托”為重點,研究金融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公益金融服務新模式,從原來“一捐了之”的慈善到開啟自主可感知的慈善,從原來捐錢捐物的慈善到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的慈善;牽頭搭建公益金融服務新平臺,幫助企業家自主可感知參與慈善事業、提升社會價值、實現財富升維,同時讓企業家參與到基層治理中,成為社會管理參與者和優秀文化傳承者。主要做法是聯合專業機構服務企業家設立慈善信托(詳見圖1-2),圍繞“企業自身產業生態、企業家出生地和所在地”三大場景,以“慈善+金融”模式打造“傳統民生領域項目保障困難群眾生活、發揮企業家鄉賢作用促進社會善治”兩類慈善項目,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以金融機構個體之善,推而廣之實現全社會之善。

圖1-2 善本信托業務架構
推動保障機制助善
正向的評價反饋是推動善本金融的重要保障。雖然金融領域引入了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豐富了原有的評價維度,2021年財政部印發的《商業銀行績效評價辦法》又新增了“服務國家發展目標和實體經濟”“發展質量”兩個評價維度,但總體上對金融機構的考核仍以規模、利潤等業務指標為主,更多聚焦在經濟價值上。推動善本金融必須從金融的社會價值出發,從業務盈利的導向轉變為金融功能屬性發揮成效的導向。浙商銀行從內部績效考核入手,研究探索體現向善的考核體系,從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推進公益金融等多個維度進行全方位的科學評判,加大對小微普惠、綠色金融、先進制造業投入的考核權重,建立善本金融的資源配置體系,把更多信貸資源傾斜到“善”的客戶、業務和生態,支持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