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神話故事(12)
- 中國古代哲理故事大觀
- 郝勇編著
- 5545字
- 2014-12-10 22:22:46
遇事優柔寡斷,是一種最不明智的做法。有易國的滅亡,其實有自取其禍的原因。最初王亥和王恒來到有易國,綿臣沒能認清他們的真面目,等到王亥被殺,綿臣也終于發現他們的無恥之時,禍根其實早已經埋下了。最不該王恒重來且死皮賴臉不回去的時候,綿臣沒有采取果斷的措施,那時有易國的滅亡已經可以預見了。
對于可能危害到自身的某些潛在因素,千萬不能姑息縱容,必須及早加以排除。對于我們平常人來說,也許不會嚴重到亡國滅種的地步,但是這個道理卻是普遍適用的。比如說身體的健康,事業的成功,都需要及早做好準備,排除一切可能致病或者致敗的因素。
網開三面
成湯王是殷族一個非常著名的王,據說他身高九尺,膚色很白,臉型是上面比較尖,下面比較寬,頭發非常濃密,臉頰兩旁長著漂亮的須髯。
湯王不僅長得儀表非凡,而且心地善良,宅心仁厚,對人民非常仁慈。有一次,他到郊野去打獵。無意見遇到一個人,只見他正在林子中四面張網,網羅天上的飛鳥,一邊嘴里還不停地祝禱:“從天上掉下來的,從地里鉆出來的,從四面八方飛來的,全部掉進我的網!”成湯走過去,說:“哎呀!這怎么能行呢?你把所有的飛鳥都抓走了,那不是夏桀才干的事么?”于是就讓那個捕鳥的人把張好的網解去三面,只留下一面,還教他念一首祝禱辭:“以前蜘蛛作網,如今的人們學它的榜樣。鳥兒喲,你們是自由的:想朝左就朝左,想朝右就朝右;想飛高就飛高,想飛低就飛低。可別不小心,偏巧撞到我的網上喲!”
這件小事很快就四處流傳,據說漢水以南的那些小國家,聽說湯王如此仁德,連禽獸都已經享受到了他的恩澤,大家都衷心臣服,紛紛歸附湯王。
湯王因為網開三面而實力大增,引起了夏桀的不滿。又聽說他派人哭悼那些被夏桀冤殺的人,更加惱怒,于是就把湯王騙到京都,抓起來關在夏臺的重泉里,重泉是夏桀特地修造的一座監禁重要囚犯的監獄,湯王差點就被折磨死了。幸好湯王的大臣送來許多金銀財寶,把夏桀周圍的臣子都給買通了,于是夏桀才把湯王給放了,竟然也沒有考慮后患。
湯王出獄以后,決心滅掉殘暴的夏桀,于是采取種種措施,壯大自己的實力,籠絡人才,重用很有才干的伊尹。等到時機成熟便統領大軍,向夏桀發動進攻。
打到章山的時候,鎮守章山的大將夏耕右手持戈,左手持盾,看上去威風凜凜,哪知道湯王一來,一刀就砍掉了他的腦袋。掉了腦袋的夏耕從地上爬起來,發覺自己腦袋沒了,慌慌張張回頭就跑,一跑就跑到巫山,躲起來再也不敢出來了。
湯王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夏桀的都城。夏桀嚇得趕緊帶著妹喜和其他幾個寵姬喬裝改扮逃出大火沖天、混亂不堪的京城。湯王帶著70輛最好的戰車和六千個死士緊緊追趕,晝夜兼程,一直追到鳴條,終于把夏桀的軍隊打得潰不成軍,夏桀坐著船逃到了南巢。不久之后,夏桀驚嚇過度,死掉了。臨死的時候,恨恨地說:“我真后悔當初沒把成湯殺死在夏臺,以至于有今天的慘敗啊!”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成湯王網開三面的故事,看起來很簡單,卻從一個小小的側面反映出成湯王心地的慈善,以至于鳥獸都能享受到他的照顧。所以萬民歸心,這是一種對善良仁愛最好的嘉獎。
日常生活中,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品行,有時候并不需要特別正規的場所,或者特別突出的大事件,只要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可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品質修養,重要的是善于觀察和發現。
文王吐子
殷王朝最后一個王紂,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暴君。
紂王荒淫無恥,整天花天酒地,為所欲為。他從來不理朝政,想盡辦法剝削老百姓。為了方便自己尋歡作樂,紂王役使成千上萬的奴隸,花了七年功夫,在京城朝歌修建了一座非常高大壯觀的鹿臺,然后又到處搶奪珠寶美女放在宮里,并且在宮里修建酒池肉林,整日跟一幫宮女妃子在里面尋歡作樂,過著腐爛不堪的生活。為了防止國人背后罵他,他還特地設計了一種及其殘酷的刑法,叫做“炮烙”。若是有大臣敢于批評他,或者有人在背后說他壞話,他就用這種刑法懲罰他們,許多人都被活活燒死了。
那時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是個很正直的人,眼看著紂王一天天腐化墮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心里非常著急。紂王殺了忠直的叔父比干之后,文王知道紂王已經無可救藥,不禁暗中嘆息。沒想到卻被一個奸臣崇侯虎聽到了,于是向紂王進讒言,說文王將來可能會造反。紂王一聽,立刻就把文王抓起來,關在牢里。文王被抓之后,文王四友,即他的大臣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括都為文王擔心,怕他也被抓去受“炮烙”之刑。他們四人趕緊跑到牢里去探望文王,費了許多周章,總算見到了文王,文王暗示他們要多給紂王送美女和珠寶,并且一定要快。文王四友回去之后,立刻四處搜尋美女和奇珍異玩,準備營救文王。
那時候,天子怕諸侯造反,往往要把諸侯的兒子扣在京城做人質。文王的大兒子伯邑考,當時就被紂王留在身邊做人質,替他駕車。紂王因為懷疑文王造反,不僅把文王抓起來,還把伯邑考剁成了肉醬,煮熟了之后做成肉丸送去給文王吃。還對身邊的文武大臣說:“都說姬昌是圣人,圣人當然是不會吃自己的兒子的。”但是使者回來說,文王把那些肉丸都吃了,一點懷疑也沒有。于是紂王覺得姬昌也不過是個凡人,也就不大把他放在心上。
恰好這時,文王四友給紂王送來了美女和財寶。貪財好色的紂王看著絕色美女和大批奇珍異玩,高興得不得了,又指著美女說:“只要她一樣就足以釋放姬昌了,何況還有那么多寶貝,哈哈哈哈!”于是紂王馬上命使臣釋放了文王。文王四友一到牢里,就把所有事情都告訴文王了,文王知道原來紂王送給他吃的肉丸竟然是自己的兒子伯邑考之后,悲憤萬狀,心中燃起熊熊怒火,發誓一定要殺了紂王,解救天下蒼生,為伯邑考報仇。
離開牢里不多久,文王總覺得胸腔里堵得慌,非常難受。后來實在忍不住了,于是下了馬,把手指伸進喉嚨里,忽然“哇”的一聲,吐出了許多小動物,全身雪白,紅紅的眼睛,短短的尾巴,長著三瓣嘴,非常乖巧溫順。文王一見,抱著它們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念著伯邑考的名字。文王把這些小動物帶回家,好好地養在后花園里。
后人因為這種小動物是文王吃了兒子伯邑考的肉而吐出來的,于是稱它們為“吐子”,后來演變成為“兔子”。
文王回去之后,勵精圖治,又經過許多年,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終于滅掉了商,建立了周朝。
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大事者,莫不經歷過一番痛苦的折磨。在這種折磨中,聰明的人往往善于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文王身受牢獄之災,又經喪子之痛,這樣深重的打擊并沒有把文王擊垮,反而激勵起文王的斗志,最終憤而起兵,消滅了殷紂。
人生難免經歷苦痛與折磨。痛苦和折磨對懦弱的人來說,是一種無法承受的災難,他們常常因此而放棄。而對勇敢的人來說,痛苦和折磨卻好似一筆巨大的財富,往往成為他們成功的基石。頑強、勇敢、堅韌,是我們取得事業成功的必備條件。
太公釣魚
商朝最后一個王叫做紂,紂原來是一個相當聰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經親自帶兵和東夷進行一場長期的戰爭。他很有軍事才能,在作戰中百戰百勝,最后平定了東夷,把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帶。在這件事上,商紂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在長期戰爭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負擔,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了。
紂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沒完沒了地建造宮殿,搜刮金銀珍寶,剝削人民的糧食。他和寵姬妲己日日夜夜在酒池肉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還用各種殘酷的刑罰來鎮壓人民。凡是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對他,他就把他們捉起來放在燒紅的銅柱上烤死。這種刑罰叫“炮烙”。
這時候,在西部的一個部落卻正在一天天興盛起來,這就是周。周部落的首領周文王是一個能干的政治家。周文王生活非常節儉,他禁止喝酒,不準貴族打獵,糟蹋莊稼。他鼓勵人民多養牛羊,多種糧食。他還虛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他。
周部落強大起來,對很商朝不利。于是紂王下令把周文王捉住,關在牢里。周部落的貴族把許多美女、駿馬和珍寶獻給紂王,紂王高興得眉開眼笑,說:“只要一樣就可以贖姬昌了。”于是立刻把周文王釋放了。周文王見紂王昏庸殘暴,喪失民心,就決定討伐商朝。可是他身邊缺少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來幫助他指揮作戰。他就暗暗想辦法物色這種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坐著車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邊,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在河岸上坐著釣魚,可是他用的卻是一只直鉤,鉤子離水面還有三尺遠。文王看了很奇怪,于是下車跟他聊起來。
經過一番談話,文王知道他叫姜尚,是一個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興,說:“我祖父在世時曾經對我說過,將來會有個了不起的能人幫助你把周族興盛起來。您正是這樣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經很久了。”說罷,就請姜尚一起回宮。老人家也不推辭,立刻跟著文王上了車。
因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來叫他太公望,民間都叫他姜太公。太公望一面提倡生產,一面訓練兵馬。周族的勢力越來越大。有一次,文王問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們應當先去征伐哪一國?”
太公望說:“先去征伐密須。”
有人反對他,說:“密須國君厲害得很,恐怕打不過他。”
太公望說:“密須國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厲害十倍,也用不著怕。”周文王發兵到了密須,還沒開戰,密須的老百姓先暴動了。
過了三年,文王又發兵征伐商朝西邊最大的一個屬國——崇國。文王滅了崇國之后,就在那里建立了都城,叫做豐邑。沒過幾年,周族逐漸占領了大部分商朝統治的地區,歸附文王的部落也越來越多了。最后周終于滅了商紂,建立了周朝。
西方有一句名言:“機會只青睞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姜子牙懷才不遇,但年近八旬仍舊壯心不已,終于在渭水邊上遇到了文王,實現了自己一生的抱負和理想。假如姜子牙沒有充分的準備和堅定的信念,在遇到文王之前便放棄,那么可能那一段歷史就要改寫了。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感嘆為什么機會總是被別人搶走了,自己卻總是郁郁不得志,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有沒有做好隨時把握機會的準備。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我們能抓住機會的時間只有短短一瞬,但是必須用很長的時間做準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被機會拋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
偃王叛亂
周穆王做天子的時候,在諸侯國中有一個徐國。
有一年,在徐國國君的宮廷里有一個宮女,不知怎么忽然有了身孕。十個月之后分娩,沒想到生下來的竟然是一個肉蛋。宮女害怕這是個不祥之物,于是便趁著夜黑把肉蛋扔到了宮墻外面。宮墻外面住了一個老太婆,養著一條名叫鵠蒼的狗,恰好路過那里,看見那個被丟棄的肉蛋,便用嘴叼回去,用身體覆蓋肉蛋,給它溫暖。沒想到過了許多天,居然從蛋里孵出一個胖大小子,出生的時候正像小狗一樣仰臥著,于是取名叫“偃”,就是“仰”的意思。那個宮女聽說從肉蛋里孵出一個孩子,于是又把他抱回來,自己撫養。
偃長大以后,聰明伶俐,宅心仁厚,非常賢明,于是徐國國君就把王位傳給了他。偃王繼位之后,大力推行仁政,對他的臣民就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人民都非常愛戴他。同時他又積極跟鄰國搞好睦鄰友好關系,天下諸侯也都稱頌他,把他當作學習的榜樣。徐國的國力也就一天天強大起來。
那時的周穆王非常喜歡游玩,整天駕著他的八匹神駿周游天下,連國事也不管了,結果朝政落到一幫小人手里,整個朝廷烏煙瘴氣,亂糟糟的,人民怨聲載道。偃王就想,既然徐國一天比一天強大,而周穆王又不理朝政,專愛游山玩水,何不取而代之?于是便起了一點小小的野心,想趁著機會把周穆王的天下奪過來,自己作天子。
最初,偃王還不太敢大張旗鼓,只是偷偷摸摸做一點小小的準備。先是以交通不方便為理由,在陳國和蔡國之間開了一條運河,實際卻是想作為將來從水路進攻穆王的路線。但是在開鑿運河的時候,卻從泥土里挖出了一把紅色的弓和一束紅色的箭。偃王以為這是上天賜給他的祥兆,于是想要代替周穆王的野心立刻膨脹起來。周邊一些諸侯國聽說偃王挖到了神弓神箭,也都跟偃王一樣,以為他就是上天派來的真命天子,于是紛紛歸附他,前后達到36個國家。
恰好這個時候,周穆王駕著八匹神駿去了崦嵫山,還沒回朝,于是偃王決定舉兵北上,發動了叛亂。偃王雖然有野心,可是卻沒有多少魄力。雖然起兵,卻是試探性的,有點畏首畏尾,沒想到這樣一來就給了周穆王充足的時間。周穆王一聽說偃王叛亂,立刻叫造父駕了日行千里的駿馬,不分晝夜趕回去救急。
偃王見周穆王的救兵來得神速,而且氣勢洶洶,好像不是一時半會能夠打敗的,而且還未必贏得了,心里就有點退縮了。又一想,如果抵抗,肯定要打幾場血仗,那么肯定會使老百姓遭殃。偃王思來想去,最終還是不忍傷及無辜,不愿為了自己爭奪天下而讓老百姓受苦,于是節節退讓,一直退到彭城武原縣東山腳下,最后逃竄到深山老林里,再也不出來了。
偃王在山里造了一座石屋,一直住在里面,直到老死。偃王死后,那些一直忠心耿耿追隨他的部下和百姓就在石屋里供奉了他的神像,有求必應,世代不絕。
猶豫不決、行事不果斷,往往會坐失良機,最終與成功無緣。如果說偃王是因為不愿傷及無辜而無果而終,那么在最開始打算叛亂的時候,這些問題都是應該事先考慮的。等戰爭已經打起來的時候再退縮,只能說明偃王慮事不周,或者行事不果敢。最后既沒能保持住賢君的名頭,又沒能奪得天下,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個失敗者。
在決定做某一件事之前一定要把利弊得失權衡清楚,將各方面的情況考慮周到。一旦決定,就要果斷地采取措施,猶猶豫豫、畏首畏尾,必然只能以失敗告終。果敢、堅決,是事業成功的必備品質之一。
伯勞傳說
周宣王的時候,有一個很顯赫的大臣叫尹吉甫。尹吉甫有一個很忠厚老實的兒子名叫伯奇。前妻死后,尹吉甫又娶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后妻。不久,后妻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伯封,跟哥哥一樣善良仁愛。
但是后妻很想讓自己的兒子伯封繼承尹吉甫的爵位,總想設法除掉大兒子伯奇。有一天,她在尹吉甫面前進讒言,說伯奇調戲她,尹吉甫不信。于是狡猾的后妻叫他第二天早上躲在后花園的樓臺上觀察院里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