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通史3:亞洲(下)
- (美)塞繆爾·古德里奇
- 1838字
- 2024-07-05 17:36:41
第204章
匈人和芬蘭人
匈人和芬蘭人的歷史并不完全屬于韃靼人的歷史,只有當他們被占據他們土地的韃靼部落向西推進時才算。因此,我們此處只是對他們稍加介紹,欲知詳情,可參考匈牙利部分對他們的詳細講述。
在蒙古人或韃靼人的西伯利亞部落的西邊有一個西伯利亞人部落,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他們就是薩摩耶德人。這些人被驅趕到北方,或與作為吉爾吉斯人祖先的丁零人一起占領了葉尼塞河上游。在這些薩摩耶德人和古吉爾吉斯人的西方,是東方的芬蘭人或匈人。他們占領了伊斯基季姆大草原、額爾齊斯河及其支流、烏拉爾山脈的南部和烏拉爾河,一直延伸到里海。這是公元前6世紀的事情。緊靠南部的是馬薩革泰人或阿蘭人。
匈人——這個奇怪的民族,被那些與匈人第一次入侵歐洲同時代的人夸張地籠罩上了一層令人恐懼的面紗。其實這不足為奇,因為他們之前所見到的游牧民族,都是與歐洲人相似的印度-日耳曼人。
匈人有一雙小眼睛,扁平的鼻子,大腦袋,黃色或深棕色的皮膚。匈人中的母親們有一個習慣,孩子一出生就把鼻子壓扁,把臉頰劃破。這些自然的和人為的元素被歐洲作家夸大成最可怕的畸形畫面——每個作家在描述這個令人畏懼和憎恨的民族時都試圖超過其他作家。
他們不吃熟食,也不知道調味品為何物。他們以植物的生根,或是放在馬鞍和馬背之間有點走味兒的動物肉為食。他們從來不使用耕犁,只讓戰爭中的俘虜為他們耕種田地,牧養牛羊。在到達歐洲以前,他們從來沒有住過房屋,每一個圍墻圍起來的場所對他們來說都意味著是一座教堂;他們認為自己在屋頂下不安全。
他們從小就習慣于受寒、挨餓、忍渴,經常換住處,或者說根本沒有住處,而是在山林中徜徉,后面跟著無數的牛群,用牛車一起拉著全家。他們的女人待在車里,忙于為丈夫紡織或縫制衣服,照料孩子。
他們穿貂皮,也不必脫下來,允許貂皮在身上腐爛。他們戴著一頂帽子,穿著一雙笨重、妨礙走路且不適合步行作戰的鹿皮鞋。他們幾乎不下馬,那些馬又小又丑,但卻靈活而不知疲倦。他們日日夜夜騎在這些動物身上,有時跨騎,有時橫騎。他們吃喝都不下馬,如果太困了,就趴在馬脖子上沉沉地睡去。
民眾大會也在馬背上舉行。他們在向敵人撲過去時,會發出可怕的呼喊。如果發現前面有太多的抵抗,就會立刻撤退,不久又會殺個回馬槍,打倒一切攔阻的人。他們的箭頭用尖骨制成,像鋼鐵一樣堅硬而有殺傷力。他們甚至在疾馳之中,也能矯捷地全速射箭。在肉搏戰中,他們一手拿著彎刀,一手拿著一張網,試圖把敵人纏住。他們的一個家族有優先進攻敵人的特權。匈人的女性不怕傷、不畏死,戰爭之后,往往會在死傷者中發現女性的身影。這些人對和平的藝術極為排斥,以至于在他們來到歐洲后的近100年里,對文字仍一無所知,只向與他們打交道的君主們發出口頭的建議。
但是,東部被漢朝驅逐的匈奴人——在后面的章節中有更詳細的敘述——中的一部分,在2世紀擁入匈人的居地,占領了這片土地(15),并迫使匈人渡過烏拉爾河,進入歐洲阿蘭人的領地——阿蘭人被迫沿著上伏爾加河向北遷徙,之后與匈人融合在一起。5世紀早期,這個融合之后的民族將匈人或阿瓦爾人的帝國擴展到了多瑙河以西和咸海以東的廣闊地區。芬蘭人此時正向芬蘭前進,伏爾加河下游的一部分,以及從其最西邊的彎曲處向西、向南畫出的一條線,在565年,將阿瓦爾帝國與西突厥帝國分開。
起源于芬蘭人或匈奴人的可薩帝國(679),開始于高加索以北的一個不知名部落,在2世紀后半葉,向西擴張到黑海沼澤,向北擴張到芬蘭人的居地,向東擴張到咸海,在那里與中國和阿拉伯帝國接壤。745年,東部到達伏爾加河流域;1000年,幾乎所有這些地區都被基輔羅斯大公國占領。匈人與其他部落融合,成為現代匈牙利人的源頭,并把他們的國家命名為匈牙利。
因此,我們認為,烏拉爾周邊地區是中亞游牧民族進入歐洲的大門。這些游牧部落常常從東方來,在路上停留一個或幾個世紀,世世代代不離開給他們提供肥沃牧場和豐富動物的土地。因此,這些亞洲人在烏拉爾肥沃的平原上定居了一段時間,與他們在那里發現的芬蘭部落融合在一起,這些部落可能擴張到南部的黑海地區。這些融合產生了新的語言和新的民族,有的依然留在原地,有的則被來自東方的部落驅趕,繼續向歐洲進發。
這里,我們可以用幾句話總結一下:我們看到了,歐洲國家在376年匈人經過歐洲時首次感受了民族大遷徙的影響。匈人跨過亞速海和頓河,來到了印度日耳曼民族的發源地,占領了位于黑海以北的多瑙河。這些游牧者一個接一個地分散到了羅馬帝國的各個行省,改變了羅馬帝國的面貌,從由此引發的混亂中逐漸形成了歐洲文明的現有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