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王振滔:德潤奧康,鞋濟天下(1)
- 中國式創業:中國著名CEO的生存哲學與經營智慧
- 馬傳玉編著
- 3081字
- 2014-12-10 15:39:16
王振滔,1965年出生于溫州永嘉,自小家境貧寒。1988年,王振滔以3萬元起家,將一家家庭作坊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制鞋企業,企業主導品牌“奧康皮鞋”成為中國皮鞋行業的唯一標志性品牌。曾榮獲“中國民營工業企業行業領袖”、“中國十大魅力英才”、“中國最聚人氣企業家”、“中國民營經濟十大風云人物”、“中國慈善特別貢獻獎”等多項殊榮。并受到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王振滔有“中華慈善大使”的美譽。同時,經過中國國務院和民政部的批準,他還成立了中國民營企業家中的第一個個人非公募慈善基金會——王振滔慈善基金會。
王振滔兄妹四個,家境貧寒。在他剛剛讀到高中一年級時,雖成績優異,只因自己是兄長而退學,以減輕家庭負擔,全力供弟妹上學。十六七歲的王振滔外出謀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跟著堂舅學木工。這樣一種居無定所、食無守時的“游方木匠”生涯,對少年王振滔來說是一種磨難,也是一種磨煉。做木匠的王振滔在湖北見到了不少溫州老鄉,他們在推銷電器、服裝、皮鞋,而收入比自己做木工多了幾倍,于是王振滔決定改行做皮鞋推銷生意。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王振滔推銷皮鞋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時,1987年的一場圍剿“溫州鞋”的暴風驟雨席卷全國。南京、上海、湖北等地查抄的溫州鞋堆積成山。杭州的武林門廣場上,當眾一把火燒掉5000多雙溫州鞋……溫州鞋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詞,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火燒“溫州鞋”的風暴,使溫州許多皮鞋廠紛紛易幟,但王振滔卻沒有退縮,他以“產品體現人品、人品決定產品”的質量觀念,辦起了“永嘉奧林鞋廠”,就是要用“奧林匹克”精神作為辦廠準則,走出溫州眾多鞋廠靠仿“名牌”起步的園囿,創出溫州的品牌。從此,火燒“溫州鞋”的這個恥辱,變成了激勵他奮力前行的動力,他也頑強地等待著為溫州鞋雪恥的那一天。
1999年,在杭州市郊中村,經過數年臥薪嘗膽,已經使奧康贏得市場美譽的王振滔和浙江省溫州市領導在那塊讓溫州人蒙羞的土地上一起點燃了第二把火,把從全國收繳的假冒溫州鞋付之一炬,為溫州人正了名,也為溫州正了名。王振滔說,這把火他等了12年。這把火載入了溫州經濟發展的史冊,2001年,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以“新鞋子舊鞋子”為題,徹底宣告了溫州制造的勝利,王振滔作為唯一的業界嘉賓對億萬觀眾“憶苦思甜”。
與此同時,王振滔高舉溫州制造這桿大旗,挺進了上海灘。20世紀八九十年代,個別溫州企業不敢在自己的產品上標注溫州字樣。2001年3月,王振滔在素有中華第一街之稱的“南京路”上開出了溫州鞋業的第一家連鎖專賣店,在上海引起了極大轟動,為溫州企業進軍上海做出了榜樣。
1998年,他率先在鞋業界導入連鎖專賣特許經營制,到2003年,已在全國成功開設2000多家專賣店,并刮起了中國皮鞋業實施連鎖專賣特許經營的旋風,也為中國皮鞋營銷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借鑒。
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說過:“家族企業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社會精英進不來。幾兄弟都在企業的最高位置,外面有才能的人進不來,而且一家人的思維方式多少有些類似,沒有一個突破點。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要決策某件事就很難,容易耽誤商機?!?
人都有籠統的排外性,家族中更是如此。尤其是在家族式企業中,一般外來人員很難享受股權,使他們的心態永遠只是打工者,始終難以融入組織。另外,由于難以吸收外部人才,企業更高層次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企業的經營絕不能是家族制,畢竟光靠一個家族,是培養不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的。而且,這些親人很容易讓其他員工感到害怕和被邊緣化,人才就難以聚集。
正當王振滔為親戚們大大小小的事情焦頭爛額、遲疑不決的時候,溫州一家非常有名的制鞋企業突然倒閉了。據說這家企業曾經風光一時,是溫州最大的制鞋企業,這個企業的老總也是溫州第一個開寶馬車的人。王振滔聽說這個事情后非常震驚。就在兩年前,他和這家的老總還一起到韓國開會,同住一家酒店,并且一起探討過家族企業的問題。當時,王振滔問他:“你是公司的董事長,你兒子是總經理,女婿是副總經理,你夫人是財務經理,一旦出現矛盾,該怎么處理?誰聽誰的?”當時那位老總哈哈一笑說:“有矛盾就有矛盾唄,大家都是一家人,難道還真的打起來不成?”結果還真的打起來了。兒子和女婿誰也不服誰,都堅持己見,結果鬧得不可開交,管理混亂得一塌糊涂。最終,這家曾經輝煌一時的企業,迅速走向了衰敗,在家族爭奪戰中轟然倒塌了。
這件事在溫州甚至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王振滔心里也有些惶恐,從那家已經倒閉的企業身上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弊處。他深切地意識到,如果不能改變現狀,那么就必將步入這家企業的后塵。這讓他在短時間內毅然決然地咬牙割掉了企業身上的毒瘡。
2001年大年三十中午,在一個大酒店里,王振滔擺下了幾桌宴席,到場的有近27位客人,滿滿當當坐的都是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都是王家和奧康有關系的親戚。
沒開始吃飯前,王振滔作為東道主,也作為奧康的當家人,走到了酒店前面的演講臺上,揮了揮手,示意大家安靜,然后說:“今天我們這么多親人聚在一起很難得,我請大家吃飯也是表達自己感謝之情,感謝大家這么多年來為公司做出的貢獻?!苯又褪疽饩频甑姆丈喜恕SH朋好友都很高興,準備用餐。這時,服務生端上來了第一道菜——饅頭。大家看著白花花的饅頭都有點納悶,交頭接耳地小聲議論,怎么一開始就上饅頭呢?而服務生緊接著又上了第二道菜——象拔蚌。第三道菜是醉蝦,第四道菜是三文魚……就這樣陸陸續續一共上了十幾道菜,每一道菜都是生吃的。大家看了看擺在面前的這些菜,又互相對視了一下,有的人不由地將手中的筷子放了下來。大家心里開始打鼓,怎么全都是生吃的萊呢?這到底是什么意思?誰也不明白王振滔這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本來開始還有笑容,現在大家都沒笑容了,后來大家干脆停止了議論,齊刷刷地把眼光都投向了這次宴請大家的主人身上。只見他的臉上,不知什么時候已經沒有了笑容,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沉重與嚴肅。見到這種情況,大家的心里更加沒底了,誰也不知道這是一次什么樣的聚會。在場的親戚們,心里七上八下地吃完了飯。
宴席過后,眾人被王振滔請到了會議室里,王振滔開口了:“你們一定很奇怪,為什么我請大家吃的萊都是生吃的。生吃,生吃,因為我很生氣!”原來在溫州話里,“生吃”和“生氣”是諧音,讀起來非常相近。王振滔繼續說道:“你們都是我的親人,都為奧康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可正因為你們和我都有親戚關系,才導致了奧康現在的局面。”
大家都明白了,原來王振滔大擺宴席上演的就是一幕“杯酒釋兵權”,解除他們和奧康的關系。王振滔表示,以后親戚們需要幫助的地方照幫不誤,但和業務有關的事情再無絲毫關聯。親戚們一聽都急了,吵吵嚷嚷,可不管大家怎么反對,態度怎么激烈,王振滔心意已決,決不更改。
在解散親戚員工的時候,王振滔心里也很痛苦,但留下親戚又不利于企業發展。如果一旦出現問題,一切都將付之東流,所以他才如此決絕,堅決“六親不認”。
縱觀知名的家族企業,多數在管理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管理幾乎失控。家族企業出現了許多嚴重的弊病,如濃厚的家族式經營色彩,個人獨斷專行,企業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誠信危機,打擦邊球、鉆政策空子、違反游戲規則以致惡性競爭嚴重;忽視激勵,管理層與員工關系疏遠,少有感情溝通,缺乏團隊凝聚力;管理者素質普遍不高,往往是大股東、法人代表、經營者集于一身,民主管理差。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引起領導者的高度重視并及時解決,將會影響企業做大做強,甚至在市場形勢變化和經營風險加大時,直接會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所以就有了“家族企業,富不過三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