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李嘉誠:基于信用,商者無域(1)
- 中國式創業:中國著名CEO的生存哲學與經營智慧
- 馬傳玉編著
- 3039字
- 2014-12-10 15:39:15
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廣東省潮安縣書香世家。1950年,白手起家創辦長江塑膠廠。1957年,創立長江工業有限公司。1958年,李嘉誠在北角購入一塊地皮,興建了一幢12層高的廠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中國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1972年,長江實業在中國香港成功上市。1979年,長江實業收購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成為第一個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從此積極投身公益事業。1981年,創辦汕頭大學。1985年,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2011年,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中他以260億美元名列第11位,成為世界華人首富。
中國香港首富李嘉誠,1928年7月19日出生于廣東省潮州市的一個書香門第。因為父親去世早,14歲的李嘉誠便被迫輟學,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他最初是在舅父的鐘表公司里當學徒,后來又做推銷員,在生活的磨礪下成熟起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李嘉誠發現自己不僅推銷有術,而且大有潛力。他那與生俱來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適合做推銷員。他總是能憑著直覺看出客戶是什么類型的人物,并且能馬上了解客戶的心理和性格,從而定好相應的推銷策略。李嘉誠認為,在從事推銷工作時,必須充滿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銷的產品,盡最大努力,設法讓客戶感到你的產品是廉價而且優秀的。很快,李嘉誠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但李嘉誠從不喜歡高談闊論,他認為從事推銷工作,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勤勞,二是創新。由于出色的推銷成績,李嘉誠18歲就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后又被提升為這家塑膠帶制造公司的總經理。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初步形成了李嘉誠的商業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后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李嘉誠經過幾年生活磨礪之后,逐漸成熟了起來。干推銷工作的這段時間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畢竟只是一名高級“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膠企業、塑膠公司的財產畢竟是董事長的,失敗的最終承擔者也只有董事長本人。企業的成敗都與李嘉誠的關系不大,這使十分渴望向社會證明自身價值的李嘉誠下定決心要自立門戶。因此無論老板怎樣賞識,再三挽留,他都決意要離開,他要用自己平日點滴的積蓄從零開始,親自創業。
1950年夏天,說干就干的李嘉誠以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5萬港元在筲箕灣租了一間廠房,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由此起步,開始了他叱咤風云的創業之路。
在創業最初的一段時期,李嘉誠憑著自己的商業頭腦,以“待人以誠,執事以信”的商業準則發了幾筆小財。但不久之后,一段慘淡經營期來臨了。幾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輕且經驗不足的李嘉誠忽略了商戰中變幻莫測的特點,他開始過于自信了。幾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擴大他那資金不足、設備簡陋的塑膠企業,于是資金開始周轉不靈,工廠虧損越來越重。過快的擴張,承接訂單過多,加之簡陋的設備和人手不足,極大影響了塑膠產品的質量,迫在眉睫的交貨期使重視質量的李嘉誠也無暇顧及越來越嚴重的次品現象。于是,倉庫開始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交貨的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塑膠原料商開始上門催繳原料費,客戶也紛紛上門尋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賠。
這段時間,痛苦不堪的李嘉誠每天睜著布滿血絲的雙眼,忙著應付不斷上門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應付不斷上門威逼他還原料費的原料商,應付不斷上門連打帶鬧要求索賠的客戶,以及拖家帶口上門哭哭鬧鬧、尋死覓活要求按時發放工資的工人們。
充滿必須信心的李嘉誠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他獨自創業的最初幾年里初嘗成功的喜悅后,隨之而來的卻是滅頂之災。1950年到1955年的這段沉浮歲月,直到今日,李嘉誠回想起來都心有余悸。這是李嘉誠創業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它沉痛地記錄了李嘉誠摸爬滾打于暴雨泥濘之中的艱難歷程,它用慘重的失敗反映李嘉誠成功之路的坎坷不平和最為心痛的一段際遇。
失敗其實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敗之后是否仍有信心,能否繼續保持或擁有清醒的頭腦。像任何身處逆境的人一樣,李嘉誠經過一連串痛定思痛的磨難后,開始冷靜分析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分析市場走向。
在種類繁多的塑膠產品中,李嘉誠所生產的塑膠玩具在國際市場上已經趨于飽和狀態了,似乎已經沒有足夠的生存能力。那么意味著他必須重新選擇一種能救活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實現他塑膠廠的“轉軌”。
一天深夜,李嘉誠自修完當天的功課后,仍像平日一樣隨手翻閱著一些雜志。當他閱讀最新英文版《塑膠》雜志時,發現在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刊登了一項有關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制造的塑膠花即將傾銷歐美市場的消息。
李嘉誠馬上聯想到和平時期過著平靜生活的人們,在物質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種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澆水、除草,而且花期短,這與當時抓緊時間工作的人們的生活節奏很不協調。如果生產大量塑膠花,則可以達到既價廉物美又美觀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們的生活。想到這些,李嘉誠興奮地預測著:一個塑膠花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
1957年,李嘉誠帶著企業復活的希望踏上了學習塑膠花制造技術的征途。精明的李嘉誠深知生意人對剛面世的新產品是十分重視的,而且在技術上會有很大的保留,不會輕易地讓人學去,故不斷以購貨商、推銷員等身份,甚至不惜打短工,千方百計地搜集點滴有關塑膠花制作的技術資料。
不僅如此,李嘉誠又購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澤上各具特色的塑膠花品種帶回香港,不惜重金聘請中國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膠專業人才,對這些購回的塑膠花品種進行研究。他一邊進行市場調查,一邊了解國際市場的發展動態,希望能找出最受歡迎的塑膠花品種進行大規模生產。
1957年,咬緊牙關走出絕境的李嘉誠開始了他的一系列別具新意的“轉軌”行動:生產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膠花。這在當時的中國香港還是一個“冷門”。經過李嘉誠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促銷和廣告活動,塑膠花開始引人注目,為中國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長江塑膠廠”的名字也開始為人們所熟悉。
重新開出一條道路的李嘉誠,在度過危機之后,便漸漸地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
在接下來的日子,李嘉誠領導長江工業公司迎來了中國香港塑膠花制造業最為輝煌的時期。歐美各國對塑膠花的需求量更大了,就連收入水平中、下等家庭也漸漸養成了插花的習慣。
龐大的塑膠花市場,為李嘉誠帶來了數以千萬港元計的利潤,長江工業公司的塑膠花和李嘉誠本人也越來越受到塑膠界的注目。“長江”因此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制造基地,而李嘉誠則被譽為“塑膠花大王”。膠東在線網站衷心地希望朋友中間能多走出一些成功者,我們應該以李嘉誠為榜樣,踏踏實實地創業,闖出自己的新天地。
李嘉誠在其40年的創業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巨大的財富,而他多元發展、規避風險的經營策略,也取得了罕見的成功,以至于一直質疑企業多元化發展的郎咸平教授也對他的這種經營策略大加贊賞,稱其“有效熨平了各個行業利潤波動的影響,保持了整個集團利潤和現金流的穩定增長”。
李嘉誠在20世紀60年代靠經營塑膠起家,憑借著精湛的技術和獨到的眼光,很短的時間就發展成為中國香港的“塑膠大王”,長江實業也成為中國香港的上市公司,然而就在此行業仍如日中天時,李嘉誠看到地產業方興未艾,具有極大的潛力,因此毅然出售塑膠業務,改為投資地產業,奠定了他成為巨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