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老保險與大國之治:對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優化的思考
- 劉斌
- 1453字
- 2024-07-15 17:51:37
1.1.2 研究意義
從理論意義的角度來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領域重點關注的焦點問題,是貫穿經濟學理論的重要主線。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到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理論,關于政府與市場的角色定位、互動關系是其理論爭論的重要方面。亞當·斯密是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他主張自由競爭,認為政府應當只負責充當“守夜人”角色,盡量減少干預。馬克思則指出市場迫使人類疏遠了自我,并認為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動態發展過程中,階級最終將不存在,最終將走向沒有市場且按需消費的共產主義。新古典經濟學的邊際生產理論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將獲得等于其邊際產品價值的收益是一種正確的分配方式,而并非不勞而獲;因此,剝削理論不成立。基于均衡理論,競爭性市場將導致一種帕累托最優狀態。制度經濟學派強調習慣、風俗、文化、心理等制度性因素在市場中的作用,并認為在應對經濟交易的沖突中,政府的干預是必要的。凱恩斯認為,市場自動運行的通常結果是在低于充分就業的水平上形成均衡,因此需要政府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適當的干預。由此可見,經濟學理論關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沒有一致合意的意見。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中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也正處于構建、發展和優化的關鍵階段。并且,多層次養老保障制度優化的核心問題便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抑或是兩者之間的某種平衡,與此同時,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融入國家治理體系,核心問題也就落在與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相對應的經濟社會治理上來。因此,迫切需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和個人的邊界和互動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厘清西方國家以及中國的多層次養老保險與國家治理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制度邏輯和制度集成的內在關聯,提煉新時代中國國情以及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的獨有特征,科學確定其功能特征、實現形態和戰略定位,探尋中國式現代化時代命題下的理論和政策創新機制。
從實踐意義的視角來看,人口負增長疊加人口老齡化并存現實對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形成制約。根據聯合國預測,2023年為我國人口負增長“元年”,即意味著從經驗來看,總儲蓄將超過總消費,長期來看不利于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在老年人口撫養比不斷升高、老年人口數量絕對值不斷增加的前提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和數量的同步下降意味著社會保障需求持續增加的同時供給還在不斷減少,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對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形成新挑戰。因此,作為社會保障核心內容的養老保險,連同與老年人密切關聯的醫療保險,其基金支出的絕對數額以及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將不斷上升,將深刻改變未來的國家財政收支結構。另外,信息社會、大數據等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不僅會顛覆傳統的生存方式、經濟發展模式,而且會深刻影響和改變人們的價值理念、行為方式和文化傳統。這一系列新環境、新挑戰都將對我們如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提出嚴峻挑戰,并將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國家治理的效能,影響國家和社會未來發展格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完備程度和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不斷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因此,有必要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角出發,深入探討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優化與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邏輯關系,并將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優化有機融入國家治理體系進行考量,進而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