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志愿服務理論與實踐
- 張靜等主編
- 6928字
- 2024-07-10 17:59:56
第三節 未來之旅:新征程上的大學生志愿服務
【案例導入】
穿上志愿者“紅馬甲”,深入基層一線,用實際行動踐行青春使命。近年來,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花園社區來了幾名大學生志愿者,他們穿上志愿者“紅馬甲”,奔波忙碌在基層幫助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他們在每一次服務中彰顯著青春的溫度和愛的擔當,丁有輝就是其中一位。丁有輝是河北美術學院的一名在校大學生,利用寒暑假,來到蘭花芬芳服務站,為孤寡老人、殘疾人做志愿服務。2020年6月29日,丁有輝在抖音上看到“七一勛章”獲得者王蘭花的事跡,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去拜訪這位老奶奶。2021年7月5日,回到家鄉的丁有輝第一時間來到了“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王蘭花熱心慈善協會”,見到王奶奶后,聽到很多溫暖的故事。于是,丁有輝更堅定了做好志愿者的決心。“2021年7月6日,我和王蘭花奶奶一起來到馬天樂家中看望。”丁有輝回憶,2008年四歲半的馬天樂身患白血病,孩子的母親找到我們求助,為了讓這不幸的一家渡過難關,我們見人就說、見門就進,爭取社會各界人士愛心捐款13.12萬元。如今馬天樂的病情得到控制,但由于他常年看病,心態受到了打擊,我們便鼓勵他到熱心小組,一起做志愿者。“7月9日,我來到裕西小區91歲老人何秀英家中,幫助老人更換尿不濕,擦洗身體,清掃房間,這樣的工作,我每天都在做,她看到我緩緩地說道‘麻煩你了,謝謝你來照顧我’,這樣的工作,我一直做到老人逝世。”丁有輝說。丁有輝每天在小區巡邏,文明勸導,把不在車位上的電動車,自行車放在停車位。像這樣的事情他做了不計其數,如何讓這種志愿服務精神傳承下去?丁有輝把每次做志愿服務活動的照片發到朋友圈、微博,有人在網上看到后找到熱心小組,想加入其中。“我身邊的同學朋友也知道了我在熱心小組為群眾解決困難,覺得很有意義,都紛紛想成為其中一員。”丁有輝說,當年的老師也在課堂上講起了我的故事,他們一放假也到了熱心小組,我也發動身邊的人一起做志愿,慢慢地我們的志愿服務青年人越來越多,我們一群“紅馬甲”,走在大街上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我們在用實際行動做好志愿服務,有的人看到之后也很感動,會主動上前詢問加入我們,就這樣,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在王蘭花的演講稿中這樣寫道:“今年19歲的丁有輝是河北美術學院的一名在校大學生,他多年來堅持假期做志愿者,聽到丁有輝說:作為當代青年,把志愿服務精神好好傳承下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和帶動更多的人參加到志愿服務中。我要給這個懂事的娃娃點贊。”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00”后大學生志愿者用服務書寫“別樣”青春》。)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務制度與工作體系”,這為未來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據。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提升高校社會服務能力、增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大學生志愿服務也即將開啟新的篇章。大學生志愿服務未來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走向常態化
大學生志愿服務常態化既是志愿服務對象的現實期盼,更是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各大高校不斷探索創新志愿服務發展模式,通過打造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品牌,改革志愿服務考核制度,將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納入學分考核體系,整合社會資源、打造大學生志愿服務平臺等途徑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常態化建設。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文化氛圍已經形成,大學生志愿服務正朝著常態化的方向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了穩定的志愿者隊伍,解決了大學生志愿者流動快的問題。大學生志愿者綜合素質較高,但受到專業課程設置、學業深造等因素的影響,相較于職業、居所相對穩定的社會群體,流動快是自然現象。大部分高校結合項目特點搭建志愿服務團隊,通過提升項目品質、合理匹配人員、完善激勵機制、與社會志愿組織合作穩定團隊核心骨干、建立實習生和畢業生等流動人員管理制度等舉措,強化團隊建設。對畢業、升學等客觀原因離開學校的優秀骨干志愿者,采用志愿服務項目導師等適當方式,保障了項目團隊的延續性。二是籌集志愿服務經費,解決了項目資金保障難的問題。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相較于公益社會組織,因其項目的區域局限性或社會影響力,獲取社會資金支持的難度較大。同時,大學生自身屬于消費型群體,缺乏自主性收入。大部分高校通過設立志愿服務保障經費或尋求志愿服務社會合作項目來籌集志愿服務經費,用于大學生志愿者的公共交通、伙食等基本保障。三是建立了規范的志愿服務體系,解決了大學生志愿者能力提升問題。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志愿服務項目對志愿者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志愿者僅靠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越來越無法滿足需要,建立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志愿服務培訓體系成為必然要求。大部分高校通過結合學生思想特點及專業特長,邀請專業人員擔任培訓導師等途徑,建立了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志愿服務培訓體系。四是通過建立和完善信息平臺,解決新時代志愿服務信息化問題,實現服務需求方、志愿者、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有效對接。此外,許多高校已經建立了穩定的志愿服務基地,以需求為導向,培育和發展志愿服務項目,成立志愿者項目團隊,各項目“自我管理、自我運作”。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走向項目專業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志愿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多,這種增多不僅表現在對志愿者數量的需求上,更表現在對志愿者專業化服務的需求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分化使得城鄉群眾不再滿足于開展“掃大街、看老人、做表演”等“老三樣”的志愿服務,而是期盼開展日趨多樣、針對性強的專業化志愿服務項目。近年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一個顯著進展就是越來越多地與所學專業、技能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師范生“四點半課堂”、醫學生“醫療健康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先鋒理論宣講”、理工科專業學子“小博士講科普”等,在全國高校各個專業的大學生以不同名稱、形式和載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并形成效應。這些大學生志愿者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所掌握的專業技能運用于實踐,為解決群眾實際困難、服務基層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大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化既是社會治理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學生個人專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自2014年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舉辦以來,各省市及高校紛紛舉辦專業性志愿服務項目大賽,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化發展。環境保護、應急救援與抗擊疫情、衛生健康、陽光助殘等各類專業化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紛紛涌現,它們將社會發展需要與大學生專業技能結合起來,突出高校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的功能,既幫助社會解決了社會治理中的實際問題,又促進了大學生在實踐中成長成才。
志愿服務專業化主要體現在隊伍專業化、服務專業化、運轉專業化三個方面。隊伍專業化要求建立專業化的志愿服務社團,打造有凝聚力、戰斗力的志愿服務隊伍;服務專業化要求志愿者具有一些特定的專業技能和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運轉專業化要求完善和落實志愿服務項目管理體系,實現項目化運作。實現志愿服務的專業化,要加強志愿者的專業培訓工作,針對不同服務群體、不同服務內容所需,加強對專業志愿者志愿服務的知識、服務理念、人際交往能力、專業服務技能等方面的系統培訓,提高志愿者的服務技能和質量。同時,還要完善和落實志愿服務項目管理體系。建立項目登記管理制度,實現對項目的全程指導,推動項目運作的良性發展,培育打造專業志愿服務的品牌項目。
服務領域的拓展和志愿服務項目的創新為志愿服務專業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隨著高校志愿服務的蓬勃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同時分化出智慧服務、技術服務、行為服務、信息服務、資源服務等多樣化、靈活性的類型。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度逐年提高、項目化運行日益拓展、專業化志愿服務隊伍逐步擴大,提供的志愿服務越來越有針對性,也越來越有成效。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走向內容多元化
長期以來,大學生志愿者大多從事的是傳統的服務項目,比如照顧孤寡老人、扶貧開發、打掃衛生、搬運貨物等(如圖1-3所示),缺乏創新性,降低了志愿服務的吸引力。隨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志愿服務內容逐步呈現多元化。一方面,服務對象和范圍不斷擴大。服務對象從孤寡老人、孤殘兒童、貧困人員、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拓展到公共事業、中介組織、大型社會活動,服務場所從敬老院、福利院、孤兒院延伸到社區、西部、海外,服務領域從社會福利、公益慈善、社會救助、優待撫恤拓展到社區建設、文化教育、搶險救災、健康衛生、環境保護。另一方面,服務內容不斷豐富拓展。服務內容從日常生活服務、醫療健康服務、科技文化服務發展到社區服務開發、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教育、環保、各類大型活動等新項目。通過協助政府處理公共事務,志愿者將志愿服務的目光從關注貧困群體、弱勢群體的生活投向提升人的生存質量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這一更為廣闊的空間,其通過在更大領域內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使得志愿服務活動持續發展。另外,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逐漸由傳統的粗放、通用型,向精細、專業型轉變。大學生志愿服務結合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特長,加強服務內容的專業性、技術性,將志愿服務與專業技能實踐結合起來,必將更好地激發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

圖1-3 助老志愿服務
現階段,創新志愿服務內容,拓展新的服務領域,發展新的服務項目是大學生志愿服務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在傳統扶助弱勢群體、參與公益服務的基礎上,大學生志愿者拓展多種服務領域,開展了眾多服務項目,包括社會公益服務、社會發展服務、弱勢群體服務、成長輔導服務、扶貧開發服務、法律維權服務、公民教育服務、環境保護服務、社會調研服務、新興領域服務等。
四、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走向組織獨立化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獨立化主要體現在志愿社團的服務宗旨獨立化、服務資源獨立化、服務行為獨立化、服務人員獨立化四個方面。伴隨中國社會轉型和社會建設的發展,志愿機構、志愿團體的獨立性增強是必然的趨勢,而且其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激發社會服務的活躍度具有積極的影響。在志愿服務的初期和發展階段,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對共青團和學校還存在一定的依附性和依賴性,成員招募、資金籌集等方面都有深深的政府部門烙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公民社會的逐漸發展成熟,大學生志愿組織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去行政化”。大學生志愿組織將發揮真正的“第三部門”的作用,不斷尋求自主發展空間,朝著獨立化的方向發展。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教育部、財政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婦聯印發《關于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規范、服務完善、充滿活力的志愿服務組織體系。2017年9月,國務院頒布的《志愿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規定,志愿服務組織是指“依法成立,以開展志愿服務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組織”,明確了志愿服務組織的法律地位,在志愿服務組織的形式方面,志愿服務組織可以采取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等組織形式。隨著中國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宗旨、資源、行為、人員將日趨獨立,政府將對志愿組織的發展加強宏觀的指導和合作,同時充當監督人的作用,為志愿服務活動做好宣傳和服務工作,保證志愿服務活動正常有序地開展,共同努力促進志愿服務深入發展。
五、大學生志愿服務走向服務保障法治化
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志愿服務需要法治化、規范化。實踐證明,志愿服務的持續發展,不僅要求志愿者具有從事志愿服務的激情和熱情,具有從事志愿服務活動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規和明確的倫理規范,需要良好的政策制度環境和保障機制。
大學生志愿者在無償奉獻自己時間精力為大眾、公共事業服務時,其合法權益需要受到保護。只有使志愿服務在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的保護下進行,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和保障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才能及時預防和化解志愿服務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志愿者的服務熱情和積極性。在實際的志愿服務過程中,大學生志愿者可能會受到某些方面的侵害。
大學生志愿服務保障主要體現在激勵機制、法律法規、資金、經費等方面。政府應該加快志愿服務立法工作,重點為志愿者提供法律支持,保護志愿者的權益和安全。高校在大學生的組織保障方面,重在資金支持和建立激勵機制,設立志愿服務專項經費,為志愿服務提供資金保障,同時要出臺相關制度規定,對志愿者進行科學的激勵。
隨著志愿服務相關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出現的法律問題,如志愿者合法權益、志愿者安全保障、志愿服務經費保障、志愿者基本保險補貼等將逐步得到解決,中國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將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2015年8月,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關于規范志愿服務記錄證明工作的指導意見》,就志愿服務記錄證明出具主體、證明內容、證明格式、工作流程、責任追究等工作做了具體規定,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標志著我國在志愿服務法治化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條例》對志愿服務組織的法律地位、規范管理和活動開展等進行了系統規定。《條例》指出:“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應當尊重志愿服務對象人格尊嚴,不得侵害志愿服務對象個人隱私,不得向志愿服務對象收取或者變相收取報酬。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行指派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提供服務。”《條例》必將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保障法治化發展,提升志愿服務整體效能。
六、大學生志愿服務走向管理科學化
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化及其科學管理是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是動員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事業的有效保障。志愿服務管理的科學化主要體現在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這三個方面。近年來,各高校志愿服務組織創新機制加強自身建設,組織管理能力不斷增強,志愿服務管理逐步走向科學化軌道,有力地推動著志愿服務工作的有序開展和高效運作。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制度化引領。把制度保障作為志愿服務活動有序開展的重要基礎,著力在規范性上下功夫。組織管理的科學化首先表現為志愿者行動的制度化、規范化,最重要的是以志愿者注冊認證制度為核心,構建志愿者組織管理體系。同時,要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全面的運作規范,使青年志愿者行動做到管理規范化、組織結構網絡化、激勵制度化。
二是系統化培訓。開設志愿服務理念與實踐課程,對新注冊志愿者進行模塊化的通用知識培訓,內容涵蓋志愿服務理念與心態、文明禮儀、團隊的建設與管理、活動的策劃與宣傳、醫學救護等。上崗前,對志愿者進行崗前培訓,通過對志愿者進行系統化、體系化的培訓進一步強化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主動意識和實踐技能。
三是數字化管理。堅持社會化推動,通過網站、QQ、微信等不同渠道搭建志愿服務信息化平臺,實現志愿服務項目與基層群眾需求的有效對接。建立發達、方便、快捷、靈活、程序簡潔的志愿服務信息庫和信息管理平臺。可以預見,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手段的充分利用,大學生志愿服務將實現志愿資源管理的電子化和信息化,這不僅有利于建立志愿資源信息共享機制、有效整合志愿資源、實現志愿資源效用的最大化,而且有利于提升志愿組織的管理能力,增強志愿組織的生機與活力,提高志愿服務科學化、規范化、社會化水平,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可持續發展。
【延伸閱讀】
國際志愿者日小知識
·1985年12月17日,第四十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為“國際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志愿人員日”(International Volunteer Day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簡稱“國際志愿人員日”)。其目的是敦促各國政府通過慶祝活動喚起更多的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從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事業。
·1993年12月,2萬余名鐵路青年率先樹立起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幟,在京廣鐵路沿線開展為旅客送溫暖志愿服務。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自此全面開展。
·1994年12月5日,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成立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向大會發來賀信,時任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出席大會并講話。
·1997年12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中國青年志愿者”親筆題名。
·2001年12月5日,中國2001國際志愿者年委員會、共青團中央、外經貿部、全國青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深圳,共同舉辦“四海同心——2001國際志愿者年慶典晚會”。
·2003年12月5日,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實施十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出席會議并講話。
·2010年12月5日,第八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獎頒獎儀式暨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
·2013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回信,肯定他們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取得的成績和進步。
·2014年12月1日—4日,由共青團中央、民政部、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會同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共廣州市委共同舉辦的志愿服務廣州交流會暨首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在廣州舉行。
·從此,每年12月5日前后舉行的志愿服務交流會暨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成為我國紀念國際志愿者日的一項重要內容,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