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志愿服務理論與實踐
- 張靜等主編
- 14字
- 2024-07-10 17:59:55
第一章 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歷程
第一節 萌芽之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起源與發展
【案例導入】
陪伴留守兒童
家住阜南縣郜臺鄉宋臺村馬臺子片的大學生志愿者馬于婷,是就讀于阜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一新生。作為剛從農村走出去,在濛洼地區度過20個年頭的農村女娃,她在寒假返鄉后第一件事就是報名參加阜南縣2023年大學生寒假村務實習(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項目活動。“我是師范生,我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給孩子們輔導功課,督促他們認真學習。”馬于婷說。
每天清晨,馬于婷都會早早趕到村部二樓文化室,穿上代表青年志愿者身份的藍白色馬甲,提前將空調打開,擺正桌椅,清理好地上殘留的紙屑,靜靜等待孩子們的到來。村里人告訴她,這些孩子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好多年才能回家一次。馬于婷對此十分在意。在輔導孩子們學習期間,為了兼顧到每一個人,均勻地分配時間,讓每一個孩子真正有所收獲,馬于婷像一只在花叢中辛勤忙碌的小蜜蜂,在一朵朵祖國的花朵間來回飛舞。面對學習問題較大的孩子,馬于婷耐心講解、巧妙引導、步步深入,悄然轉變他們對學習的片面認識。看到很多孩子喜歡看書,馬于婷就利用村部的學習資源,根據每一個孩子的年齡大小與興趣愛好,為他們推薦適合的書籍,孩子們也看得不亦樂乎。有時候,為了緩解孩子們一整天學習的疲勞,馬于婷會利用村部的多媒體為孩子們播放一些有趣的電視紀錄片,幫助孩子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打開一扇扇新的知識大門。除了這些常規的學習輔導外,馬于婷覺得自己還需要為這些留守兒童做些事情。她決定開展一次特殊的活動——向爸爸媽媽說說心里話。她用自己的手機為孩子們撥通其新年仍在外奔波勞碌的父母的視頻電話,讓孩子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與家人們團聚。馬于婷說:“我小時候也是留守兒童,將心比心,我能體會到孩子們渴望得到爸爸媽媽陪伴的心情,能夠幫助孩子們實現這個小小的愿望也讓我感到很開心。”
(資料來源:微信公眾號“阜南靜”《阜南縣大學生村務實習志愿服務活動》,2023年2月20日。)
隨著國家對志愿服務工作的逐漸重視,志愿服務工作已然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內涵與外延都發生明顯的變化,志愿精神已經成為中國公民引以為豪的精神。大學生作為勇開風氣之先的社會群體,在國家和社會的號召和引導下,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的內容和形式非常廣泛,涉及專項性志愿服務、公益性志愿服務、社區性志愿服務等多個方面。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繼承傳統美德與借鑒西方現代文明的產物,是在政府自上而下推動下逐步發展的時代產物,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加速推進了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的社會面貌。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問題也逐漸增多,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當前我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也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單單停留在對物質生活的需求上,人民對社會治理、社會服務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也逐步顯現并日益擴大,政府部門僅靠自身力量已無法充分滿足社會民眾的現有需求。而大學生志愿服務可有效彌補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中的內在缺陷,對于預防某些社會問題的發生和惡化或對某些社會問題進行補救,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歷程可分為從形成到發展,從發展到成熟,從成熟到優化的階段,志愿服務的發展逐步邁上了新的臺階,成為中國志愿服務隊伍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的歷史淵源
雖然志愿服務現代化系統性服務在國外比國內起步較早,但是與志愿服務相關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了。儒家、墨家、道教、佛教等傳統文化中蘊涵著仁愛、奉獻、博愛、互助、積善行德的慈善思想,這些古代傳統慈善思想為我國志愿服務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例如,傳統的儒家文化內就有“愛、禮、仁、積善行德”等慈善思想。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從各個方面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幾千年的發展,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影響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又如,墨家的兼愛非攻的思想,倡導博愛和互助的精神。墨子的這種“愛無差等”的觀點雖過于極端,它為愛護人民、尊敬人民以及加強對普通老百姓的關注提供了理論依據。“齊同慈愛,異骨成親”是道教慈愛思想的旗幟和宣言,積德行善是道教徒實現“長生成仙”終極目標的重要載體和途徑。開展公益慈善和社會服務活動,既是道教徒踐行教義思想的具體表現,也是道教體現自身社會價值、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必然要求,對于道教文化的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其“慈悲為懷”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許多中國人的行善思想和慈善行為。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慈善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與當今我們所倡導的志愿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古代國家還有開倉放糧、救濟百姓的行為,這可以說是較為早期的志愿行為。這些傳統思想和傳統精神與現在的志愿服務的精神和思想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皆有互幫互助、團結友愛、樂于奉獻等文化內涵。中國現階段的志愿服務可以說是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的。
二、萌芽興起階段
我國的志愿服務活動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逐漸開始正式開展的,它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如1955年,為緩解國家糧食緊缺和青年就業問題,共青團積極動員失業青年參加墾荒活動。同年5月,中共中央批準農村工作部《關于墾荒、移民、擴大耕地、增加糧食的初步意見》。7月,共青團中央發出了《關于組織青年參加邊疆建設問題的一些意見》,提出“動員一部分城市中未升學的初中、高中畢業生及其他失業青年參加墾荒工作”。廣大青年熱烈響應號召,迅速掀起全國性的墾荒熱潮。首先是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的成立迅速影響全國,接著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等16個省市迅速成立墾荒隊,加入轟轟烈烈的墾荒行動大軍,志愿墾荒人數規模達到20多萬。這次墾荒活動也成為我國現代志愿服務的雛形。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周恩來將其概括為:“向雷鋒同志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黨和政府把學雷鋒活動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推動了學雷鋒活動的開展。20世紀60年代,在共青團的積極推動下,學雷鋒活動達到了高潮,這項活動也正式拉開我國現代青年志愿服務的序幕。全國大學生響應毛主席號召,轟轟烈烈開展“學雷鋒”活動,“學雷鋒”活動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最早具有志愿服務性質的活動,本質上是人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特定歷史條件下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助人為樂的時代風尚。至今,每年三月的“學雷鋒活動日”仍然是高校主題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學雷鋒活動促進了社會道德建設,倡導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凈化了社會環境,為我國志愿服務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初步形成階段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志愿服務是改革開放的產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黨和全國的重心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上。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打開國門,與全世界各個國家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傳統形式上的學雷鋒活動找到了新的內涵與外延。這一階段,雷鋒精神成為中國志愿服務精神發展的核心動力。1979年,為幫助青年學生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共青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為共產主義道德風尚的大發揚而斗爭”作為共青團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組織大中城市團組織在青年中開展“學雷鋒、樹新風”的活動,學雷鋒活動重新走上正確的軌道。中共中央領導人曾多次鄭重指出,在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還必須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因此,學雷鋒活動被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軌道中。與此同時,“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具有內容豐富、思想性強的特點。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志愿服務體系的影響下,我國首次提出志愿服務的概念,并積極加強與國際志愿服務合作,如中國先后派遣5萬名志愿者為非洲修建鐵路,醫生免費為當地人治病救援,在聯合國志愿人員名單上至今仍能找到他們的名字。聯合國志愿人員也組織派遣了包括地理、環境、衛生、計算機和語言等領域的志愿者來中國工作。后來國外的其他組織也陸續派遣志愿者到中國來。現代意義上的志愿服務開始逐漸在中國大地上進行傳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學雷鋒活動與志愿服務結合得更緊密,這促進了學雷鋒活動長期化、日常化。在這方面,改革開放較早的城市最早開始探索我國志愿服務道路。1983年,北京市宣武區大柵欄街道發起的學雷鋒“綜合包戶”志愿服務,被視作青年志愿服務的發端。“綜合包戶”志愿服務是立足地區民生需求,發揮所在行業優勢,結對幫扶社會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通過簽訂協議書的形式,將扶助時間、內容、責任等明確和固化下來的志愿服務長效機制。1983年3月,北京市宣武區大柵欄街道發起“綜合包戶”的學雷鋒活動,組織奉獻愛心青年與幫扶對象簽訂服務協議,為幫扶對象提供尋醫送藥、修繕房屋、衛生打掃等服務。該活動通過簽訂協議,以契約的形式綜合包戶,具有現代意義上志愿服務長期化、日常化的特點,標志著現代志愿服務模式破土而出。1987年6月,廣州市中學生心聲熱線開通,該熱線為青春期的中學生提供援助,成為國內第一條專業志愿服務熱線電話。一時間,心聲熱線風靡廣州、輻射全國,許多青少年撥通熱線電話,向“心聲哥哥”“心聲姐姐”傾訴心聲和成長中的疑惑。1989年3月,全國首個社區服務志愿者協會在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成立,13名社區志愿者組成“義務包戶服務小組”,開啟了一條社區志愿服務的探索之路。同年,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了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的公益事業“希望工程”,其宗旨是建設希望小學,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改善農村辦學條件。1990年6月,深圳市誕生了全國第一個正式注冊的志愿者社團——深圳市義務工作者聯合會,46名來自天南地北的深圳人,通過了倡導“參與、互助、奉獻、進步”精神,鼓勵愛心奉獻、助人自助,以“服務社會、傳播文明”為宗旨,成為深圳志愿者事業最早的實踐者。這一期間,志愿服務雖然分散在全國各地,力量稍顯單薄,社會影響力也不足;但是,這些帶有學雷鋒性質的活動逐漸以其經久不衰旺盛的生命力,為現代意義上的志愿服務提供了有益的實踐探索。
在志愿服務發展的進程中,大學生群體因為接受能力強,對知識和新鮮事物有著極大的熱情,在共青團的推動下,自然地充當起了引領者,逐漸扛起了志愿服務的大旗。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生志愿服務走入人們的視線。1990年,為了迎接中國第一次舉辦的綜合性國際體育大賽——第十一屆亞運會,亞組委和北京團市委組織北京近4萬名大學生成立了“首都高校亞運會義務服務人員大隊”,承擔了有關宣傳準備、環境清理、會務服務等重要職責,開創了大學生義務服務國家大型項目的先河。其后的第三屆遠南殘疾人運動會、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等大型賽事和會議,都采用了這一義務服務方式。這些義務服務不僅具有開創性意義,而且為下一階段配合國家大項目開展青年志愿行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91年,清華大學以八十年校慶為契機,將鼓勵學生參加志愿服務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點之一,校團委組建“學生紫荊義務服務總隊”,成為清華大學紫荊志愿者服務總隊的前身。1993年11月,北京大學愛心社成立,它是中國高校第一家由學生自發成立的志愿服務社團,對高校的志愿服務事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年12月,共青團十三屆二中全會參會人員在會上提出了“青年志愿者”的稱號,將志愿服務活動作為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的內容寫入了《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中我國青年工作戰略發展規劃》,并開始逐漸開展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此次會議共青團中央明確了將推動志愿服務的發展作為凝聚廣大青年大學生的重要手段,實現其助人與育人的雙重目標。12月19日,在共青團號召下,2萬余名青年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幟,在京廣線開展為旅客送溫暖志愿服務,標志著“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正式啟動。在這一活動的號召下,全國40萬名大中專學生利用寒假的時間,集中在鐵路系統開展了“志愿者新春熱心行動”。
四、成長壯大階段
這一時期,在共青團的推動下,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帷幕被拉開。1994年2月,共青團中央發出《關于“志愿者學雷鋒奉獻日”活動的通知》。同年12月,共青團中央成立了負責協調、組織、指導全國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的組織——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系統管理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并發布“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中國青年志愿者精神,擴大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中國青年志愿服務事業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國內不少高校紛紛設立了校內志愿服務團隊,組織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例如,北京師范大學的“白鴿青年志愿者協會”、東北師范大學的“紅燭志愿者協會”、上海交通大學的“青志隊”、遼寧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東北大學“蒲公英志愿者協會”等,各志愿者協會百家齊放、蓬勃發展。政府各有關部門也逐漸看到了志愿服務的意義和作用,尤其是團中央,作為青年志愿服務的發起部門,更是在推廣、宣傳、開展志愿服務方面不遺余力。1995年暑期,全國大學生開展了“中國大中學生志愿者掃盲與科技文化服務行動”,全國30個省區市的50萬名大學生志愿者和近100萬名中學生志愿者參加了這次活動,數量大、輻射面廣。1996年共青團、國家教委、民政部聯合提出《關于在城鎮街道開展大學生社區援助的意見》,并共同組成了全國大學生社區援助活動領導小組。大學生志愿者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正式登上社會治理的舞臺。同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
中寫入了深入開展青年志愿者行動的內容,這是志愿服務第一次被寫入黨的中央文件中。1996—1997年,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試點項目在靜樂實施,其為此項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作出了示范,提供了經驗。1997年,中宣部提出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后,團中央主動與之聯系,把“三下鄉”活動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使“三下鄉”活動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打品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青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得到了基層黨政和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其成為新形勢下對青年學生進行實踐教育的創新和發展。這一活動也已形成品牌,成為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的常規活動。1997年12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中國青年志愿者”親筆題名。1998年8月,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成立,該中心是在共青團中央書記處領導下負責規劃、指導和協調全團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專門機構,同時行使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秘書處的職能。同年11月,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等22所高校的101人組建了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并于1999年出征,他們用青春、熱情、奉獻詮釋支教的意義,也在基層實踐中磨煉了意志品格。1999年,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上,青年志愿者在大型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首次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1999年9月,廣東省通過了國內第一部青年志愿服務條例,這標志著我國志愿服務進入了制度化、規范化的新階段。雖然這個時期高校志愿服務在社會中規模仍然較小,但是志愿精神已經開始逐漸為社會所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到志愿服務的隊伍中來。
【延伸閱讀】
與志愿服務相關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于2016年3月16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高票通過。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作為我國慈善領域的基礎性和綜合性法律,《慈善法》是為了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而制定的。《慈善法》規定了要建立慈善信息的公開制度,規定每年9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慈善法開啟了中國依法治“善”的時代。
《志愿服務條例》于2017年6月7日經國務院第175次常務會議通過,由國務院于2017年8月22日發布,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志愿服務條例》是為了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鼓勵和規范志愿服務,發展志愿服務事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文明進步而制定的法規。《志愿服務條例》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展的志愿服務以及與志愿服務有關的活動。各省區市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地方的志愿服務促進條例,比如2021年3月1日北京開始實施新版《北京市志愿服務促進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