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同伴互助”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理論及實踐探索
- 張乖利 劉后偉
- 4067字
- 2024-07-10 17:15:52
三、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能力發展需要加快“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
教師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支撐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水平關系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教學質量,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含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下同)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
1.當前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需求
職業院校教師承擔著傳承價值、傳播知識、傳授技能的歷史使命,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歷史重任,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支撐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決定著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導下,尤其是“職教20條”頒布后,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明顯提升,廣大教師牢記使命、不忘初衷,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改革創新、服務社會,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職業院校的青年教師大多數為剛從學校畢業或是從事高職院校教學工作年限較短的教師,他們一般為碩士研究生或本科學歷,普遍存在教學經驗不足、科研能力薄弱、專業發展動力欠缺等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他們專業發展道路上的阻礙。
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的發展需求主要集中在教學能力發展需求、科研能力發展需求、良好工作環境和組織氛圍的發展需求以及個人人際交往能力發展需求。
職業院校青年教師有提升自己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強烈需求,期望獲得學術圈的認同。同時,他們也渴望在良好的組織環境下進行工作,獲得工作的歸屬感和穩定性。
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對職業院校教師的教學觀、教學方式、教師角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技術和策略,成為教練型教師,實施項目式教學,精心設計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運用各種信息化工具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實現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做中學,掌握各種職業技能。實施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攻堅,包含提升教師“雙師”素質、加強職業教育教材建設、提升職業教育專業和課程教學質量三個方面。
要解決這些問題與需求,職業院校與職業院校青年教師都必須意識到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青年教師要具備主動尋求專業發展和與他人互助學習的意識,學校必須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為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持。
2.“同伴互助”是促進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方式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專業水平的過程。在當前教育改革和學校改革的訴求下,教師專業發展逐漸由個人發展向群體發展轉變。教師群體的發展使教師改變傳統孤立工作的方式,要求教師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交流,相互分享經驗,共同反思,改進教師個體在專業上的知識、態度、能力等,實現個人所不能實現的專業發展的目標。教師“同伴互助”的核心要義是教師通過與同伴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探討與指導,相互學習以實現彼此的專業發展。教師“同伴互助”是教師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也是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式。在職業院校青年教師群體中開展教師“同伴互助”,有利于職業院校青年教師專業化成長。
“同伴互助”最早是在1982年由美國學者Joyce和Showers提出,當時主要用于促使教師掌握某種新的教學技術和策略,改善教學行為,改善教學效果。這種教師間相互幫助的方式被英美等國的很多中小學采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今,教師“同伴互助”已成為眾多國家所采用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2000年,余文森、丁鋼、朱寧波等在國內引入“同伴互助”的概念并開始研究。后續的研究表明,“同伴互助”可以迅速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解決教學中出現的難題,使教師能創新地提出各種教法、學法。“同伴互助”逐步成為教育學研究的熱點。
國內外的研究業已證明,教師“同伴互助”不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策略,而且是校本教研活動的重要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師“同伴互助”有助于在高職院校形成教師之間協作互助的校園文化,教師“同伴互助”是校本研究的標志和靈魂。
校本教研,就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校本教研是一種合作性的參與式研究,強調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師之間,教師與專家、學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間的相互協作與支持。
教師“同伴互助”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集體的專業發展。有研究者認為,擁有同伴關系的教師對于自身的發展和教學行為的轉變,態度更為積極,更容易習得新的行為,也能更合適地將這些行為應用于教學實踐。為了強化職院校本教研的效果,應充分發揮校本教研中的教師“同伴互助”的作用。教師“同伴互助”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職院校本教研的績效;形成一種合作的學校文化;促進教師集體的專業發展,支持和幫助新教師更快、更好地提高專業技能;更新高職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提升高職教師的教育技能,有利于提高高職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提高教師的合作能力,增進教師的團隊合作意識。
筆者作為一名高職院校教師,在工作中主導并參加了許多教師“同伴互助”活動,例如:師徒結對、讀書交流會、聽課評課、同伴觀課、課程建設、集體備課,微課大賽、教學能力大賽、精品在線課程建設,課程思政建設,雙師型教學團隊、產業學院建設,合作指導學生比賽(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申報課題(科研課題、教改課題),社會調研、社會服務(鄉村振興團隊活動)等。通過參加這些教師“同伴互助”活動,筆者從同伴身上學到許多實踐性知識,教學設計與課堂管理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同時,筆者也意識到這些“同伴互助”活動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聽評課的隨意性較強、缺乏規范、探討難以深入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師“同伴互助”的效果。學校該如何改進教師“同伴互助”活動?教師怎樣才能和同事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進行有效合作?這些問題激發了筆者極大的探究興趣,促使筆者進行本研究。
3.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成為促進高職院校教師之間“同伴互助”的主要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基本建成,教師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教師地位待遇穩步提高,教師素質能力顯著提升,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2018年我國政府頒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學校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的教師隊伍,著力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搭建校級教師發展平臺,組織研修活動,開展教學研究與指導,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加強院系教研室等學習共同體建設,建立完善傳幫帶機制;全面開展高等學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重點面向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為高等學校培養人才培育生力軍。”
2019年1月,職教20條明確提出實現職業教育“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為此要多措并舉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分專業建設教學創新團隊。
2019年8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四部門聯合印發的《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含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要將“雙師型”教師個體成長和“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相結合,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優化專兼職教師隊伍結構,大力提升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為實現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發揮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在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注重通過“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
2020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聚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關鍵領域和重點方面,提出高校教師發展支持系列舉措:在建設高校教師發展平臺、著力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方面,提出健全高校教師發展制度、夯實高校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等措施,繼續實施高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項目;在完善現代高校教師管理制度、激發教師隊伍創新活力方面,提出完善高校教師聘用機制、加快高校教師編制崗位管理改革、加強高校教師教育教學管理、推進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師兼職和兼職教師管理制度等措施。注重個體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鼓勵教師使用“同伴互助”這一教師專業發展策略,對提高教師素質,推進教學改革、課程建設、課題研究和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要求職業院校加快建立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學科研團隊。新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應重視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要求各職業院校為教師創設相應的平臺與活動以促進自身專業發展,讓教師們能夠在這些平臺和活動中與其他教師增進交流、交換觀點、探討問題,將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自身專業水平的提高,這與教師“同伴互助”的內涵相契合。
從教研室、高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到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高職院校基層組織更加重視教師之間的“同伴互助”。教研組作為一種教師“同伴互助”組織,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在組織教師進行合作、研究教學、提升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教研組要求教師以學科背景為基準來開展全員參與的合作活動,合作內容聽從教研組長的統一安排,這種行政指令性的合作方式難以激發教師的主動性,也無法關注到不同層次教師的個體需求,易使教師“同伴互助”活動流于形式。學校應積極培育校園“同伴互助”的氛圍,搭建“同伴互助”的各種途徑,教師“同伴互助”應遵循教師的意愿,由教師自主選擇合作對象,共同商討合作內容。將合作的主動權下放給教師有利于激發教師參與“同伴互助”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鑒國外“教師同伴互助”的經驗來改進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學科研團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