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代社會:重新思考事業、家庭和未來規劃
- (西)莫洛·F.紀廉
- 3225字
- 2024-07-02 16:14:41
推薦序三 迎接后世代社會:擁抱開放與變革
不同時期,關于跨世代的研究各有維度,過去的研究通常置于歷史比較或宏大敘事之中,雖有不少經典論述,但多居于理論維度,如何通俗易懂地討論跨世代問題,則需要比較深厚的社會研究功底,甚至需要一定的跨學科知識基礎。這本書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個領域的空白。這本書的作者莫洛·F.紀廉教授長期研究組織理論、經濟社會學、比較社會學、國際化管理、競爭力和新興經濟體、數字平臺等議題,在這些領域擁有深刻的見解和長期的研究經歷。當下,這些議題不僅十分重要,而且討論的熱度始終不減。讀者通常會帶有很強烈的感受,試著跟隨作者勾勒的線索和圖景尋找自己的定位,即面對巨變的復雜時代,我們如何應對?這本書傳遞了一個非常清晰有力的觀點,即“擺脫舊有觀念,駕馭變革浪潮”。
巨變的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圖景呢?紀廉教授在2022年出版的《趨勢2030:重塑未來世界的八大趨勢》一書中給出了應對復雜變化的橫向思維方式及七個生存指南,為我們應對未來世界的巨變提供了一幅路線圖,希望能給組織和個人帶來參考和啟發。在那本書中,作者對人口結構的變化尤為關注,這也凸顯了最底層且最重要的邏輯——人口因素是所有經濟和商業變遷的基礎。就目前我們所處的人口結構和趨勢來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及人的壽命延長等逐漸形成銀發經濟和老齡化金融,并使得女性的角色變得更加重要,而人口結構變化也會影響到城市化、中產階級及互聯網文化等,這些因素構成了未來的數字化、智能化并伴隨共享經濟、貨幣結構變化及新的消費習慣、社交文化。《多代社會》一書首先從常青一代與后世代社會的關鍵數據挖掘其中的邏輯及演變趨勢。
不難發現,有幾組數據是值得高度重視的,即普遍熱議的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現象在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在中國,人口老齡化同樣不可忽視。第一組人口數據是源于外部的統計:一是老齡化,研究統計,到21世紀中葉,65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預計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16億人,80歲及以上的人口增長速度更快;二是少子化,目前全球人口替代率已滑落至2.3且持續下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最大的15個國家的生育率都低于標準的人口替代率2.1。第二組數據則來自作者的視角,這些關鍵數據別有意味。自1900年以來,美國人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從46歲增長到78歲,增加了32年;按國家劃分,在30歲及以上人口中,通過傳統方式接受高等教育的最高比例達到10%~15%。大致來看,前述的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已有較多討論。但圍繞作者提供的數據揭示了多代革命所發生的現象和趨勢,足見作者的敏銳觀察和長期思考。
客觀上,大多數人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代與代之間存在不可彌合的鴻溝,但這些鴻溝是否真的不可彌合呢?作者在這本書中描述寶馬公司的案例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他們發現年齡多元化的工作組不僅能夠提升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減少工作失誤。以多元化的視角來看待一個項目或審視一個問題,反而匯聚的想法更多,完成目標的優勢更大。各代有不同的生活準則,很難朝著相同的方向前進,總有“長江后浪推前浪”,而不是延續一代又一代——無休止地重復。作者指出,由于長久以來的人口結構轉型,這種狀況已經變得不合時宜。這里有兩個新趨勢:一個是人的壽命在增長,如何適應人口老齡化需要新的思維和理念;另一個是多代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是相同的,即互聯網和數字化,因而終身學習能夠實現多代共存。
這本書的前兩章以一定的篇幅梳理了傳統意義上的“人生四站”,即人生的四個不同階段——玩樂、學習、工作和退休,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但是,能否改變這種舊模式、舊思維呢?書中提出了一個頗具趣味的問題: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生活,會怎么樣?作者給出了一個清晰的見解,即“人的預期壽命越長,保持選擇的開放性就越重要,相應地,做‘重大決定’的意義就越小”。作者在第2章討論了長壽與健康的話題,他觀察發現人們普遍希望過上一種更好、更健康的生活,而不是單純地追求長壽。人口老齡化范式下,多代在互聯網文化和數字化思維方面逐漸趨同,特別是在高學歷教育群體中尤為突出,即作者希望說服政府、公司、教育機構及其他組織嘗試新的生活模式、學習模式、工作模式和消費模式。環顧當下,后世代社會催生了多種沖突,包括社會福利分配、資源共享等。作者提出,為尋求代際平衡,人們可能需要考慮一些中間方案。
后世代社會常出現“孤獨感”“社交恐懼癥”等現象,恰恰反映了它的復雜性。人們不得不關注的是家庭的角色和功能的變化。作者在第3章重點討論“核心家庭的興衰”這一話題。20世紀70年代是核心家庭的全盛時期,核心家庭雖有益處,但作者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核心家庭的理念過于強調“成長”,使得孩子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壓力,竭盡所能地為成人做準備,而且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當前核心家庭已經出現新的變化,作者認為我們所處的社會已經不再是一個嚴格遵循人生順序模式且以傳統的核心家庭為主體的社會。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大約有1.5億個獨生子女家庭。研究表明,只有一個孩子使得這些家庭與多子女家庭相比更加脆弱,風險度更高。這本書也討論了世界范圍內出現不同程度的“單親家庭”“空巢老人”“獨居”等現象。政府部門、公益組織和社會團體需要共同參與,通過政策、協作和保障制度來改變現狀。
作者指出,多代家庭的回歸漸成趨勢,包括壽命的延長、出生率的下降、代際邊界的模糊、未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所面臨的種種困境,以及人們對歸屬感的渴望,等等。回到家庭和教育方面,作者認為傳統的家庭模式容易誘發少年兒童的成長壓力,因而更傾向于讓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人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修正方向,并通過試錯法來實時適應新的情況。這一理念體現了貫穿這本書始終的思考:“擁抱世代精神,讓多代人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消費。”比較而言,無論是社交恐懼癥還是獨居生活的普遍化,均揭示了現代社會亟待消除的弊病,轉而以開放、包容和接納的姿態重新掀起變革浪潮,摒棄舊思維。如作者所言,從人生順序模式中解放出來,也更有可能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如何過上有意義的生活?這本書花了較大篇幅討論職業生涯、退休生活、女性職業發展及后世代消費等話題,體現在兩個維度。其一,擁有變革的思維,在談到女性職業發展時,作者呼吁“把女性從人生順序模式的暴政中解放出來”,比如更靈活的工作安排、給予女性更多的選擇。其二,擁抱開放和包容的觀念,在談到后世代消費市場話題時,作者認為,在消費者市場,“年輕”和“年老”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帶有偏見性和歧視性,并圍繞常青一代與后世代市場營銷提出兩個策略:一是采取更包容的方法,不被年齡定義,只關注受眾的價值觀和相似之處;二是瞄準特定受眾,但要展現積極、現代和進取的精神基調,不同年齡段的人群能夠產生交集并享受由此帶來的多樣性。這本書最后強調,邁向常青一代社會需要在文化、組織和政策等方面實施更多的變革,包括更靈活的時間安排、教育和知識變得更加普及、全面改革養老金制度、擁抱包容的市場營銷策略等。
讀完這本書,我一如既往地感受到作者本人一直傳達的理念,即開放、包容和共享。當今世界,雖然全球經濟和貿易互聯互通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數字經濟和互聯網蓬勃發展,信息傳遞、資源共享、社會生產和文化交流比過去更加頻繁,但也出現了新的趨勢,例如逆全球化、全球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等新議題,這些議題關乎全人類可持續發展,更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合作,而非孤立或限制。如果說《趨勢2030:重塑未來世界的八大趨勢》主要從宏觀層面為我們應對未來世界的巨變提供了一幅路線圖,它有助于我們站在當下看未來,建立對未知和不確定性的認知,那么《多代社會》則從中觀甚至微觀層面為我們描繪了“后世代革命”給個人生活、公司組織、職業發展、家庭組合、商業營銷等帶來的巨大影響。作者雖在討論未來,但這些趨勢正在逐步應驗,關鍵在于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傳統的假定,重組人生順序,發現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