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代社會:重新思考事業、家庭和未來規劃
- (西)莫洛·F.紀廉
- 2562字
- 2024-07-02 16:14:41
推薦序二 “皆大歡喜”的后世代社會?
《多代社會》是繼《趨勢2030:重塑未來世界的八大趨勢》之后,莫洛·F.紀廉的又一本原創力作,出版后受到世界范圍的普遍關注。
紀廉教授是一位杰出的社會學家,被譽為“具有原創性的思想者”。除了社會方面的“大趨勢”,他目前的研究涵蓋全球化的影響、比較競爭力和新興市場等領域。
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官網介紹,莫洛·F.紀廉是該院跨國管理學教授、負責工商管理碩士項目的副院長。我注意到,這一介紹的發布時間是2023年9月。[1]在我寫《趨勢2030:重塑未來世界的八大趨勢》的推薦序時,他正在英國劍橋大學賈奇商學院擔任院長。是的,紀廉教授在英國劍橋大學只任職兩年就返回了沃頓商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多項全球排名均在英國劍橋大學后,但是沃頓商學院的排名比賈奇商學院靠前,有時名列全球商學院前三(另外兩所是斯坦福商學院和哈佛商學院)。當然,賈奇商學院也是一流的,一般排在全球商學院的前10名。[2]
莫洛·F.紀廉畢業于西班牙奧維耶多大學,專業是政治經濟學和商業管理學。我對這所大學并不了解,查詢后發現奧維耶多大學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在西班牙甚至歐盟地區都還是不錯的。憑借堅實的本科基礎,他1992年在美國頂尖的耶魯大學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
在這本書中,紀廉教授指出他的前一本書存在不足:“我在《趨勢2030:重塑未來世界的八大趨勢》中并沒有完全認識到人口和技術將形成合力,一同解構我們自19世紀末延續下來的人生順序模式。”《趨勢2030:重塑未來世界的八大趨勢》寫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夕,沒有考慮到難以預見的顛覆性社會中斷,而這本書寫于疫情期間,出版于其結束后。
我們可以將紀廉教授的這本書看作一篇分為兩大部分的長論文,第一部分是關于大趨勢的,第二部分是關于如何應對這個大趨勢的。
我認為,這本書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在多代共處的后世代社會,人類不僅越來越長壽,而且是健康的長壽,七十不再是“古來稀”,百歲老人并不罕見,五代人甚至六代人共處在一個家庭或者社區的情況也司空見慣。這是全球的現實和趨勢,紀廉教授把這一現實和趨勢稱為“后世代社會”。
這個社會中的成員就是“常青一代”,這個詞源于一個有意思的比喻,其原名是指各種生命時間超過兩年的植物。常青一代是“一個由各行各業的、不同年齡的人組成的永遠綻放的群體;他們超越了刻板成見,彼此間建立聯系,同時與自己周圍的世界建立聯系”。不同于嬰兒潮一代、千禧一代等以出生時代定義的群體,常青一代不再單純依據年齡來定義自己及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他們愿意嘗試新事物,消費行為更多地受信念而非年齡支配。在這樣的思維下,人們“可以依照環境的變化,不斷修正人生方向、學習新的技能或改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同代的人可以在工作和學習之間來回轉換身份。
紀廉教授在這本書中指出:“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多代人開始共享同一個舞臺。在經濟轉型和技術創新的推動下,不同代的人越來越傾向于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消費。”這是一個新的舞臺。那么舊的舞臺呢?我們所熟悉的是“從上學到工作再到退休的人生順序模式”,“如今,這種模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二、“后世代革命”是一場真正的“范式轉變”。
紀廉教授認為:由于后世代社會的到來,“一場(社會)革命已經拉開序幕”。后世代革命正在和將要“從根本上重塑我們的個人生活、我們的公司、我們的經濟乃至全球社會”。
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65歲及以上的健康老人不是在養老或者退休后成為銀發經濟的主角,而是真正投入他們在新階段的新事業。百歲高齡逝世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在20世紀80年代初從美國政府退休后,開啟了他一生真正的大事業。他最后的40多年遠比他的前50多年精彩,成功地克服了老齡化的干擾,一直勤奮工作到去世。2023年5月,基辛格度過百歲生日,7月他居然洲際旅行,最后一次訪問中國。
未來,后世代革命將更加全面地展開,身處其中的各代人之間的新分工將重構各行各業。
三、應對大趨勢的常青思維。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于指出了一個社會問題,而且在于提出了應對這個問題的方法。偉大的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20世紀30年代末提出“創造性破壞”理論。紀廉的“創造后世代的社會”正是為了在21世紀通過創新引領社會學意義上的“創造性破壞”,取代19世紀以來的主流社會模型,建設21世紀的主流社會模式。
紀廉教授在這本書中努力為常青一代及常青社會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長壽不僅對退休人員有積極的影響,對處于人生每個階段的每個人也都有積極的影響。更長的壽命意味著人們可以為他們的孫子女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回旋空間,而無論孫子女的年齡多大,他們都可以借此改變目標、過間隔年或重塑自我。”“政府、公司和其他組織要摒棄人生順序模式。”“同時追求多項而不是一項事業、職業或專業,并可從中獲得不同的人生成就感。最重要的是,十幾歲和二十幾歲的人可以為他們人生中的多個轉變做出規劃和決定,而不是簡單的一條道走到黑,即從學習到工作,然后再從工作到退休。”
在最后一章,紀廉教授引用了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一句名言:“開發新思路并不難,難的是摒棄舊觀念。”顯然他希望人們擁抱這樣一個新的時代,社會各方面的相關者都來主動推翻固有的人生和事業觀念,開創每個人、每代人的常青人生,從而在21世紀形成一場歷史性的社會變革。
紀廉教授還談到了在普遍健康長壽的社會出現的養老金危機,認為如果推動健康長壽者規劃其新的事業人生,解決養老金危機還是有出路的。
也許是限于篇幅,紀廉教授沒有充分闡釋全球社會及世界各國當前面對的巨大挑戰:現存的世界秩序不適應、不能很好地應對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例如全球化)的世界。近幾年,我們經歷了新冠肺炎大流行、具有全球影響的區域戰爭、日益加速的“去全球化”等大的事變,卻對這些全球性挑戰缺少真正的全球治理。這些事變已經改變很多經濟學家、政治學家、歷史學家、人口學家、社會學家和統計學家對人類預期壽命(健康預期壽命)和未來社會的樂觀主義想象。未來的大危機、大中斷還將發生,邁向進步而繁榮的后世代社會注定面臨挑戰。
在后世代社會,各代之間的關系可能延續以往人類各代之間關系的本質,例如分工合作和代溝沖突并存。我們不一定因為人類更加長壽、享受百年的生命跨度和多代相處,就對基于人性的各代之間關系的積極改變抱持過分樂觀的態度。
[1]https://mgmt.wharton.upenn.edu/profile/guillen
[2]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mba-rankings/global?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