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科采珍》評注與應用
- 張文紅 馮明主編
- 2182字
- 2024-07-03 15:24:40
經水來短少
原文
經水來短少,乃是血虛,宜【生血四物湯】。
熟地 歸身各三錢 川芎 白芍各一錢 紅花三分 澤蘭八分 木香一分(研末)
沖服。
釋義
月經量明顯減少,行經時間較短,是因為血虛所致,宜生血四物湯。
病因病機分析
本病以“經水來短少”為主癥,屬于月經病“月經過少”范疇。月經周期正常,月經量明顯減少,或行經時間不足2天,甚或點滴即凈者,稱為“月經過少”。本病發病機制有實有虛。實者多由瘀血內停,或痰濕內生,痰瘀阻滯沖任血海,血行不暢發為月經過少。虛者多因精虧血少,沖任血??仗?,經血乏源發為月經過少。本條文所述為血虛之證。根據證型可推知本條文對應的癥狀有經來血量漸少,或點滴即凈,色淡,質??;或小腹隱痛,頭暈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黃;舌淡紅,脈細。治法宜益氣、養血、調經,方用生血四物湯。
方義分析
生血四物湯全方共七味藥,在四物湯基礎上加紅花、澤蘭、木香而成。方中熟地黃味厚滋膩,為滋陰補血之要藥;當歸甘溫質潤,補血養肝,和血調經,既可助熟地黃補血之力,又可行經遂脈道之滯,兩者共為君藥。白芍酸甘質柔,養血斂陰,與熟地黃、當歸相協調,則滋陰養血之功益著,并可緩攣急而止腹痛;川芎辛散溫通,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中開郁結,旁通絡脈,與當歸相配伍則暢達血脈之力益彰,兩者同為臣藥。紅花辛溫,歸心、肝經,功能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澤蘭苦、辛,微溫,歸肝、脾經,可活血化瘀,利水消腫。兩藥每與當歸、川芎等配伍,可增強活血調經之效,共為佐藥。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膽經,行氣調中止痛,為使,可使補血活血藥走而不守,瘀去新生,調達沖任經脈。全方配伍,養血活血,行氣通絡,使氣血充足,脈絡通達則經自調。
歷代古書沿革
月經過少首見于晉·王叔和《脈經·平妊娠胎動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證第二》,其中將本病稱為經水過少,“師曰:有一婦人來診,言經水少,不如前者,何也?師曰:曾更下利,若汗出、小便利者可。何以故?師曰:亡其津液,故令經水少。設經下反多于前者,當所苦困。當言恐大便難,身無復汗也”。后世多用四物湯治療本病。
[1]《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治婦人經水澀少。四物內,加葵花煎。
[2]《丹溪心法·婦人》中稱本病為“經行微少”,具體為“若經候微少,漸漸不通,手足煩疼,漸瘦,生潮熱,脈微數,本方(四物湯)去地黃、芎,加澤蘭葉三倍,甘草半分……經行微少,或脹或疼,四肢疼痛,加延胡、沒藥、白芷與本方等,淡醋湯調下末子”。
[3]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稱本病為“經水澀少”,并對本病的辨證治療有較全面的論述,“經水澀少,為虛為澀,虛則補之,澀則濡之。四物加葵花湯治經水澀少。四物湯(四兩),葵花(一兩)一方,又加紅花、血見愁。四物湯加熟地黃當歸湯治經水少而色和。四物湯(四兩),熟地黃、當歸(各一兩)”。
病案舉例
馮某,女,25歲,2011年4月19日初診。
主訴:月經量少3~4年。
現病史:月經不調,量少,色紅略淡,偶見少許血塊,經前腹痛半天,已3~4年。月經周期28~30天,人流2次,分別于2005年、2006年。白帶不多,色不黃,陰癢,小腹痛。經婦科檢查,被診斷為盆腔炎。睡眠8小時,白天仍困倦乏力,末次月經2011年4月4日,行經5日。飲食、大便均好,面色無華,舌紅略淡,苔薄白,脈滑略細。
診斷:月經量少(氣血兩虛)。
治法:補益氣血。
處方:當歸20g,川芎10g,熟地黃12g,炒白芍12g,山藥20g,山茱萸15g,茯苓20g,牡丹皮10g,甘草6g,菟絲子15g,女貞子15g,續斷15g,炒杜仲15g,枸杞子15g,沙苑子15g,黨參15g,蒼術、白術各15g,車前子(包)20g,川牛膝、懷牛膝各20g,雞內金30g,黃柏6g,益母草15g,澤蘭15g。7劑,1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11年5月13日。2011年5月3日開始行經,本次月經量少,色略黑,經前痛劇半天,有一大血塊,行經5天。手足發涼,面色好轉,舌紅潤,苔薄白,脈滑。針對手足發涼,加用補腎壯陽之藥;針對月經量少,色暗,有血塊,加用活血祛瘀之藥。故前方加用淫羊藿12g、巴戟天12g、桃仁12g、紅花10g,7劑,1日1劑,水煎服。
三診:2011年6月7日。2011年5月29日開始行經,本次經量顯著增多且基本未出現痛經,手足涼等癥狀明顯好轉,面色好轉,舌紅潤,苔薄白,脈滑。因手足發涼癥狀改善,故去掉補腎壯陽之品,故前方去掉淫羊藿、巴戟天,7劑,1日1劑,水煎服。
(本病例選自《中國臨床醫生》2012年第40卷之“王玉英教授治療月經過少經驗”)
按:本病例月經量少色淡,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等癥狀均為一派營血虛滯之象。方中用四物湯補血活血。其中,熟地黃為養血補虛之要藥;當歸長于補血活血,為補血之圣藥、活血祛瘀之要藥,既可助熟地黃補血之力,又可行經隧脈道之滯;白芍酸甘質柔,養血斂陰,與熟地黃、當歸相協,則滋陰養血之功益著,并可養血柔肝而止痛;川芎辛散溫通,為血中之氣藥,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中開郁結、旁通絡脈,為婦科要藥,與當歸相伍,則暢達血脈之力益彰。四藥配伍,則血虛者得之可收補血之功,血滯者得之可奏行血之效。山藥主入脾經,補后天以充先天;山茱萸主入肝經,滋補肝腎,秘澀精氣;茯苓淡滲健脾,助山藥之健運以充養后天之本,取六味地黃丸之意。菟絲子、續斷、杜仲、沙苑子補益腎精;女貞子、枸杞子滋補肝腎;淫羊藿、巴戟天滋補陽氣;黃柏清利濕熱;牛膝、益母草、澤蘭、桃仁、紅花活血調經。二診時,患者自述行經時有一大血塊,可見治療思路得當,病情已有好轉之象,故在前方基礎上略作加減。至三診時,病情已基本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