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科采珍》評注與應用
- 張文紅 馮明主編
- 1800字
- 2024-07-03 15:24:38
經水后期而來乍少
原文
經水后期而來乍少,乃氣虛血弱,宜【加增四物湯】。
當歸三錢 熟地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 川芎五分 人參二分 白術(炒)二錢 茯苓 牛膝 肉桂各一錢
水煎服。
或因寒者,宜【溫經湯】(即四物湯)加艾葉(炒)三錢、干姜二錢。
釋義
月經周期延后而經量較少,是氣虛血弱所致,宜加增四物湯。
如因于寒者,宜溫經湯。
病因病機分析
本病以“月經后期而來乍少”為主癥,當屬月經病中“月經后期”之范疇。月經后期定義與發病機制見“經水兩三月久閉”病因病機分析。月經后期常與月經量少并見。以方測證,本證屬于氣血虛弱證?;颊咚伢w虛弱,先天氣血不足或房勞多產,耗傷氣血;或脾氣虛弱,化源不足,沖任不充,致營血虧虛,血海不能按時滿溢,進而使月經周期延后。氣虛日久,陽氣亦虛,陽虛則虛寒內生,臟腑失于溫養,氣血化生不足,血海充盈延遲,亦可致月經后期及月經量少。推斷其臨床表現當有月經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紅,質清稀,小腹綿綿作痛;伴頭暈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紅,脈細弱。治法當以補血、益氣、調經為要,方用加增四物湯。若因于寒者,則選用溫經湯治療,由所選用方劑可知所屬證型為氣虛血弱之中又見寒象。因其中艾葉、干姜等溫和溫煦之藥,可推知其寒象較輕。
方義分析
加增四物湯全方共九味藥,由四物湯加人參、白術、茯苓、牛膝、肉桂組成。方中四物湯養血、活血、調經,為君。人參大補元氣,氣生則血長,為臣。白術、茯苓補脾氣,佐人參以滋生化之源,使氣血雙補,補脾氣,化源充足,則氣血得生。牛膝下通經血,引藥歸經,使方中補中有行;肉桂溫經通脈,溫煦下元。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通陽調經之效。
溫經湯則在四物湯基礎之上加艾葉、干姜兩藥。干姜性味辛熱,歸脾、心、腎經,可溫經通脈;艾葉溫經調經。兩藥與四物湯合用,既可養血調經,又可溫經散寒。全方共奏溫經養血,散寒調經之功。
歷代古書沿革
月經后期首見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至期不來”,后又見于宋代《婦人大全良方·調經門》“過于陰則后時而至”。元代《丹溪心法·婦人》中提出“血虛”“血熱”“痰多”均可導致月經后期的發生,書中記載了以四物湯加人參、白術治療月經后期病。明代《醫方考·婦人門》提出“后期者為寒、為郁、為氣、為痰”,并應用四物湯治療月經后期病。
[1]《丹溪心法·婦人》,“婦人經水過期,血少也,四物加參、術;帶痰,加南星、半夏、陳皮之類……過期,紫黑有塊,亦血熱也,必作痛,四物加香附、黃連……肥人不及日數而多者,痰多血虛有熱,亦用前丸,藥中更加黃連、白術丸服”。
[2]《醫方考·婦人門》評論四物湯,“婦人月事不調,以此方為主而變通之……隨其寒熱虛實而斟酌加減之,使月事調勻,則陰陽和而萬物生,有子之道也。是方也,當歸、芍藥、地黃,皆味厚之品也,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益血。析而論之,當歸辛溫能活血,芍藥酸寒能斂血,熟地甘濡能補血。又曰:當歸入心脾,芍藥入肝,熟地入腎,乃川芎者,徹上徹下而行血中之氣者也。此四物湯所以為婦人之要藥,而調月者必以之為主也……人肥有痰,加半夏、陳皮、南星……有抑郁者,加香附、蒼術、砂仁、神曲……后期者為寒、為郁、為氣、為痰。氣虛者,加參、芪。氣實者,加枳、樸”。
溫經湯沿革:《備急千金要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傷寒雜病論》《醫宗金鑒》《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金匱要略》《婦人大全良方》中均有關于溫經湯的記載,雖藥味組成與本條所述溫經湯稍有出入,但均可用于治療月經后期。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談溫經湯,“過期不來……半夏(湯七次去滑)、當歸(酒浸一宿)、川芎、人參、白芍藥、牡丹皮、桂心、阿膠(蛤粉炒)、甘草(炙)各二兩,吳茱萸(湯洗炒)三兩,麥門冬(去心)五兩。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八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談溫經湯,“過期不來……阿膠(蛤粉碎炒)、當歸(去蘆)、川芎、人參、肉桂(去粗皮)、甘草(炒)、芍藥、牡丹皮各二兩,半夏(湯洗七次)二兩半,吳茱萸(湯洗七次,焙,炒)三兩,麥門冬(去心)五兩半。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服”。
[3]《醫宗金鑒》談溫經湯,“吳茱萸三兩,當歸、川芎、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牡丹皮、阿膠、生姜各二兩,甘草二兩,半夏半升,麥冬(去心)一升。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至期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