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科采珍》評注與應用
- 張文紅 馮明主編
- 2069字
- 2024-07-03 15:24:39
經水或先或后時多時少
原文
經水或前或后,時多時少,時止時來,乃氣血不和,宜【四物調榮湯】。
當歸 生地 白芍各二錢 川芎一錢 熟地四錢 山萸 山藥(炒) 香附各一錢五分 益母草 白術各一錢 黑梔 陳皮 茯苓 丹皮 澤瀉各一錢
水煎服。
釋義
月經先后無定期,經量時多時少,來止無定時,是因為氣血不和所致,宜四物調榮湯。
病因病機分析
本病以“經水或前或后,時多時少,時來時止”為主癥,屬于月經病之“月經先后無定期”范疇。月經周期時或提前、時或延后7天以上,交替不定,連續3個周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先后無定期”,又稱“經水先后不定期”。本病以月經周期紊亂為特征,可連續兩三個月經周期提前,接著又出現一次延后;或兩三個月經周期錯后,接著又可見一次提前;或見提前錯后錯雜更迭不定。其發病機制是肝腎功能失常,沖任氣血失調,血海蓄溢無常。其病因有腎虛、肝郁和肝郁腎虛之異。以方測證,本條病機之“氣血不和”當屬肝郁腎虛證之多臟受累的復雜病機。肝藏血,司血海,主疏泄。肝氣條達,疏泄正常,血海按時滿盈則月經正常。若情志抑郁,或憤怒傷感,肝郁氣結,氣機逆亂,肝為腎之子,肝之為病,子病及母,而致腎之封藏失司,最終導致沖任失司,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經或先或后,經血或多或少,時來時止。根據其所選用藥物,推斷其臨床表現當有月經先后不定期,經量或多或少,色暗紅或暗淡,或有塊;經前或經行乳房脹痛,腰膝酸軟,或精神疲憊;舌淡苔白,脈弦細。治法當以補腎、疏肝、調經為要,方用四物調榮湯。
方義分析
四物調榮湯全方十五味藥,由四物湯、六味地黃丸,加香附、益母草、白術、黑梔子、陳皮化裁而來。方中四物湯補血養血,柔肝調經;六味地黃丸補腎養陰;香附為氣之帥,可疏肝、解郁、理氣,合陳皮調經理氣,使補血藥補而不滯;白術、陳皮健脾和中,合山茱萸、山藥先后天同補,使氣血生化有源;生地黃、牡丹皮、益母草清熱、涼血、調經;黑梔子清肝瀉火,與澤瀉、茯苓同用,清熱利濕,使邪有所出。全方一疏肝腎之郁氣,二清肝腎之虛火,三補肝腎之精血。肝氣舒而腎精旺,氣血調和,沖任相資,血海蓄溢正常,則經水自能定期而潮。
歷代古書沿革
本病首見于唐代《備急千金要方·月經不調》“婦人月經一月再來或隔月不來”。宋代《圣濟總錄·雜療門·婦人氣血門》稱本病為“經水不定”。明·萬全《萬氏婦人科·調經章》始提出“經行或前或后”的病名。《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脈類》則將本病稱為“經亂”,又分為“血虛經亂”“腎虛經亂”,較詳細地論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機、治法、方藥、預后和調養的方法,為后世醫家所推崇。清代《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調經門》稱本病為“愆期”。《傅青主女科·調經》認為本病為肝腎之郁所致,重在肝郁,由肝郁而致腎虛,方用定經湯?!吨袢萍贰杜瓢賳枴窇盟奈餃游吨委煴静 ?/p>
[1]《傅青主女科·調經》:“婦人有經來斷續,或前或后無定期,人以為氣血之虛也,誰知是肝氣之郁結乎?夫經水出諸腎,而肝為腎之子,肝郁則腎亦郁矣。腎郁而氣必不宣,前后之或斷或續,正腎之或通或閉耳。或曰肝氣郁而腎氣不應,未必至于如此。殊不知子母關切,子病而母必有顧復之情,肝郁而腎不無繾綣之誼,肝氣之或開或閉,即腎氣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治法宜疏肝之郁,即開腎之郁也。肝腎之郁既開,而經水自有一定之期矣。方用定經湯?!?/p>
[2]《女科百問》:“夫婦人病,多是月經乍多乍少,或前或后,時發疼痛,醫者一例呼為經病,不曾說得是陰勝陽,是陽勝陰,所以服藥少得有效,蓋陰氣盛乘陽,則胞寒氣冷,血不營運,經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后,若陽氣盛乘陰,則血流散溢,經所謂天暑地熱,經水沸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當和其陰陽,調其氣血,以平為福……當歸(去蘆微炒)、熟地(凈洗酒蒸焙干)、川芎、白芍、黃芩(小半)、白術(各等分)?!?/p>
病案舉例
李某,女,25歲,未婚,2010年6月3日初診。
主訴:月經先后不定1年。
現病史:16歲初潮,月經周期22~45天,行經5~6天,末次月經2010年5月13日。經量時多時少,色暗紅;經前乳房脹痛,心煩易怒;平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暗紅,苔白,脈弦細。
診斷:月經先后不定期,證屬肝郁腎虛。
治法:補腎疏肝,調理沖任。
處方:柴胡9g,荊芥穗9g,香附9g,菟絲子15g,熟地黃15g,當歸12g,白芍15g,山藥30g,茯苓15g,女貞子15g,墨旱蓮15g,炙甘草6g。7劑,1日1劑,早晚分服。
服藥后,經期延后5天,腰膝酸痛、乳房及胸腹脹滿好轉,仍感心煩易怒,舌紅。前方去香附,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g,繼服7劑。服藥后,月經來潮,經期提前3天,經量適中,經色變紅,精神明顯好轉,勞累后仍感腰部不適,其余癥狀消失。上方加續斷30g,繼服7劑。隨訪半年,月經周期正常。
(本病例選自《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年第28卷之“肝郁腎虛型月經先后無定期治療體會”)
按:柴胡、荊芥味清香,以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調經;菟絲子、熟地黃補腎氣、益精血;山藥、茯苓健脾和中而利腎水;女貞子、墨旱蓮補肝腎、調經;香附調理氣血。全方疏肝腎之郁氣,補肝腎之精血,肝氣疏而腎精旺,氣血調和,沖任相資,血海蓄溢正常,則經水自能定期而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