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jié) “義”觀念的現(xiàn)代價值及其轉(zhuǎn)化之道

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義”觀念經(jīng)歷了種種變化。從孔子將“義”作為君子人格的特征以區(qū)別于“喻于利”的小人開始,“義”的道德意味越來越濃重,“義”、“利”之間的對立與沖突也越來越尖銳。大致而言,孔子之后,“義”的地位逐步上升,至孟子時“義”與“仁”可以相提并論,其時“仁義”一詞甚至常被當(dāng)作儒家思想的代名詞。到宋明時期,由于理學(xué)的發(fā)展,“義”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等同于“理”,學(xué)者常將“理”、“義”并稱,“義利之辨”因此被當(dāng)作“儒者第一義”。[367]

古代儒家學(xué)者有關(guān)“義”的闡述相當(dāng)宏富,而義利之辨則貫穿整個儒家思想發(fā)展史的始終。作為儒學(xué)的核心問題之一,“義利之辨”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以義為利、義利統(tǒng)一乃至重義輕利、舍生取義等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nèi)在精蘊。在當(dāng)代社會,“義利之辨”對中國的政治方針、經(jīng)濟(jì)發(fā)展與社會生活仍然有著很大的影響,成為人們正確處理道德與物質(zhì)利益的關(guān)系、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guān)系、人的物質(zhì)生活需要與精神生活需要的關(guān)系的重要準(zhǔn)則。李祥俊認(rèn)為可以將“義利之辨”分解為三個層次:“在社會共同生活層面,體現(xiàn)為物質(zhì)利益與關(guān)于物質(zhì)利益的合宜分配制度之間的關(guān)系;在個體價值選擇層面,體現(xiàn)為主體的物質(zhì)欲求與主體內(nèi)在的對合宜分配制度的自覺遵循、道德持守之間的關(guān)系;在性與天道的終極實在層面,體現(xiàn)為一般的利欲與超越的天經(jīng)地義之間的關(guān)系。”[368]對應(yīng)而言,“義”的當(dāng)代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義”是個人德性修養(yǎng)的基本目標(biāo)

孔子認(rèn)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要求“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可見“義”是孔子對君子人格的一個重要要求。對于如何才可以謂之“義”,孔子顯然缺乏深入而系統(tǒng)的闡述,只是為人的道德修養(yǎng)指明了一個基本方向。但是,“為仁由己”、“欲仁斯至”已然清晰地表明每個人都具有內(nèi)在的道德主體性與成就道德人格的無限可能性??鬃又螅?dāng)時社會上普遍流行“仁內(nèi)義外”的說法[369],孟子則明確提出在“仁”以外“義”也必須基于人內(nèi)在的道德自覺,認(rèn)為人天生具有“四端”即內(nèi)在的道德依據(jù)。[370]與此同時,“義”的理論地位被大幅度提高。在孟子的思想中,“義”與“道”含義相近、地位相當(dāng)?!懊献影选x’當(dāng)作善、至善和道來看待,或者可以說他認(rèn)為‘義’就是‘道’‘至善’。”[371]在孟子看來,就每一個人的本性而言,“義”都應(yīng)是其生命的至高追求,即便是生命與“義”發(fā)生沖突也當(dāng)“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

自孟子之后,“義”不再僅僅作為外在的道德原則或行為規(guī)范,而演化為必須基于對社會規(guī)范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rèn)同之后的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翱梢哉f,義的道德意識體系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正是在他的羞惡等社會道德情感心理活動中得到發(fā)展、擴(kuò)充,成為和最后沉淀于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span id="8xzgos9" class="super">[372]其后宋明理學(xué)不斷援引并發(fā)揮孟子“養(yǎng)浩然之氣”的主張,將“集義”作為道德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從而為人們積德行善、成圣成賢提供了一個方便的路徑。誠如馮契所云:“真正自由的道德行為就是出于自覺自愿,具有自覺原則與自愿原則統(tǒng)一,意志和理智統(tǒng)一的特征。一方面,道德行為合乎規(guī)范是根據(jù)理性認(rèn)識來的,是自覺的;另一方面,道德行為合乎規(guī)范要出于意志的自由選擇,是自愿的。只有自愿地選擇和自覺地遵守規(guī)范,才是道德上真正自由的行為。這樣的德行,才是以自身為目的,自身具有內(nèi)在價值。”[373]儒家之“義”在道德修養(yǎng)中所體現(xiàn)的正是自覺與自愿原則的統(tǒng)一。

道德的重要作用在于克服人先天欲望的自然性,從而進(jìn)入“必然”世界。從孔子“義”、“利”對舉及古今社會現(xiàn)實來看,利益沖突對人類社會而言是不可避免的,而一個有“義”之人必然能夠節(jié)制自身的欲望并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限度之內(nèi)。盡管有學(xué)者對儒家的“義利之辨”持反對態(tài)度,認(rèn)為其在歷史上客觀地限制了經(jīng)濟(jì)發(fā)展與技術(shù)進(jìn)步,因而在當(dāng)代社會應(yīng)將其摒而棄之,但是儒家事實上從來不否認(rèn)物質(zhì)利益在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上的功利價值?!墩撜Z·子路》載:“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接性唬骸仁?,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笨鬃右睬宄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只是認(rèn)為對外在物欲的追求應(yīng)符合道義的原則,這也成了此后兩千多年里儒家的一貫立場(盡管不同時代、不同思想家在理論側(cè)重點與重視程度上不盡相同)。當(dāng)然,也不可否認(rèn),主流儒家重德性、輕情欲,一旦后世片面追求德性就會流于偏弊。從歷史上看,宋明理學(xué)過度高舉“天理”而壓抑人欲,明清諸多儒者對此明確表示反對,并主張應(yīng)該正視人的欲望,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認(rèn)可對欲望的無限追逐,實際上他們認(rèn)為義利應(yīng)該統(tǒng)一且是可以統(tǒng)一的。有鑒于此,當(dāng)代社會應(yīng)建構(gòu)一種既講義利統(tǒng)一、義利并重,又講以義制利、見利思義的價值觀,引導(dǎo)人們正確對待物質(zhì)利益與道德訴求、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guān)系。當(dāng)代正確的義利觀要求國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肯定勞動者的合法利益,并以增進(jìn)、保障社會的整體利益或公共利益為目標(biāo),堅持把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zhì)生活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滿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zhǔn)作為衡量的標(biāo)準(zhǔn)。

二 “義”是社會普遍認(rèn)可的道德準(zhǔn)則與行為規(guī)范

“義”有“正當(dāng)”、“合理”的意思。作為外在的價值系統(tǒng),“義”關(guān)乎社會群體共同的倫常秩序、行為規(guī)范與道德準(zhǔn)則,而其在根本上與封建等級制度相關(guān)聯(lián)。在儒家傳統(tǒng)中,絕大部分儒者是接受、認(rèn)可乃至強化“義”在維護(hù)君主制度、君臣關(guān)系以及社會整體利益上的作用的,只有極少數(shù)學(xué)者如李覯、王安石和南宋的浙東功利學(xué)派以及明清時期的黃宗羲、顏元、戴震等強調(diào)個體利益的重要性,個別學(xué)者如黃宗羲甚至開始質(zhì)疑封建制度與君臣關(guān)系的合理性。因此,從整體上看,儒家“義”的思想基本上是對既有的、傳統(tǒng)的制度的肯定與維護(hù)。

但是,也應(yīng)該看到:儒家有關(guān)“義”的論述中也包含著部分可以為現(xiàn)代社會所用的資源?!傲x”與“仁”的作用范圍不同,《禮記·喪服四制》云:“門內(nèi)之治恩揜義,門外之治義斷恩。”可見家內(nèi)空間以仁、恩即親情為本,社會領(lǐng)域則以義即規(guī)范、公義為要。因此,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云:“門內(nèi)之治,欲其逸也。門外之治,欲其制也。”事實上,“仁”與“義”是不可偏廢的普遍性法則,只是在“門內(nèi)”、“門外”各有所側(cè)重?!抖Y記·表記》云:“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厚于仁者薄于義,親而不尊;厚于義者薄于仁,尊而不親。”作為維系社會秩序的一般性原則,“義”必須涵納社會的普遍訴求,兼顧各階層的利益。《淮南子·繆稱訓(xùn)》因此說:“義者,比于人心而合于眾適者也?!?/p>

當(dāng)然,儒家所謂的“眾適”只是就“義”的適用范圍與作用對象而言,實際上,在對“義”之具體內(nèi)容的確定上,還必須征求大眾的廣泛意見。宋明理學(xué)認(rèn)為人間的制度規(guī)范與倫常道德均源自“天理”,而人當(dāng)“滅人欲”以“存天理”,但不管是“性即理”還是“心即理”,其所謂的“理”都是基于道德主體的個人體會。對于這一點,戴震已多有批評。為此,在理論視角上,當(dāng)由傳統(tǒng)儒家所主張的道德主體性轉(zhuǎn)換到前道德的“主體間性”上,“比于人心而合于眾適”作為一個基本原則則具有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可能。按荀子的觀點,“禮義”雖是圣人創(chuàng)建的,但也是各方利益沖突、調(diào)適的結(jié)果。當(dāng)代社會要建立一種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或者生活方式,必須建基于個體自由及其意志自決,在尊重多元性與個性化的基礎(chǔ)上追求價值“共識”。哈貝馬斯說:“真正的共識絕不會否定差異,取消多元性,而是要在多元的價值領(lǐng)域內(nèi),對話語論證的形式規(guī)則達(dá)成主體間認(rèn)識的合理的一致,并將這一前提引入語言交往?!?span id="t1owk9j" class="super">[374]可見,即便達(dá)成普遍的“同一性”,也不該消解差異性與多元性。哈貝馬斯說:“普遍主義究竟意味著什么?它意味著在認(rèn)同別的生活方式乃合法要求的同時,人們將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對化;意味著對陌生者及其他所有人的容讓,包括他們的脾性和無法理解的行動,并將此視作與自己相同的權(quán)利;意味著人們并不孤意固執(zhí)地將自己的特性普遍化;意味著并不簡單地將異己者排斥在外,意味著包容的范圍必然比今天更為廣泛。道德普遍主義意味著這一切?!?span id="ygavszs" class="super">[375]

在將“義”作為行為規(guī)范與道德原則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上也是如此。張岱年指出:“孔子所謂義是泛指道德原則,并非具體的道德條目?!吨杏埂肥家匀柿x并舉,而以‘宜’釋義,更將義歸結(jié)為‘尊賢’。孟子以‘敬長’說義。所謂尊賢,所謂敬長,都肯定了人與人的差別?!兑讉鳌芬越駷榉菫榱x,《荀子》以禁民為惡為義,都強調(diào)義的強制意義?!抖Y記》以‘貴貴尊尊’為‘義之大者’,義就成為一項維護(hù)等級制度的規(guī)范了。雖然如此,義作為一個道德原則,仍然含有一定的普遍意義,這就是,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之時總有當(dāng)為與不當(dāng)為的區(qū)分。在等級制的社會中,強調(diào)‘貴貴尊尊’;在廢除等級制的社會中,應(yīng)以符合最大多數(shù)人民的要求為標(biāo)準(zhǔn)?!?span id="sr8ipfy" class="super">[376]因此,在重新確立“義”的內(nèi)涵上,一方面要征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另一方面要保障并維護(hù)價值觀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三 “義”可與現(xiàn)代社會的權(quán)利觀念和正義理論相對接

在近代中西文化的遭遇之中,人們努力尋找傳統(tǒng)的思想資源以對接翻譯英語“right(s)”一詞。1864年丁韙良翻譯《萬國公法》,首次以“權(quán)利”翻譯“right(s)”;其后嚴(yán)復(fù)翻譯《天演論》與《群己權(quán)界論》也沿用了這一做法。[377]但是,早先中國人對于“權(quán)利”這一詞并無感觸,后來梁啟超開始大力推廣“權(quán)利”觀念并反思國人思維之不足。他說:“大抵中國善言仁,而泰西善言義。仁者,人也。我利人,人亦利我,是所重者常在人也。義者,我也。我不害人,而亦不許人之害我,是所重者常在我也。此二德果孰為至乎?在千萬年后大同太平之世,吾不敢言,若在今日,則義也者,誠救時之至德要道哉!”[378]要而言之,傳統(tǒng)中國重“仁”輕“義”,西方則相反。仁者愛人,故以他人為重,表現(xiàn)在政治上為期盼國君行仁政,進(jìn)而放棄進(jìn)取、斗爭,最終致使人格卑下、權(quán)利意識淡漠,因而當(dāng)以“義”救時弊,而“梁氏此處的‘義’乃指‘權(quán)利’而言”。[379]在梁啟超的理解中,“義”者不侵害別人的正當(dāng)利益,也不許別人侵害自身的正當(dāng)利益,與西方的權(quán)利觀念十分接近。劉師培也相當(dāng)重視“義”與“權(quán)利”的關(guān)系,說:“‘義’字作‘誼’,‘誼’訓(xùn)為‘宜’,故事得其宜之謂‘義’。事得其宜者,即持人己之平,裁制一己之自由,而不復(fù)損人益己也……故‘義’之為德,即所以限抑一己之自由,而使之不復(fù)侵犯他人自由也?!?span id="xgymk2l" class="super">[380]當(dāng)然,這并不意味著要單方面損抑自身的自由以滿足他人的需要,而是說每個人的自由要以他人的自由為邊界?!傲x”有“裁斷”和“限制”之意,但如何“裁斷”才可謂之“宜”顯然需要以雙方的平等、對等關(guān)系為前提,以公平為目標(biāo),而不是放棄自身權(quán)利成全他人。蔡元培則將這種“義”稱為“公義”,說:“公義者,不侵他人權(quán)利之謂也。我與人同居社會之中,人我之權(quán)利,非有徑庭,我既不欲有侵我之權(quán)利者,則我亦決勿侵人之權(quán)利。人與人互不相侵,而公義立矣。”[381]蔡元培所謂的“權(quán)利”包括生命、財產(chǎn)與名譽。他認(rèn)為每個人都當(dāng)具有“公義”,即保護(hù)自己的正當(dāng)權(quán)利,且尊重他人之正當(dāng)權(quán)利。

在權(quán)利基礎(chǔ)之上,我們或許可以探尋重建儒家的正義理論?!傲x”者,“宜”也,“正當(dāng)”、“公平”為其題中應(yīng)有之義。盡管并無嚴(yán)格的對應(yīng)概念和系統(tǒng)的話語體系,但儒家思想中并不缺乏對于社會正義的思考,《論語》、《孟子》、《荀子》、《周禮》、《禮記》均有涉及社會正義的部分內(nèi)容。[382]正義的核心或主要內(nèi)容即分配正義。對此,荀子“義以分則和”的主張具有比較系統(tǒng)成熟的、與西方正義理論更為接近的理論特征。大致而言,儒家對于社會正義自有一套方案,然而既有的研究均未曾注意到:儒家對于社會正義最大的貢獻(xiàn)(同時也是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它試圖以道德作為分配的要素,而荀子將這一策略推至頂峰,建構(gòu)了一個以道德作為唯一分配要素的正義體系,即所謂“以禮分施”、“譎德定次”。這一理論體系可以與西方正義理論相對照,并為其提供有益補充。

毋庸諱言,“義”與“權(quán)利”、“正義”并不具有嚴(yán)格的對等關(guān)系:儒家之“義”的道德特征相當(dāng)突出,與現(xiàn)代前道德的“權(quán)利”概念、政治哲學(xué)領(lǐng)域的“正義”理論存在差異,但儒家有關(guān)“義”的論述大多是圍繞一個人的出處、取予乃至對于制度的建構(gòu)、損益而言,關(guān)涉?zhèn)€人的利益、名譽、道德乃至生命,其中自然不能不考慮人與人相互之間的利害關(guān)系,因而“義”觀念之中也不乏“權(quán)利”因素與“正義”訴求,具有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理論可能。儒家受人詬病的缺陷之一就是崇尚道德而貶低利欲,偏重義務(wù)而輕權(quán)利。如果凸顯“義”概念中的“權(quán)利”成分并以此為基礎(chǔ)建構(gòu)儒家正義理論,則將有利于彌補其理論之不足。


[1]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33頁上欄。

[2]劉翔:《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詮釋學(xué)》,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118頁。

[3]龐樸:《儒家辯證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0—24頁。

[4]《張岱年全集》4,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18頁。

[5]陳來:《論古典儒學(xué)中“義”的觀念——以朱子論“義”為中心》,載《文史哲》2020年第6期。

[6]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頁。

[7][日]伊藤仁齋:《論孟字義》之《仁義禮智》第九條,轉(zhuǎn)引自陳弱水著《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頁。

[8]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頁。

[9]陳來:《論古典儒學(xué)中“義”的觀念——以朱子論“義”為中心》,載《文史哲》2020年第6期。

[10]陳來:《論古典儒學(xué)中“義”的觀念——以朱子論“義”為中心》,載《文史哲》2020年第6期。

[11]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161頁。

[12]肖群忠:《傳統(tǒng)“義”德析論》,載《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2008年第5期。

[13]鄭玄注,孔穎達(dá)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6、1414頁。

[14]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頁。

[15]鄭玄注,孔穎達(dá)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6、1414頁。

[16]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頁。

[17]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頁。

[18]Chung-ying Cheng,On yi as a universal principle of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Confucian moralit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2,No. 3(1972):269.

[19]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5頁。

[20]楊樹達(dá):《論語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頁。

[21]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際中國哲學(xué)與比較哲學(xué)研究中心譯:《康德與中國哲學(xué)智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250—251頁。

[22]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際中國哲學(xué)與比較哲學(xué)研究中心譯:《康德與中國哲學(xué)智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250—251頁。

[23]Chung-ying Cheng,On yi as a universal principle of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Confucian moralit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2,No. 3(1972):270.

[24]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際中國哲學(xué)與比較哲學(xué)研究中心譯:《康德與中國哲學(xué)智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259頁。

[25]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頁。

[26]陳來:《早期儒家的德行論——以郭店楚簡〈六德〉〈五行〉為中心》,載《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8年第2期。

[27]陳來認(rèn)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仁是內(nèi)在產(chǎn)生的,義是外在的義務(wù);禮樂則既內(nèi)在又外在,故說為‘共’。父、子、夫之德是內(nèi)在的,君、臣、婦之德是外在的。”(陳來:《早期儒家的德行論——以郭店楚簡〈六德〉〈五行〉為中心》,載《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8年第2期。)然而,從上下文看,“內(nèi)”、“外”應(yīng)該指其作用領(lǐng)域。

[28]陳來:《早期儒家的德行論——以郭店楚簡〈六德〉〈五行〉為中心》,載《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8年第2期。

[29]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xué)概念范疇要論》,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617頁。

[3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39頁。

[31]陳大齊:《孟子待解錄》,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42頁。

[32]山東師范大學(xué)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美國哈佛大學(xué)燕京學(xué)社:《儒家思孟學(xué)派論集》,濟(jì)南:齊魯書社2008年版,第393頁。

[33]陳大齊:《孟子待解錄》,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2年版,第44頁。

[34]“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yuǎn)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p>

[35]孟子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保ā睹献印けM心下》)

[36]焦循:《孟子正義》上,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18—219頁。

[37]周海春、榮光漢:《論孟子之“義”》,載《哲學(xué)研究》2018年第8期。

[38]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fā)展——論〈王制〉〈非相〉的情性—義/辨說》,載《中國哲學(xué)史》2017年第1期。

[39]黃玉順:《荀子的社會正義理論》,載《社會科學(xué)研究》2012年第3期。

[40]如東方朔所言,“物”既包括芻豢、文繡、輿馬、余財?shù)任镔|(zhì)性產(chǎn)品,也包括爵位、官職、功名、權(quán)利等社會性產(chǎn)品。(東方朔:《差等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8頁。)

[41]東方朔:《差等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1頁。

[42]在荀子看來,君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義”勝“利”,“以公義勝私欲”(《荀子·修身》),“先義而后利”(《荀子·榮辱》),而小人則唯利是求,故謂“保利棄義謂之至賊”(《荀子·修身》)。

[43]東方朔:《“利足以生民”——荀子分配原則的一個面向》,載《社會科學(xué)》2021年第4期。

[44]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fā)展——論〈王制〉〈非相〉的情性—義/辨說》,載《中國哲學(xué)史》2017年第1期。

[45]蕭公權(quán):《中國政治思想史》(一),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頁。

[46]東方朔:《“利足以生民”——荀子分配原則的一個面向》,載《社會科學(xué)》2021年第4期。

[47]“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君子非得勢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內(nèi)焉?!保ā盾髯印s辱》)“雕雕焉縣貴爵重賞于其前,縣明刑大辱于其后,雖欲無化,能乎哉!故民歸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為者化?!保ā盾髯印ぷh兵》)

[48]東方朔:《差等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1頁。

[49]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xué)概念范疇要論》,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621頁。

[50]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頁。

[51]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頁。

[52]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頁。

[53]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頁。

[54]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頁。

[55]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頁。

[56]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頁。

[57]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頁。

[58]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頁。

[59]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頁。

[60]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頁。

[61]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頁。

[62]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頁。

[63]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頁。

[64]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頁。

[65]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頁。

[66]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頁。

[67]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0—31、36、139、86、91—92頁。

[68]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0—31、36、139、86、91—92頁。

[69]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0—31、36、139、86、91—92頁。

[70]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0—31、36、139、86、91—92頁。

[71]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0—31、36、139、86、91—92頁。

[72]朱金城:《白居易集箋?!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13頁。

[73]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627頁。

[74]《柳宗元集》,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版,第363頁。

[75]《劉禹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頁。

[76]《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頁。

[77]《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頁。

[78]《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頁。

[79]《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頁。

[80]《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頁。

[81]《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頁。

[82]《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頁。

[83]《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頁。

[84]《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頁。

[85]《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86、174頁。

[86]劉寧:《韓愈“博愛之謂仁”說發(fā)微——兼論韓愈思想格局的一些特點》,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3期。

[87]孔安國傳,孔穎達(dá)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頁。

[88]《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86、174頁。

[89]《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319、332頁。

[90]《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201—1202頁。

[91]鄭熊:《從倫理之道到本體之道——韓愈、二程道論與唐宋道學(xué)之發(fā)展》,載《哲學(xué)研究》2017年第6期。

[92]《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319、332頁。

[93]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

[94]葉賦桂:《韓愈之道:社會政治與人生的統(tǒng)一》,載《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6年第1期。

[95]二程的哲學(xué)思想顯然有所區(qū)別,但正如張立文所言:“從根本上說,二程思想基本相同?!保◤埩⑽模骸端蚊骼韺W(xué)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85年版,第261頁。)本文從其主張,將二程合論。另,有關(guān)二程思想異同的研究成果可參看彭耀光撰《近百年來二程哲學(xué)思想異同研究述評》,載《哲學(xué)動態(tài)》2007年第6期。

[96]方光華:《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頁。

[97]對于二程道論的區(qū)別,唐君毅分別稱之為“程明道之無內(nèi)外、徹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與“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別理氣,及以敬直內(nèi),以格物窮理應(yīng)外之道”(唐君毅:《中國哲學(xué)原論·原教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77—130頁),而二者之思想在天人一貫、內(nèi)外合一上是一致的。

[98]《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99]《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100]《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101]《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102]《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103]《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104]《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105]《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106]《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107]《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108]《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109]《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110]《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頁。

[111]《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12]《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13]《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14]《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15]《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16]《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17]《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18]《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19]《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20]《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21]《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22]《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23]《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24]《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25]《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26]《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27]《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頁。

[128]《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29]《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30]《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31]《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32]《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33]《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34]《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35]《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36]事實上不僅“仁”,“義”、“禮”、“智”、“信”均以“道”為依歸:“仁者公也,人(一作仁。)此者也;義者宜也,權(quán)量輕重之極;禮者別也,定分。知者知也,信者有此者也。”(《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52頁。)

[137]《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38]《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39]《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40]《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41]《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42]《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43]《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頁。

[144]《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45]《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46]《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47]可助長者也包括養(yǎng)心、養(yǎng)志:“志不可不篤,亦不可助長。志不篤則忘廢。助長,于文義上也且有益,若于道理理上助長,反不得。”(《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61頁。)

[148]《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49]《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50]《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51]《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52]《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53]《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54]《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55]《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56]《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57]《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58]《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59]《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60]《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61]《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62]《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63]《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64]《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頁。

[165]《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02、224、266、224、302—303頁。

[166]《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02、224、266、224、302—303頁。

[167]《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383頁。

[168]《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02、224、266、224、302—303頁。

[169]《二程集》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907頁。

[170]《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02、224、266、224、302—303頁。

[171]《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02、224、266、224、302—303頁。

[172]鄭熊:《從倫理之道到本體之道——韓愈、二程道論與唐宋道學(xué)之發(fā)展》,載《哲學(xué)研究》2017年第6期。

[173]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09、3、2、68頁。

[174]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375頁。

[175]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09、3、2、68頁。

[176]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71頁。

[177]朱子關(guān)于理氣先后的認(rèn)識有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他早年不講理先氣后,后來主張理在氣先,晚年則認(rèn)為理氣本無先后,但在“次序”上理先氣后。(陳來:《朱子哲學(xué)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73—99頁。)

[178]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09、3、2、68頁。

[179]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09、3、2、68頁。

[180]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09、3、2、68頁。

[181]《朱子全書》貳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4頁。

[182]《朱子全書》貳拾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0頁。

[183]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四,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389頁。

[184]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7、64、69、259、71頁。

[185]朱子對于理氣關(guān)系的認(rèn)識有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甚至其中不乏矛盾之處。(具體可參見陳來著《朱子哲學(xué)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143頁。)

[186]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7、64、69、259、71頁。

[187]《朱子全書》貳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5、2658—2659、2935、2768頁。

[188]《朱子全書》貳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5、2658—2659、2935、2768頁。

[189]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7、64、69、259、71頁。

[190]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7、64、69、259、71頁。

[191]《朱子全書》貳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5、2658—2659、2935、2768頁。

[192]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六,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32頁。

[193]《朱子全書》貳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5、2658—2659、2935、2768頁。

[194]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7、64、69、259、71頁。

[195]《朱子全書》貳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8、2590、2779、2729頁。

[196]《朱子全書》貳拾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9頁。

[197]《朱子全書》貳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8、2590、2779、2729頁。

[198]“情”除了“四端”,還包括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楊立華認(rèn)為:“七情是從屬于四端的?!保盍⑷A:《宋明理學(xué)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229頁。)

[19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39頁。

[200]《朱子全書》貳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8、2590、2779、2729頁。

[201]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010、2009頁。

[202]“心”非“性”。朱子說:“心、性之別,如以碗盛水,水須碗乃能盛,然謂碗便是水,則不可?!保ɡ杈傅戮帲骸吨熳诱Z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11頁。)陳來進(jìn)而認(rèn)為“心”與“性”、“心”與“理”不可混為一談:“如果說心是一個系統(tǒng),那么性或理只是這一系統(tǒng)的一個方面、一種屬性或本質(zhì),而不是整個系統(tǒng)本身。”(陳來:《朱子哲學(xué)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頁。)

[203]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55、74頁。

[204]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010、2009頁。

[205]《朱子全書》貳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8、2590、2779、2729頁。

[206]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四,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488頁。

[207]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55、74頁。

[208]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09]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10]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11]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12]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13]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14]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四,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219頁。

[215]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16]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17]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18]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19]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20]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21]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頁。

[222]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頁。

[223]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頁。

[224]《朱子全書》貳拾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8頁。

[225]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頁。

[226]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頁。

[227]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四,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218頁。

[228]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頁。

[229]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頁。

[230]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頁。

[231]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xué)案》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738頁。

[232]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967頁。

[233]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xué)案》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696頁。

[234]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20、27—28頁。

[235]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700、702頁。

[236]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700、702頁。

[237]《葉適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728、726、699頁。

[238]《葉適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728、726、699頁。

[239]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20、27—28頁。

[240]《葉適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728、726、699頁。

[241]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731、271頁。

[242]《葉適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39、637頁。

[243]《葉適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39、637頁。

[244]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07頁。

[245]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731、271頁。

[246]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xué)案》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690頁。

[247]《葉適集》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14頁。

[248]《葉適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39、731、787、730頁。

[249]《葉適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39、731、787、730頁。

[250]《葉適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39、731、787、730頁。

[251]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731頁。

[252]《葉適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39、731、787、730頁。

[253]《葉適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141—142頁。

[254]《葉適集》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03頁。

[255]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86頁。

[256]蒙培元:《葉適的德性之學(xué)及其批判精神》,載《哲學(xué)研究》2001年第4期。

[257]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55、324頁。

[258]《葉適集》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07—608頁。

[259]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55、324頁。

[260]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86頁。

[261]《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0、2頁。

[262]《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0、2頁。

[263]《王陽明全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4頁。

[264]《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65]《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66]《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67]《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68]《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69]《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70]《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71]《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72]《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73]《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74]《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75]《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76]《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頁。

[277]《王陽明全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6頁。

[278]《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頁。

[279]《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頁。

[280]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xué)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9—150、155頁。

[281]《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頁。

[282]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xué)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9—150、155頁。

[283]《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頁。

[284]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xué)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9—150、155頁。

[285]《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頁。

[286]《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頁。

[287]《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頁。

[288]《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頁。

[289]《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頁。

[290]《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頁。

[291]《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頁。

[292]《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頁。

[293]《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頁。

[29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33、230頁。

[29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33、230頁。

[296]《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頁。

[297]《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82、204頁。

[298]《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82、204頁。

[299]王澤應(yīng):《王夫之義利思想的特點和意義》,載《哲學(xué)研究》2009年第8期。

[300]《船山全書》第10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502頁。

[301]《船山全書》第2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242頁。

[302]《船山全書》第10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710、535頁。

[303]《船山全書》第1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69、75、69頁。

[304]《船山全書》第11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85頁。

[305]《船山全書》第1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69、75、69頁。

[306]《船山全書》第1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69、75、69頁。

[307]《船山全書》第7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382頁。

[308]《船山全書》第6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931頁。

[309]《船山全書》第10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710、535頁。

[310]《船山全書》第10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536頁。

[311]《船山全書》第12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121頁。

[312]《船山全書》第2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277、277、279、278頁。

[313]《船山全書》第2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277、277、279、278頁。

[314]《船山全書》第2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277、277、279、278頁。

[315]《船山全書》第2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277、277、279、278頁。

[316]《船山全書》第1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826頁。

[317]《船山全書》第5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267—268頁。

[318]《船山全書》第7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382、722、91頁。

[319]《船山全書》第2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363頁。

[320]《船山全書》第7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382、722、91頁。

[321]《船山全書》第10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687、712、969頁。

[322]《船山全書》第8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27—29頁。

[323]《船山全書》第7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382、722、91頁。

[324]《船山全書》第10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785—786頁。

[325]《船山全書》第7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696頁。

[326]胡適:《戴東原的哲學(xué)》,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144頁。

[327]《戴震全書》第6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37、176、182頁。

[328]《戴震全書》第6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37、176、182頁。

[329]《戴震全書》第6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37、176、182頁。

[330]《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頁。

[331]《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頁。

[332]《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頁。

[333]《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頁。

[334]《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頁。

[335]《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頁。

[336]《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頁。

[337]《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頁。

[338]《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頁。

[339]《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頁。

[340]《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頁。

[341]《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42]《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43]《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44]《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45]《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46]《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47]《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48]《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49]《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50]《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51]《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52]《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53]《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頁。

[354]《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84、216—217、162、188、171、158頁。

[355]《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84、216—217、162、188、171、158頁。

[356]《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84、216—217、162、188、171、158頁。

[357]《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84、216—217、162、188、171、158頁。

[358]《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84、216—217、162、188、171、158頁。

[359]《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84、216—217、162、188、171、158頁。

[360]《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頁。

[361]《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頁。

[362]《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頁。

[363]《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頁。

[364]《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頁。

[365]《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頁。

[366]《戴震全書》第陸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頁。

[367]《朱子全書》貳拾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2頁。

[368]李祥俊:《儒家義利之辨的概念含義、問題層次與價值取向》,載《學(xué)習(xí)與實踐》2019年第1期。

[369]劉豐甚至認(rèn)為:“在孔子這里,已經(jīng)有了仁內(nèi)禮(義)外的思想傾向”,而在孔子以后這種思想得到了繼續(xù)發(fā)展,《禮記·表記》中的“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與郭店楚簡《語叢一》中的“仁生于人,義生于道,或生于內(nèi),或生于外”等表述均可說明這一點。(劉豐:《從郭店楚簡看先秦儒家的“仁內(nèi)義外”說》,載《湖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1年第2期。)

[370]陳弱水說:“綜合而言,‘仁內(nèi)義外’是戰(zhàn)國中晚期以下思想界的流行見解,墨、孟學(xué)派雖然興盛一時,他們的‘仁義內(nèi)在’觀反而屬于特殊的立場?!保惾跛骸豆惨庾R與中國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頁。)

[371]張奇?zhèn)ィ骸睹献印傲x”范疇初探》,載《甘肅社會科學(xué)》1993年第2期。

[372]張奇?zhèn)ィ骸睹献印傲x”范疇初探》,載《甘肅社會科學(xué)》1993年第2期。

[373]馮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頁。

[374]章國鋒:《哈貝馬斯訪談錄》,載《外國文學(xué)評論》2000年第1期。

[375]包亞明:《現(xiàn)代性的地平線——哈貝馬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頁。

[376]《張岱年全集》4,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20—621頁。

[377]當(dāng)然,嚴(yán)復(fù)的態(tài)度有點反復(fù),甚至在某些時候還拒絕以“權(quán)利”翻譯“right(s)”。具體可參見陳喬見撰《從“義”到“權(quán)利”——近代道德意識轉(zhuǎn)型一例的觀念史考察與義理分析》,載《哲學(xué)研究》2021年第2期。

[378]梁啟超:《新民說》,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版,第92—93頁。

[379]黃進(jìn)興:《從理學(xué)到倫理學(xué):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zhuǎn)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63頁。

[380]劉師培:《經(jīng)學(xué)教科書·倫理教科書》,揚州:廣陵書社2013年版,第176頁。

[381]蔡元培:《中學(xué)修身教科書》,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66頁。

[382]郭齊勇:《儒家的公平正義論》,載《光明日報》2006年2月28日理論版;郭齊勇:《孟子與儒家的正義論》,載《儒林》第3輯,濟(jì)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郭齊勇:《先秦儒家論公私與正義》,載《儒家文化研究》第2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版;郭齊勇:《先秦儒學(xué)關(guān)于社會正義的訴求》,載《解放日報》2009年1月11日理論版;郭齊勇:《再論儒家的政治哲學(xué)及其正義論》,載《孔子研究》2010年第6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萨市| 鲁山县| 达拉特旗| 开鲁县| 玉环县| 安乡县| 沛县| 辽阳市| 天门市| 黑水县| 大英县| 弥勒县| 上杭县| 葫芦岛市| 东港市| 南开区| 松滋市| 宁南县| 鄂伦春自治旗| 合肥市| 镇坪县| 襄城县| 章丘市| 乳源| 眉山市| 桃园市| 郧西县| 梁河县| 盘山县| 海林市| 儋州市| 观塘区| 友谊县| 平江县| 江口县| 交城县| 花莲县| 常州市| 武清区| 繁峙县| 永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