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開口談應有的報酬
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有人默默地耕耘、奉獻犧牲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因為價值觀不同之故。有些人奉獻了一生的精力,只為求得一枚勛章;也有人花費了大把的金錢助人,只換得牌匾上的一句“樂善好施”。
所以由此可知,榮譽是無價的,而榮譽心卻驅使人去做許多原本做不到或不想去做的事。
對于自己難以開口的金錢問題,可通過第三者代勞,以避免尷尬。
根據某公司掌管研習部門的主任表示,每當需要請名人學者來演講時,便要為演講費而大傷腦筋,他會詢問演講費應該付多少,對方常回答:“由你決定好了。”于是,他只好自行決定演講費的支付額。然而事后卻迭遭抱怨,實在十分擾人。為避免此種情形反復發生,事先說出演講費多少即可,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無法親口說出。
為什么有關金錢的事,如此難以啟齒呢?原因之一是擔心會在無意中傷害到自己(如果說得太低,則無異于自貶身價),而且對金錢過分斤斤計較,似乎有損學者形象。誠如一般人在欲討回債款時,便經常假借第三者之手,向對方表示:“我爸爸鄉下房子準備大修,你是否能方便一下……”“我也欠別人的錢……”運用這種說法或許比說“我自己要用錢”較為安心些。
在金錢關系如此復雜、敏感的情況下,要想避免尷尬場面,最好的解決之道便是通過第三者或不相干的人來處理,可預防發生各種糾紛。
國內最近有些企業機構在薪水給付上實行“美國式自我敘薪”制度,但我卻懷疑此種制度在國內是否可行,因為國人的保守觀念畢竟和美國是不同的。
親密朋友不好收取費用
給親朋好友的獎金或酬勞,若以禮品來代替,較易被接受。
我有一位朋友,任某大學教授,曾聽他提起一段往事,他說:“我經常收到找我去演講的邀請卡,所以經常為了是否收費而感到困擾。某高中校慶時,我曾經受邀演講,事后由一位學生交給我一個信封,他說‘非常謝謝你,這是這次的演講費’,頓時讓我不知所措。如果此時是由一位教員或職員交給我,情形便不會如此,因此我婉拒了那位同學。作為一個社會人士,對學生做了些事情卻索取報酬,心里實在有些過意不去,更何況我本也是以教書為樂的大學教授。”
有從事搬家行業者曾告訴我:他把幫人家搬家當成是一份工作,依照一般收費標準收取費用,不會有不好意思的心理,但若幫自己的親友搬家,便很難坦然收費。這種現象并非裝模作樣、故意矯情,而是在面對關系密切的朋友談論有關金錢問題時,很容易產生“不好意思”的心理,可謂人之常情。
談到賺錢都抱持寧可信其有的心態
由于人類心理有脆弱的一面,與金錢有關時表現得更為露骨。如“老鼠會”這種組織,即變質的“多層次傳銷”,社會不斷地嚴厲指責,人人談“鼠”色變,但參與者仍源源不絕。“老鼠會”所以猖獗,會員不斷加入便是主要因素,只要人們聯合抵制,它便無法生存。有人曾經計算過,每星期只要增加五人,5年下來,地球上所有人將全部成為“老鼠會”會員。雖然這種賺錢方法完全不合理,閉著眼睛一想,就知道實際賺錢的人只有極少數的幕后操縱人。但是仍有不少人不斷地往陷阱里跳。
起初,他們會問:“這世界上哪有不勞而獲的便宜事呢?”逃票、偷竊的行為為什么這么多呢?這就是因為對象過于龐大且模糊不清之故,逃票者認為占點小便宜,應該不至于使得對方損失慘重。換言之,在沒人的情況下,抱著“不拿白不拿”的心理,這種行為也變得很自然了。
假如你的同事經過你身邊的時候,不小心遺落了皮夾,你會如何處理?是想據為己有,還是趕快歸還?通常,如果對方是熟識的人,即使沒有人看到,也不會想據為己有,否則心中會產生強烈的罪惡感。但若是不相識的人,結果恐怕就很難預料了,當然這也與錢袋內的數目有關。一般來說,能夠真正拾金不昧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而且是非常難得的。
對于上班族而言,每年獲得退稅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計算每年扣繳與退稅額之間的差距,往往是種樂趣,因為每一次都可退回不少的錢,這些錢好像天上掉下來的一般。
然而,錢一旦離開自己的身旁,便有“不再是自己”的感覺,往往在存款與借款給他人時,造成很大的阻力。上班族的稅金,如果不是由每個月的薪水中預先扣繳,而是采用年終扣繳方式,即使金額一樣,也會產生不甘愿的心理,造成情緒變化。
缺乏理財觀念的人較易受騙
推銷高級商品時,不如專以“小財主”為對象。
在這個社會上,以“高收入兼職”或其他手段騙取金錢的事情層出不窮,且無往不利。被害人中,以小有積蓄者和剛領退休金的老人占壓倒性的多數。
仔細想起來,沒錢的人絕不會碰到這種事,相對的,家財萬貫的大富翁們根本不需要從事這種冒險投資,所以也不會上當。而唯有那些手頭有點小錢并且還想賺更多錢的人,最不容易逃過上當的心理盲點,也因此成為了騙子們最佳的目標。
基本上,這種人缺乏金錢感,他們平常經手的錢財頂多百千元,當遇到大錢時可能就會不知如何處置,再加上他們還免不了有投機的心理,所以一看到有賺錢的機會,便心癢難耐,一心想帶著錢去試試看、闖闖看,反而使騙子們有機可乘。
記得在日本曾發生過一起高爾夫球場投資案件。有人以建高爾夫球場為名,要求投資者每人提供二三百萬日元作為興建資金,結果球場尚未建成,他就攜帶巨款跑了!其實,就算球場真能建成,會員成千上萬,也不可能每個人都獲得相同的利益,故此項投資根本難以獲利。
后來再經過仔細研究,才發現幾乎所有大企業經理級以上的人物皆涉入其中。這些平常處理大批事務有條不紊、做事有判斷有擔當的人,竟然都僅僅看了一張宣傳單隨手便掏了二三百萬元來投資,實在是使人驚訝。
其實整個事情大家都歸咎于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對金錢的判斷力都不夠充分。
不過,一來這種事情不常發生,二來這些金額對他們來說并非極大的負擔,所以事情既然發生,也就自認倒霉,受到教訓就算了。然而對前面提過的小有積蓄者和退休老人來說,一生積蓄就這么完了,實在沒辦法不痛心,但慘劇已造成,錢是再也找不回來了!
所以,國人千萬別因一時的投機心理,賠上一生的積蓄而得不償失。
與自己無關的金錢,怎樣浪費也不覺心疼
欲使公司業務蒸蒸日上,就必須將利益與大眾分享。
重新興建臺灣公營鐵路的各方面意見已經爭論很久了,然而鐵路主管部門卻遲遲未展開行動,原因在于公營鐵路的虧損日趨嚴重,實在沒有經費可用于整修。
但在日本,私人鐵路的經營情況卻大不相同,不僅沒有虧損反而頗有賺頭,因此沒有這些擾人的難題。
但為何兩者間有如此的差異呢?
光就經營方法、路線而言,幾乎是完全一樣的,真令人百思不解。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員工心態是重要原因之一。
就私鐵的員工而言,公司的利益關系自身的福利,因為公司的業績若是蒸蒸日上,員工便可得到為數可觀的獎金作為鼓勵;公司若是虧損嚴重,則會裁員或倒閉,于己當然沒有好處,所以大家便能以公司為家,共創佳績。
而臺灣公營鐵路的情形正好相反,努力獲得的利益也不會反映在自己薪水上,既然是與自己無關的金錢,再多也是別人的,便不會有“努力工作”的想法。
所以由此可知,與自己無關的事或金錢,通常都不會關心,這種例子隨處可見。
譬如,公園內隨意攀折花木、隨地丟紙屑、使用水龍頭沒有關緊等,由這些小事即可看出人類不文明的一面。
某所公立大學在鄉鎮所擁有的一大片土地,由于都市計劃而暴漲,原本期望高價賣出,但負責人卻低價賣出,眾人都大惑不解。其實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賣價的金額與承辦人無關,如此而已。
其實人對自己的錢和公司的錢有著絕對不同的使用方法。若是自己的資金,則會謹慎運用,倘為公司的資金,卻會變得滿不在乎。因此,財政改革的話題仍然是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