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春秋戰國時期法律制度(1)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第一節)春秋時期法律制度

一、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遷

春秋時期,周王朝已經失去控制全國的能力,無論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偟内厔菔桥`制危機日益加深,封建制因素逐步興起??偫ù呵飼r期的社會變動如下:

第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春秋時代的社會大變革,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鐵制生產工具和牛耕逐漸被廣泛使用,迅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同時帶來了生產關系領域的巨大變革。

鐵制生產工具和牛耕的廣泛推廣,加上生產技術的改進和某些大型水利灌溉設施的出現,使得農作物的產量提高。農業生產的發展,使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生產和以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階層有了成為社會基礎的可能,新產生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代表了正在形成中的封建經濟的特色。鐵制農具的使用增大開墾了“私田”的數量,私田的經營遠比公田出色,于是以井田為主干的奴隸制土地國有形式開始動搖。

奴隸制時代由于貴族們壟斷土地、山林、川澤和漁場,不許民眾隨便使用,因而限制了私有經濟的發展。對于大量奴隸式的勞動力占有形式,也嚴重地束縛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妨礙了新的生產工具的使用。奴隸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尖銳矛盾,是推動社會向封建制轉變的根本原因。

第二,與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相適應,階級關系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統治階級中有些大貴族沒落了,有些擁有較多私田的奴隸主則逐漸豪富,在奴隸制崩潰之勢已定的情況下,他們擴大實力,改變了剝削方式,將土地出租給直接生產者。先是出租私田,后來連井田也納入了出租范圍。”

這一部分由舊貴族轉化而來的新興勢力,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的初期代表。另一部分則是軍功貴族和新官僚,他們依靠自己的軍功而獲得了大量土地,成為地主階級的組成部分。在出租土地上耕作的勞動者,身份也改變成了依附農民。與此同時,一部分庶人、工商者的身份也有所改善,而且不斷分化,以個體經營為特色的“隱民”、“私屬徒”和“賓蔭”,已具有封建關系下依附農民的性質。

第三,奴隸制經濟的崩潰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引起了奴隸制上層建筑領域的大動亂,即所謂的“禮崩樂壞”。

生活力的發展和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使奴隸和人民群眾同奴隸主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銳了。奴隸主貴族更加殘酷的剝削奴隸和平民,庶人生產的樂西被剝削殆盡,出現“民參其力,二人于公,而衣食其一”的情況。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戰爭,雖然為全國統一創造了條件,但是使人民苦不堪言,許多國家都發生了奴隸逃亡的情況,以及奴隸與平民的暴動事件。持續近兩百年的奴隸和平民的反抗斗爭,致命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這是奴隸制崩潰的根本原因。

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央權力的削弱,諸候和卿大夫在政治上的獨立性加強了,周初“諸候并立,王室獨尊”的局面,已經被徹底破壞。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周天子,經濟上喪失了支配力量,政治、軍事上也失去了控制力,舊有的禮樂制度已經失去約束作用,諸侯狹令天子、犯上作亂的事件層出不窮。商周以來奴隸社會的政治典章制度趨于土崩瓦解。

禮的崩潰,是奴隸制解體在上層建筑領域中的集中表現,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壯大。

第四,在巨大的社會變動中,舊貴族無法維護舊有的統治,被迫進行改革,主要集中于田制、兵制和基層組織方面。

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是晉國“作愛田”,以服兵役為目的把土地賞給國人,為以后按軍功賜田開了先例;二是魯國的“初稅畝”,正式廢除井田制,承認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取稅;三是楚國實行“量入修賦”,按土地收入的多少來征收軍賦,提高了一部分庶人的地位;四是鄭國確定“田有封洫,廬井有伍”之法,在承認個體戶合法性的基礎上,按什伍組織加以編制,加強了對居民的束縛,標志著國家統治更加嚴密。這些制度多被以后的封建國家所援用。

總之,春秋時期各國進行的政治改革,是在奴隸和平民的反抗下被迫進行的,企圖以此挽救政治危機,整飭動亂的社會秩序。同時也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活動,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社會所發生的一些新變化,并采取了新的政策措施,這對封建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新興地主階級在爭取本身政治權力的同時,在法律方面也提出了維護本階級利益的改革要求。

二、春秋時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動

春秋初期,各國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中葉以后,社會的深刻變革促進了法律制度的變化,突出特點就是以保護封建私有制為中心的成文法在各國陸續公布。公布成文法的活動,是這一時期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律變化。

從商、周以來,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的行為規范,主要依靠和的規定,對于各種違法犯罪的處罰,只有少數奴隸主貴族依據不公開、不成文的規則來隨決處斷,“臨事制刑,不預設法”是中國奴隸社會常見現象。雖然在中國奴隸制時代已經有了成文刑書,但沒有出現西方梭倫式的變法,把法律公諸于世。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維護已經取得的經濟、政治權益,就必然要求對法律制度進行改革,以打破奴隸主貴族壟斷法律的局面。

春秋中期以后,一些諸侯國在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和推動下,陸續公布了成文法。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鄭國的“鑄刑書”、鄧析的“竹刑”、晉國的“鑄刑鼎”活動。

(一)鑄刊書

公元前536年,鄭國的執政于產作刑書。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金屬鼎上,向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子產是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者。從公元前534年起,子產即任鄭國執政,長達二十一年。鄭國是春秋時期的小國,面對當時勢不可擋的歷史趨勢,為了在各國列強中求生存發展,子產在執政期間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鑄刑書”。刑書是子產推行新政的經驗總結,也是鞏固新政成果和繼續推行新政的有力武器。

(二)竹刑

鄭國子產鑄刑書30余年以后,鄧析根據當時鄭國社會經濟、政治的急劇變化,另行起草了一部刑法,刻在竹簡上,史稱“竹刑”。鄧析是鄭國的大夫,也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曾在鄭國辦私學傳授法律知識,并經常幫助他人進行訴訟。最初,鄧析的一竹刑”屬于私人著作,但在當時影響很大,鄧析被殺以后,他的竹刑仍在鄭國廣泛流傳,并逐漸被執政者所接受,成為官方的法律。

(三)鑄刑鼎

公元前513年,晉國繼鄭國之后“鑄刑鼎”。執政趙鞅把前任執政范宣子所編刑書正式鑄于鼎之上,公布于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正式公布成文法的活動。

此外,春秋時期其他一些諸侯國也進行了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如楚國的“仆區法”、“茆門法”,宋國的“刑器”等。

各國公布成文法的活動,遭到奴隸主守舊勢力的激烈反對,當時社會上展開了圍繞公布成文法的爭論。但是打破舊的法律傳統,公布成文法,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三、春秋時期公布成文法的歷史意義

春秋時期公布成文法活動是中國法律史上一次劃時代的改革。成文法的公布,標志著奴隸制的法律體系走向瓦解,封建法律體系逐步形成。

第一,成文法的公布,是對傳統的法律觀念、傳統的法律制度以及傳統社會秩序的一種否定。

在夏商周時期,上層統治者奉行“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信條,壟斷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達到維護上層貴族的世襲統治和各種社會特權的目的。奴隸主貴族可以以言代法,隨心所欲地顛倒罪與非罪,不僅對奴隸肆意刑殺、為所欲為,還隨意迫害包括非貴族出身的地主在內的平民。他們為了維護統治,便于刑罰,也就更加不允許頒布犯了什么罪、處以什么刑的成文法。成文法的公布,沖破了這種特權,使法律制度不再是少數人的私產,而成為全社會公開的調解器,傳統社會的等級制度被改變,社會結構也發生變化。

第二,成文法的公布,在客觀上為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

成文法的公布和出現,不是偶然的,它體現了正在形成中的封建生產關系的要求和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馬克思曾指出:“每種生產形式都產生出它所特有的法權關系、統治形式等等”。舊法律是從這些舊社會關系中產生出來的,它們必然同舊社會關系一起消亡。舊有的法律體制維護的是奴隸制經濟關系。它們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春秋以來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發展了所有權關系。與此相聯系的侵犯土地所有權的行為和訴訟相應地增多起來,這在青銅器的銘文中有明顯的反映。成文法的公布,實際上就是新興地主階級改革成果的經驗總結,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一方面,保護了封建的私有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為各種新型社會關系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保障。

第三,成文法的公布,標志著法律觀念和法律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同時,為戰國及其之后封建法律的發展與完善積累了經驗。

舊有的習慣法不公開、不成文的特點,極不利于法律觀念的更新和法律理論的進步。公布成文法,不但改變了法律體制形式上的保守,而且在內容上也有所進步,將不系統的法律規范變成相對系統、嚴密的法律條文,這對于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春秋時期成文法的公布,是在總結統治者司法鎮壓的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并且為以后封建法制的確立奠定了先鋒作用,在春秋各國成文法的基礎上,戰國時期的封建法律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起來。

(第二節)戰國時期法律制度

一、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

戰國時期是春秋以來社會大變革的繼續,中國社會奴隸制的瓦解在春秋時期完成,封建制社會體制的建立,則在戰國時期逐漸實現。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變革與政治上的競爭環境,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第一,各國封建政權的建立,使各國的封建主階級開始形成和積累了封建統治經驗,為中國封建政治理論的豐富和完善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之際,隨著地主經濟的發展,地主階級的階級力量逐漸強大起來,他們在奴隸制崩潰之勢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利用奴隸和平民的反抗,同奴隸主貴族展開了爭奪政權的斗爭。由于各國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大體上韓趙魏三家分晉,自立為諸侯,以及田氏代齊,標志著地方封建政權開始確立。楚、秦等國的地主階級也借助內外革命形勢的壓力,先后取得了政權。各國的封建主在斗爭和統治實踐中形成和積累了大量封建統治經驗。

第二,經濟上,戰國時期二百多年的發展中,封建的經濟基礎進一步得到確立和鞏固,并且封建的生產關系逐漸壯大發展。

自春秋中葉實行“初稅畝”以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由于得到國家法律的確認,而有了顯著的發展。至戰國,封建經濟在整個社會中已經占據主導地位,土地買賣的現象也由于土地私有權的進一步確立而開始增多。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階級,采取地租的形式來剝削其直接控制下的農民。尤其是“廢井田,開仟陌”政策的推行,促進了封建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

由于封建的生產關系適合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因此地主階級政權確立以后,通過鞏固和保護新形成的封建經濟基礎,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無論是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出現了蓬勃發展的趨勢。

第三,政治與經濟的變革促進了文化領域的繁榮。

戰國時期,先后取得政權的各諸侯國,紛紛實行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借以確立與完善封建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為適應這種政治需要,各諸侯國的國君或貴族“養士”成風,竟相招攬人才。有的立即委以重任,主持變法;有的給以厚祿,留以備用;有的設置學官,發展學術研究。因此“士”階層得以更多的發揮才智的機會,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作為現實社會關系的反映,戰國時期的法律制度也在社會變革中完成了革命。中國的封建法制以春秋以來的法律觀念與法律制度的變革為基礎,為適應封建經濟的發展,組織封建政治建設,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理論與具體制度,為以后封建法制的進一步完善積累了經驗。尤其是李悝的《法經》,以及商鞅在秦國的變法,直接構成了中國早期封建法制的基礎。

二、新興地主階級的主要法律觀點

“新興地主階級積累著相當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理論體系。這些政治理論體系主要體現在一些法家代表人物如管仲、李悝、吳起、商鞅、韓非等人的理論觀點和政治實踐中。這些法家代表人物關于法律的觀點與實踐,典型地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律觀點和主張。

第一,在治理國家的方針策略上,主張以法治國。

在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變革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政治家、思想家,為了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在治理國家的方針策略上,曾經提出了封建的“法治”主張,“以法治國”是法家的基本理論,也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基本法制原則。

我國奴隸制時代,法統稱為“刑”。當時,刑既是維護整個奴隸制典章制度的“禮”的強制手段,又是“禮”在法律領域嚴格區別尊卑貴賤的具體體現。因此隨著奴隸制的解體和封建制的興起,“法”與“刑”隨之分離。以“法”代刑,反映了奴隸制法律制度向封建制法律制度的轉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勒县| 射阳县| 黄骅市| 泌阳县| 灵山县| 通江县| 天津市| 化德县| 洪泽县| 双城市| 郎溪县| 丹江口市| 牟定县| 阳新县| 龙口市| 泰安市| 同德县| 华容县| 平遥县| 丰镇市| 乐山市| 阿坝| 郑州市| 阿图什市| 繁昌县| 新丰县| 岢岚县| 阿克苏市| 新余市| 广元市| 宁强县| 名山县| 思南县| 水富县| 九寨沟县| 秭归县| 沈阳市| 安丘市| 滁州市| 开封县|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