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西周法律制度(3)
- 中國法制史(中外史學叢書)
- 張明 于井堯編著
- 3317字
- 2014-12-08 15:28:33
其一,買賣契約。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成為不可缺少的社會經濟部門,在都市中出現了市場,并設有專職官員管理契約之事,稱為“司約”,并以“質人”作具體的管理人員。西周王朝規定,買賣關系的成立必須有契約,“質劑”就是當時適用于買賣關系的書面契約。根據買賣標的物的不同,這種書面契約的形式也是有所差異,凡買賣奴隸、牛馬等大的標的物,須用長的契券,稱作“質”;反之,小的兵器、珍異之物等標的物則用短的契券,稱為“劑”。西周買賣契約具有法定憑證,反映了用法律調整所有權關系已經出現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如違反買賣關系,可告官審理。《忽鼎》銘文記載了忽以匹馬束絲購買限的五個奴隸,但限一再悔約,忽被迫向司法機關起訴,最后判決限必須履行契約。
其二,借貸契約。西周時期,凡是因借貸關系發生糾紛者,必、須以契約為憑,官府才予受理。《周禮·天官》記載“聽稱責以傅別”。“傅別”就是當時借貸契約的書面形式,把債的標的及權利義務等書之于契券,在簡中間書字,然后一分為二。“傅”即債券,債券一分為二稱“別”。同時,在借貸契約中必須寫明利息。凡是私人借貸官物的,由法規定利息,發生糾紛的,可以訴之于官府,官府則依據契約中的規定作出裁斷。
(三)西周時期的婚姻制度
西周的婚姻制度對后世影響極大。西周的婚姻形式上實行一夫一妻制,這種婚姻形式的確立,主要是為了適應奴隸主貴族宗法繼承制度的要求。因為只有采取一夫一妻的形式,才能使人們確認自己的嫡系后代,才能保證統治階級穩定準確地將自己的政治權力和財產權傳給自己的后代。同時,也可避免在繼承時發生爭執,進而引起家族內部的混亂,給階級統治帶來不利。實際上,奴隸主貴族是有妻有妾,而且把這種行為制度化。西周時有明文規定,“天子有后、有大婦、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但是法定妻子只有一個,重視嫡庶之分。
1.婚姻締結
西周時,婚姻要合于禮才能被承認。統治者規定了許多用以約束婚姻關系并強迫人們嚴格遵守的禮儀規范。
(1)父母之命、媒約之言。這是婚姻成立的前提。《詩經》中說:“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男女無媒不交”,不待父母命無媒結合,視作“淫奔”,屬于非禮非法的行為,不為宗族和社會承認。
(2)同姓不婚。這是西周王朝所創立的一條十分重要的婚姻原則。當時之所以確立這一原則,主要基于兩點:首先,是為了重視倫常關系和保障子孫后代的繁衍和強健。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同姓結婚,無異禽獸,有悖于宗法倫理道德,而且血緣過近,“其生不蕃”。其次,是為了加強異姓家族間的聯系,擴大政治勢力,所謂“娶于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
(3)六禮。這是西周時期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也是根據聘娶禮制締結婚姻關系的必經程序。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內容: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即男家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問名:即男家請媒人問女子名字、年齡、屬相、生辰八字等情況,并卜于祖廟以定吉兇;納吉:即男家卜得吉兆后正式于女家訂約;納征:即男家送聘禮到女家,也稱納幣;請期:男家派人去于女家商量婚期;親迎;結婚之日,新郎奉父母之命親自迎娶女于到家。至此婚禮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終成立。婚姻“六禮”不僅是西周時期締結婚姻的形式要件,而且影響了以后各朝的婚姻制度。
2.離婚
西周時期解除婚姻的條件是“七出”、“三不去”。所謂“七出”,也稱“七棄”、“七去”,是指妻子有下列七種行為之一者,丈夫可以將其休棄。即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口多言去、盜竊去。所謂“三不去”,就是丈夫休妻時,妻子有下列三條理由之一者,不能休妻。即“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
“三不去”的規定,雖然是對丈夫任意休妻的一個限制,但絕不是從婦女的利益出發對婦女權益的保護,而不過是為了彰揚和維護宗法倫理道德而已,是宗法制度下夫權專制的典型反映。其影響也極為深遠,中國后世幾千年傳統法律中,關于解除婚姻的規定大體上沒有超出“七出三不去”的范圍。
(第四節)西周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西周的司法制度已經較完備。周王是最高的裁判者,重大案件和諸侯間的爭訟,都由他裁決。
周王以下,設專理刑獄的司寇,作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有大司寇和小司寇之分。大司寇負責全面司法工作,并且主持刑事法令的制定,公布等事宜;小司寇負責審理中央直轄地區的案件。司寇以下設士、師。
地方的司法機關設士、蒙士兩種,受理轄區的獄訟,負責第一審,重大案件經過初審后上報司寇判決。
諸侯國君與卿大夫分別享有封地內的最高審判權。至于諸侯國司法機關的系統,大體與周王朝相同,只是名稱各異,如晉國司寇稱大理,陳、唐、楚國則均稱司敗。基層輕微案件,由鄉大夫或邑宰處理,需要判刑的,歸之與士。
因為宗族實際上起著統治組織細胞作用,所以族長們對他們的族人,不僅有判斷是非曲直之權,甚至有刑殺大權。
二、訴訟審判制度
(一)告訴
西周時期區分民事、刑事案件。凡民事案件,稱作“訟”,刑事案件則稱為“獄”。古人解釋說:“訟,謂以財貨相告者”;“獄,謂相告以罪名者”。“獄”與“訟”因為性質不同,所以處理方式也有差別,審理民事案件,稱為“聽訟”,審理刑事案件,稱作“斷獄”。無論民、刑事訴訟,都采取原告自訴的形式。輕微的案件以口頭起訴,重大案件以書狀起訴,刑事書狀叫一劑”,民事書狀叫“傅別”。
訴訟案件需交納訴訟費用。民事案件交納“束矢”;刑事案件交納“鈞金”。如不交納,則被認定為“不直”,或不予受理,或判處敗訴。鈞金與束矢制度實質是對貴族訴訟的維護,對平民訴訟的限制。
(二)審判
1.兩造具備
西周時期的審判要求“兩造具備”,即當事人雙方到庭,而且“獄訟不席”,雙方坐地對質。大夫以上的貴族享有特權,可以不親自出庭。所謂“不躬坐獄訟”,就是必要時派下屬和子弟代替參加訴訟。
2.五聽
“五聽”制度是西周時期審判案件時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偽的五種方式。具體內容是,辭聽:“觀其出言,不直則煩”;色聽:“觀其顏色,不直則赧然”;氣聽:“觀其氣息,不直則喘”;耳聽:“觀其聽聆,不直則惑”;目聽:“觀其眸子,不直則吒然”。“五聽”制度是周朝審判活動的經驗總結,也是心理學在司法領域的應用。
3.“讀鞫”與“乞鞫”
“讀鞫”與“乞鞫”也是西周時期的主要司法程序。判決時要宣讀判決書,稱“讀鞫”。審判后,犯人可以要求上訴再審,稱為“乞鞫”。上訴再審的期限有規定,“期外不聽”,期限長短根據地區遠近而有所區別。
4.“三刺”制度
“三刺”制度是西周司法程序之一。史料記載,“以三刺斷庶民獄訟之公。一曰訊群臣(卿、大夫),二曰訊群吏(庶人之為官者),三曰訊萬民。”也就是說,凡重大疑難案件,要經過“三刺”程序,聽取臣民的意見,臣民商討決定刑殺或寬宥。“三刺”制度說明西周時期對司法判案的慎重,也是“明德慎罰”思想在司法實踐中的體現。
(三)執行
對于判決的執行,死刑采取“與眾共棄”的原則,行刑的場所通常是在朝市,大夫于朝,庶人于市,并且要給犯人戴上“明梏”,即將其姓名及罪狀寫在犯人所戴的刑梏上,公布其罪狀,并陳尸三天。貴族有死罪,則于郊野秘密處死。但是對婦女不用黥、劓、刖等肉刑,也不公開處死刑。西周時設“掌戮”之官負責刑罰的執行。
(四)司法責任
西周時期規定“五過”制度,來追查司法官吏的責任。西周對司法官的責任已有較明確的要求。如《尚書》記載,“敬明乃罰”、“上下比罪,勿僭越亂詞”等,就是說司法官一定要謹慎嚴明地執法用刑。“五過”制度是周穆王時制定的考察司法官吏的具體標準。所謂“五過”即惟官(畏權勢而枉法)、惟反(借審判之權而報私怨)、惟內(為親情而屈法枉斷)、催貨(勒索財物)、惟來(行賄受賄)。凡有“五過”者,主審官和犯人受同樣的懲罰。
三、監獄制度
西周時期,監獄稱“圜土”,又稱“囹圄”。西周的監獄較前朝有一些變化,圜土所關押的是特定的對象,是未達到五刑程度的輕微刑事犯,并且圜土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收容社會危險分子,“以圜土收教罷民”。監獄的管理已經制度化,設有“掌囚”與“司圜”兩種專職監獄管理官員。在押的罪犯依罪行的輕重,施以刑具,還要強制服勞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