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家庭教育三部曲
- (美)魯道夫·德雷克斯
- 12412字
- 2024-06-26 13:41:14
第3章
鼓勵
鼓勵是育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點,而缺乏鼓勵則往往造成孩子行為不端。一個行為不端的孩子,就是一個沮喪氣餒的孩子。每個孩子都需要持續不斷的鼓勵,就像植物需要不斷澆水一樣。沒有鼓勵,孩子就無法健康成長,也無法獲得歸屬感。然而,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卻遠遠無法令人滿意。在年幼的孩子眼里,大人似乎過于龐大,效率極高,而且無所不能。面對這種情況,能夠讓孩子堅持下來的只有與生俱來的勇氣。孩子的勇氣真是太偉大了!如果我們被置于類似的境地,生活在無所不能的巨人中間,我們能有孩子這樣出色的表現嗎?面對各種困境,他們非常渴望獲得本領,克服內心深處渺小不足的感覺。他們非常希望成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然而,在他們試圖獲得認可、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的過程中,卻不斷遭遇挫折,而眼下盛行的教育方法常常使他們更加灰心喪氣。
4歲的佩妮跪在廚房的餐桌旁,看著媽媽把買回來的食品放好。媽媽從冰箱里拿出蛋托,放在桌子上,又把一盒雞蛋從購物袋里拿出來。佩妮伸手去夠蛋盒,想把雞蛋放進蛋托。“佩妮,別動!”媽媽喊道,“你會把雞蛋打破的。寶貝兒,還是我來吧,等到你長大了再說。”
媽媽幾句無心的話卻給佩妮迎頭澆了一盆冷水,讓她感到自己實在是太弱小了。這對佩妮的自我認知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我們知道,即便是一個2歲的孩子,只要細心,也能把雞蛋放好。我們就親眼見過一個孩子,小心翼翼地把雞蛋一個一個放進蛋托里。放好后,那個自豪勁兒就甭提了!而在一旁的媽媽也為孩子取得的成就感到異常高興!
3歲的保羅正在穿滑雪服,準備和媽媽一起去商店買東西。“保羅,你過來,我幫你穿。你穿得太慢了。”
看著媽媽動作如此麻利,保羅感到自己很是沒用。灰心喪氣的他徹底放棄了,干脆讓媽媽給他穿了。
我們通常不是讓孩子通過各種渠道來檢驗自己的能力,而是不斷地用我們成人的偏見——我們對他們能力的懷疑——與之作對。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我們還會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制定不同的行為準則。當一個兩歲的孩子想幫忙收拾桌子時,我們會迅速從他手中搶過盤子,說:“寶貝,別碰,你會把它打碎的。”為了不把盤子打破,我們硬是打破了孩子自我能力發展的信心。(你認為人類發明塑料盤子就是給滿眼渴望的孩子們觀看的嗎?)我們挫敗了一個孩子為發現自我能力所做出的努力。我們居高臨下,顯得偉岸睿智、眼疾手快、無所不能。當寶寶自己穿上鞋子,我們會說:“瞧,穿錯腳了。”當寶寶第一次學著自己吃飯,把飯菜弄到臉上、圍嘴上、衣服上和椅子上,我們會說:“瞧,你多邋遢!”于是,我們一邊嚷著,一邊從他手里奪過勺子,開始一口一口地喂他。這一切都向孩子展示了他是多么無能,我們是多么聰明。此外,當孩子拒絕張嘴以示抗議時,我們就會大光其火。慢慢地,我們打破了孩子通過自我能力展示找到自己位置的企圖。
我們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挫敗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首先,我們會以軟弱低能為由拒絕孩子,這種態度本身就會讓孩子打退堂鼓。我們對孩子目前的能力缺乏信心,想當然地認為等他“長大一點”就好了。至于現在,他還太小,還沒長成,沒有任何能力可言。
所以,當孩子犯了錯誤或未達到預期的目標時,成人千萬要注意言行,避免給孩子造成失敗的印象。比如,千萬不要說“太糟糕了,失敗了”或者“很遺憾,結果沒有你想像得那么好”這類的話。我們需要學會把行為和行為人分開。我們必須明白,孩子的每一次“失敗”只是表明其技能不夠,經驗不足,與孩子的個人價值毫無關系。什么是勇氣?勇氣就是不怕犯錯誤,勇氣就是即便失敗,也不會自卑。這種“不完美的勇氣”,孩子也好,大人也罷,都很需要。沒有這樣的勇氣,難免會灰心喪氣、萎靡不振。
鼓勵孩子,其中一半在于避免通過羞辱或過度保護而使孩子氣餒。我們的所作所為,如果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其結果一定會讓孩子感到氣餒。而另一半則在于了解鼓勵的方式。任何言行,只要能幫助孩子鼓起勇氣、樹立信心、認識自我,都是鼓勵。如何做到第一點,沒有統一的答案,需要家長認真地研究和思考。我們必須不斷觀察訓練結果,并反復地問問自己:這種方法對我孩子的自我認知有多大作用?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行為中判斷出其對自己的認識。懷疑自己能力和價值的孩子,會常常表現出某種缺陷。他不再通過自身價值、活動參與與個人貢獻來尋求歸屬感,反而會破碗破摔,挑釁他人。他認為自己能力不夠,難以做出什么貢獻,于是,便通過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畢竟,挨板子總比受冷落好吧,做個“壞孩子”一樣可以與眾不同嘛!這樣的孩子,心里相信,很難通過合作的方式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因此,鼓勵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其目的是喚醒孩子的自尊心,使其產生成就感,而人類從嬰兒期開始就需要通過成就感來找到自己的位置。
7個月大的芭芭拉,每當把她單獨放進游戲圍欄中時,就會大發脾氣。這么小的寶寶,能發這么大的脾氣,著實讓媽媽感到驚訝。只見她弓著后背,踢著護欄,大聲尖叫,臉漲得發紫。她是五個孩子中的老小,從出生之日起就一直沒離開過大人的懷抱。她坐在媽媽的腿上吃東西,即便是在游戲圍欄里,媽媽也必須守在旁邊。如果媽媽必須離開一會兒,就會有個哥哥或姐姐過來逗她開心。無論白天還是晚上,不到困得不行,不能把她放到床上,而且,她還有一個習慣,睡前還要哭一會兒。每當聽到她醒來的聲音,媽媽總是第一時間趕過來。這樣,芭芭拉就會非常高興,和媽媽打著招呼。媽媽一直認為她是一個快樂的寶寶。
芭芭拉7個月大的時候,就表現出氣餒的跡象。只有別人逗她高興,她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得不到關注,馬上就會迷失自己。除非她是全家矚目的焦點,否則,無論如何也無法參與家人的活動。
有人可能會問:“可是,一個嬰兒如何參與呢?”自給自足是人類成長的基本要求。孩子需要學習如何照顧自己,而這一過程從一出生就開始了。芭芭拉需要學習如何自娛自樂,不能總是離不開他人的關注。媽媽很愛芭芭拉,希望她成為一個快樂的寶寶,可是,她的做法卻變成過度保護了。芭芭拉很快就察覺到,只要一哭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媽媽想方設法不讓她哭,變著法兒地讓她快樂,卻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她自立的能力。芭芭拉再發脾氣,媽媽千萬不要上當。她愿意哭,就讓她哭吧。給她一些玩具,讓她自己玩兒去。這種做法恰恰是一種鼓勵。另外,每天都應留出一段時間,讓芭芭拉學著自己照顧自己。這個新的訓練計劃最好是在上午實施。那個時候,哥哥姐姐都上學去了,媽媽也正忙著做家務。然而,真要不理一個哇哇大哭的嬰兒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芭芭拉的媽媽可以借此鍛煉一下自己的勇氣,要知道“愛孩子,就要為孩子的最大利益著想”。“好媽媽”不需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一個離開他人就不快樂的嬰兒,不是真正快樂的嬰兒。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他人的關注之上,而是來自自己的內心,是自給自足的結果。“家中的寶寶”更應該清楚,自己是“寶寶”不錯,可哥哥姐姐已經可以單獨做很多事情了。
3歲的貝蒂想幫助媽媽布置晚餐的桌子。她拿起牛奶,打算把杯子倒滿。媽媽搶過瓶子,和藹地說道:“寶貝兒,別動。你太小了,牛奶我來倒,你來擺餐巾紙。”貝蒂露出難堪的表情,轉身離開了房間。
孩子天生具有巨大的勇氣,急切地想做他人能做的事情。即便貝蒂真的把牛奶弄灑了,試想一下,損失點牛奶嚴重,還是損失孩子的信心嚴重?貝蒂有勇氣嘗試新的事物,媽媽應該相信他,應該鼓勵她。如果牛奶灑了,這意味著嘗試失敗了,此時的貝蒂真的需要馬上得到鼓勵。媽媽應該承認貝蒂的勇氣,擦掉灑出的牛奶,然后輕輕地說:“貝蒂,再來一次吧,你可以的。”
5歲的斯坦在離家兩條街的操場上無精打采地玩著沙子。他安靜消瘦,表情嚴肅,慢慢地把沙子從一只手倒到另一只手。他的媽媽坐在附近的長椅上。突然,斯坦問媽媽:“現在可以蕩秋千了嗎?”“愿意蕩就蕩吧。”媽媽答道,“把手給我,這樣,你就不會受傷了。”斯坦從沙坑里站起來,拉著媽媽的手。“小心點,靠后點,這樣就不會撞到了。”媽媽在他們走近秋千時說道。斯坦坐在秋千上。“你想讓我推你嗎?”媽媽問道。“我能快速擺動嗎?”斯坦問道。“你可能會栽下來的。”媽媽答道,“來,我推你。抓緊。”斯坦靜靜地坐著,牢牢地抓著秋千,任由媽媽推著。沒過一會兒,他就覺得沒勁了,從座位上滑了下來。“寶貝兒,小心點。”媽媽邊說邊再次拉住他的手,“別讓其他秋千撞著。”他們經過單杠時,斯坦站住了,看著幾個孩子腿掛在上面蕩來蕩去。“媽媽,我可以玩這個嗎?”“斯坦,別玩,這個太危險了。去滑滑梯吧。上去時要小心,別摔下來,我在下面等你。”斯坦小心翼翼地爬上滑梯。他坐下來,牢牢抓住兩邊的扶手,慢慢往下滑,嘴角帶著淺淺的微笑。“等等,等小朋友滑完你再滑,別撞到一起。好,現在可以了。”滑了幾次后,斯坦說他累了,想回家了。接著,他拉著媽媽的手離開了。唉,不能喊,不能笑,不能跑,不能跳!真沒勁!
斯坦的媽媽對他保護過度,結果使他喪失了勇氣。她怕斯坦受傷,因而橫加阻攔,使他畏首畏尾,無法和同齡孩子一起玩耍。斯坦無法自己做主,因此,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征求媽媽的意見。即便媽媽同意了,他也是漫不經心,毫無樂趣可言。這種狀態恰恰體現了其內心深深的不滿。生活中少不了顛簸和撞擊,孩子們需要學會如何從容應對。膝蓋擦傷了,還會痊愈;勇氣挫傷了,則會影響一生。斯坦的媽媽需要明白,當她不遺余力地保護兒子不受傷害時,她實際上是告訴兒子他是多么無能,這反而增加了他對危險的恐懼感。5歲的男孩完全有能力在操場上照顧自己,盡管不應該把他單獨留在那里。但他在器械上一定可以游刃有余,避開迎面蕩來的秋千,在單桿上旋轉翻滾,并以此來獲得對自己的信心。他為什么不能體驗一下從滑梯上快速下滑的快感呢?
孩子需要成長的空間,需要測試自己應對危險情況的能力。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不管不問,而是說,我們不妨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
8歲的蘇珊和10歲的伊迪絲拿著成績單回家了。蘇珊悄悄地回到自己的房間,而伊迪絲則跑到媽媽面前,說道:“媽媽,快看,我每門課都是A。”媽媽看了看成績單,顯得很高興。“蘇珊去哪兒了?”她問道,“我想看看她的成績單。”伊迪絲聳了聳肩,說道:“她的成績可沒有我的好。”接著,她評判道,“她笨死了!”蘇珊正準備出去玩兒,這時,媽媽看到了她,把她叫了回來。“蘇珊,你的成績單呢?”“在我房間里。”蘇珊慢慢答道。“你得了什么成績?”蘇珊不肯回答,她站在原地,眼睛盯著地板。“我想你這次又都考砸了。快去把成績單拿出來,讓我看看。”蘇珊得了兩個D、兩個C。“蘇珊,我真替你害臊!”媽媽終于壓不住火了,“這次又有什么借口?伊迪絲總是考得很好。你怎么就不能跟姐姐學學?你就是又懶又不細心!真是咱們家的恥辱!你不能出去玩兒,回你的房間去!”
蘇珊的成績不好是其灰心氣餒的結果。她在家里排行老二,她覺得自己沒有機會達到媽媽的要求,也沒有能力取得“聰明的”姐姐那樣的成績。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媽媽還是一如既往地打壓蘇珊。首先,在沒有看到成績單的情況下,就想當然地預計蘇珊的成績會很差。由于媽媽對她沒有信心,蘇珊也就徹底放棄了,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之后,媽媽又說,她為蘇珊感到害臊。于是,蘇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次,媽媽表揚了伊迪絲,為蘇珊的自我懷疑再次提供了理由。媽媽說,蘇珊應該像伊迪絲一樣,這完全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而蘇珊早已覺得自己不可能成為伊迪絲那樣的人。伊迪絲比蘇珊大2歲,各方面都超過了她,而蘇珊則認為沒有必要去追趕。媽媽批評蘇珊,說她懶惰,這讓她更加感覺自己百無一是。當媽媽說蘇珊“是全家的恥辱”時,更是雪上加霜。蘇珊知道,伊迪絲認為她很蠢。伊迪絲想保持自己聰明孩子的地位,于是,就打壓蘇珊,增加她的挫折感。除此以外,媽媽還懲罰蘇珊,剝奪她出去玩兒的權利。
大多數人認為,鼓勵競爭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然而,這一招在兩姐妹之間并不奏效。相反,它讓氣餒的孩子更加絕望,讓成功的孩子產生憂慮,擔心自己無法永遠保持領先地位。于是,她好高騖遠,為自己定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她會認為,除非自己一直領先,否則,也是一個失敗者。
要想鼓勵蘇珊,媽媽就必須不再拿伊迪絲作為榜樣,因為任何形式的比較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蘇珊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活著,而不是成為伊迪絲的副本。除非媽媽親口承認對蘇珊充滿信心,否則,無論如何也幫不了她。只有對蘇珊充滿信任,她才能不負眾望。只有當蘇珊重拾信心,她的能力才會提高。為了避免陷入批評的旋渦,媽媽應該指出并承認蘇珊所取得的成績,哪怕一開始只是小小的進步。
現在,讓我們還用上面這個例子,看看怎樣去做才能為一個深感沮喪的孩子提供鼓勵:
蘇珊和伊迪絲拿著成績單回家了。蘇珊悄悄地回到自己的房間,而伊迪絲則拿著成績單跑到媽媽面前,說道:“媽媽,快看,我每門課都是A。”媽媽看了看成績單,在上面簽了字,然后說道:“很好。你喜歡學習,媽媽很高興。”(在這句話中,媽媽把重點放在了學習上,而不是成績上,她把贊美之詞改為了對努力學習的認可。)媽媽意識到蘇珊在回避這個問題,于是,等到她們單獨相處時,才問道:“寶貝兒,要我在你的成績單上簽字嗎?”蘇珊很不情愿地拿出成績單。媽媽看了一遍,在上面簽了字,然后說道:“你喜歡閱讀(其中一門得分為C的課程),我很高興。閱讀很有意思,對吧?”接著,她順勢給了蘇珊一個擁抱,并建議道,“要不要和我一起擺餐桌?”就在布置餐桌的過程中,蘇珊惴惴不安地說道:“伊迪絲每門功課都得了A,而我大部分都是D。”“你和伊迪絲的成績是否一樣并不重要。相信你也會喜歡學習,而且,你會發現,你的能力一點也不差,比自己想象的要強得多。”
不難想象,如果媽媽突然改變了想法,對蘇珊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一開始,蘇珊肯定不會相信。實際上,媽媽已經偷偷改變了想法,不再認為只有伊迪絲才能考好。就蘇珊而言,她始終認為自己在學業方面不會有什么起色,她的任何努力都將付諸流水。盡管如此,她還是沒有徹底放棄,最終閱讀課得了一個C,這說明她還是有能力的。媽媽對其努力的認可給蘇珊提供了一個重新評估自己地位的機會,也使得蘇珊不再因為和姐姐比較而變得消沉。這樣,媽媽就給了蘇珊前進的動力,讓她覺得C也不是一無是處:“如果C也還說得過去(而不是一無可取),也許我可以做得更好。”這一線希望成了激勵蘇珊進一步努力的動力。
10歲的喬治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里都是一個不安分的孩子。他不管做什么,總是半途而廢。他在學校里的成績勉強達到平均水平。他是三個男孩中的老大,大弟弟8歲,小弟弟3歲。喬治喜歡和小弟弟一起玩,經常和大弟弟吉姆發生沖突。盡管吉姆的興趣沒有喬治廣泛,但他在學校里的成績很好,做事總是有始有終。有一天,喬治正在制作一對書立,馬上就要完工了。媽媽擔心他和以往一樣虎頭蛇尾,就想給他鼓鼓勁兒,于是,便說:“喬治,這對書立真可愛,太棒了!”誰知道,喬治突然哭了起來,把書立扔在地上,尖叫道:“不可愛,很可怕。”說著,他便從工作室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喬治的媽媽已經做了明顯的努力,鼓勵他,表揚他。然而,喬治的反應表明,她的贊美非但沒有起到鼓勵的作用,反而使他更加沮喪。怎么會這樣呢?肯定他的成就明明就是鼓勵他嘛!
這個例子恰恰說明,在鼓勵孩子這個問題上,沒有固定的答案,也沒有明確的規則,一切都取決于孩子的反應。喬治心氣太高,為自己設立的目標根本不可能實現。于是,當媽媽表揚他時,他變得很生氣,這是因為,他認為自己什么都無法做到很好,所以他覺得媽媽的贊美是一種嘲弄。喬治希望自己的作品盡善盡美。然而,由于缺乏技能(技能源自練習),他的努力與理想之間相去甚遠。他希望一步登天,所以,對任何瑕疵都無法容忍。當媽媽贊美他時,他卻認為那離自己的期望相差甚遠。他覺得“連她都不理解我。沒有人知道我有多么失敗!”因此,他無名火起也就不難理解了。
喬治非常需要鼓勵,他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他之所以忙這忙那,就是想給人一種十分忙碌的感覺。然而,他之所以凡事又都虎頭蛇尾,是不想面對“不完美”的敗局,而大弟弟的成功又使他更加瞧不起自己。他之所以好高騖遠,完全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被弟弟超越了”。他認為,除非自己超越吉姆,否則,就是冬扇夏爐,百無一是。他認為自己必須領先于弟弟,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而當喬治看到保持領先所需要的條件時,這項任務就變得更加不可能了。他覺得自己永遠無法成功。所以,無論他得到多少贊美,都于事無補。媽媽告訴他凡事不必追求完美,這不但毫無益處,反而讓他更加堅信沒有人理解他。他覺得自己必須做到至善至美。他將自己的所作所為與自己的身份等同起來。即便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他也會將其視為是一個意外。任何支持其野心膨脹或自認失敗的行為,都會增加他的挫敗感。他需要將自己的注意力從“達到完美的成就感”轉移到“做出貢獻的滿足感”上。然而,喬治認為,除非他做出的貢獻是完美的,否則,他依舊是一個失敗者。
喬治要想重新評估自己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需要更多的實質性的幫助。喬治的完美主義并不是憑空而來的,很可能與父母有關。父母一方或雙方可能對成就的標準要求過高。他們可能口頭上告訴喬治凡事無須完美,但實際上他們的所作所為恰恰否定了自己的說法。父母需要與孩子開誠布公地討論一下“足夠好”的內涵是什么。媽媽與其表揚喬治,倒不如跟他來一句“看到你喜歡做書立,我很高興”。
5歲的艾瑟爾正高高興興地整理著自己的床鋪。她東拉拉,西扯扯,總算一切就位了。此時,媽媽走了進來。當她看到被子鋪得歪歪扭扭時,說道:“寶貝兒,我來鋪吧,這被子對你來說太重了。”
媽媽的行為不僅暗示艾瑟爾因為個子小而低人一等,她還通過熟練的動作來證明自己比艾瑟爾厲害,讓站在一旁的艾瑟爾無地自容。艾瑟爾本來費了很大力氣才把床鋪好,自己感到幸福滿滿。然而,這種幸福感在媽媽的完美主義面前變得蕩然無存。艾瑟爾很快就會覺得“我的這些努力有啥意義?媽媽做得比我好多了”。
如果媽媽對艾瑟爾整理床鋪的愿望表示高興,并說出“你都能拉動被子了,真是太棒了”或者“我的寶貝女兒長大了,可以自己鋪床了”之類的話來,那么,艾瑟爾的心里就會有一種成就感,且會促使她今后繼續努力。無論床鋪得多么不完美,媽媽都應該克制自己想要重鋪的念頭,不要讓女兒覺得自己沒有鋪好,也不要向女兒展示自己可以鋪得多好,一定要等女兒不在場時,再整理。等艾瑟爾再單獨鋪幾次之后,媽媽可以通過巧妙的暗示予以鼓勵。例如,媽媽可以說“如果你把被子卷起來,然后一個角一個角拉平,會怎么樣?”或者“如果你從這里拉一下,會怎么樣?”等到換床單的時候,媽媽可以建議和艾瑟爾一起來換,同時,就像做游戲一樣,提出積極的建議,避免無謂的批評。例如,“來,我們一人找一個床墊的角,把床單掖在下面。拉,一起把床單拉到床頭。然后,跟床頭打個招呼吧。‘床頭先生,你好!’”以此類推。這樣,學習就變成了一個愉快的游戲,艾瑟爾不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母女一起做事也變得非常愉快。
4歲的沃利和媽媽一起去鄰居家串門,鄰居家18個月大的女兒帕蒂正在客廳的地板上玩玩具。“沃利,去和帕蒂一起玩吧。”媽媽說道,“乖乖的,別惹著她。”沃利脫下外套,跑進客廳,兩位媽媽坐下來喝咖啡。沒過多久,就聽到帕蒂的尖叫聲。兩位媽媽急忙跑進客廳,只見沃利十分得意地站在那里,懷里緊緊抱著帕蒂的洋娃娃。帕蒂大聲地哭著,額頭上有一個小紅印。帕蒂的媽媽跑到她身邊,抱起她,親吻著。沃利的媽媽抓住沃利的胳膊,說道:“你這個調皮的孩子!你怎么她了?你搶了她的洋娃娃,還打了她,對吧?你怎么這么壞?看我不把你的屁股打開花!”說著,沃利的媽媽打了他兩下,沃利哭了起來。“說實話,”沃利的媽媽對帕蒂的媽媽說道,“我真拿他沒辦法!他總是欺負比他小的孩子。”帕蒂此時已經讓媽媽哄好了。沃利的媽媽試圖逗帕蒂開心,沃利在一旁悶悶不樂地看著。帕蒂把頭轉過去,把臉埋在媽媽的懷里。“我們喝完咖啡吧。”帕蒂的媽媽說道,“她沒事的,我抱著就好了。”沃利的媽媽再次轉向沃利,說道:“你真是個淘氣的孩子!總是欺負比你小的孩子,丟不丟人?你給我老老實實地在椅子上坐好,否則,我還會再打你屁股的!”
在這件事中出現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在本章中,我們只談及“挫敗感”這一項。第一件讓沃利深信自己人品不好的事情就是媽媽對他的預設,即他是一個“壞孩子”。每當我們跟孩子說“乖乖的”這句話時,我們就是在暗示孩子是一個“壞孩子”,而且,我們對他想成為“乖孩子”的愿望缺乏信心。接著,媽媽告訴沃利“別惹著她”,實際上,這就是媽媽心中沃利可能會出現的“壞行為”。此外,媽媽也沒有把沃利的行為和沃利本人區分開來,她認為沃利是個“淘氣的孩子”,是個“愛欺負人的孩子”。她對沃利的預設、懷疑乃至侮辱性的話語強化了沃利對自己的認識。沃利之所以表現得很不友好,完全是因為媽媽對他的負面評價所致。他認為,只有做個“令人討厭的孩子”,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恃強凌弱的孩子總是起初受到打擊的孩子,這使得他認為,只有強大,自己才有價值。沃利只是灰心氣餒,并不是頑皮搗蛋,更不愛欺負他人。所以,我們必須把行為和行為人區分開來。我們必須清楚,不良行為是灰心失意帶來的錯誤結果。媽媽似乎更關心如何把帕蒂逗樂,這種做法對沃利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處理上述情況的有效方法是避免所有令人沮喪的言論,因為這樣的言論于事無補。要讓沃利相信自己能和帕蒂玩到一起,態度比言語更加主要。“走,到隔壁鄰居家去。你要是愿意的話,可以和帕蒂一起玩兒。”媽媽只要表現出這樣一種快樂的期待就可以了。到了鄰居家之后,媽媽可以把決定權再次留給孩子,讓他自己決定,是想和帕蒂一起玩兒,還是想在媽媽旁邊坐著。一旦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媽媽可以悄悄進入房間,拉著沃利的手說:“兒子,你今天心情不好,我很抱歉。既然你不想玩了,我們就回家吧。”當然,這樣一來,兩位媽媽不得不犧牲一下自己的聊天時間了。但是,這種做法可以“教育”沃利,讓他知道,如果他聽話的話,還是可以和媽媽一起再來玩兒。否則,媽媽可能會把他留在親戚家里或另一個鄰居那里。這樣,就可以讓他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
如果沃利的媽媽能避免上述所有令人氣餒的言行,那么,她就成功了一半兒。如果她能接納和疼愛沃利這個身上有毛病的孩子,那么,她就可以在不縱容其錯誤行為的前提下,及時給予鼓勵。當她給予他做錯事的權利時,她就讓他認識到“要承擔錯誤的責任和后果”。當她建議沃利“等他準備好了再去鄰居家串門”時,這就意味著,她相信沃利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且反省過后心情會好轉,會有再次去鄰居家串門的愿望。
至于其他的一些處理方法,我們將在有關爭執的章節中進行討論。
兩位媽媽對帕蒂的過分關注,也讓帕蒂產生了挫敗感。額頭上的小包,意味著傷得并不嚴重。媽媽沒有必要過度反應,馬上將其抱起,小題大做。這樣的經歷只能讓帕蒂覺得自己一點點疼痛也不能忍受,必須立即得到安慰。如此一來,她對媽媽的依賴得到加強,而她的勇氣和自主能力得到削弱,而且,她也很容易形成這樣一種自我意識,認為自己是一個容易受傷的嬰兒,必須時時刻刻得到別人的保護。成人的生活中充滿了痛苦和不適,這正是生活的一部分。除非孩子學會容忍疼痛、挫折、傷害和不適,否則,其未來的生活將舉步維艱。我們不能讓孩子生活在真空里,因此,有必要讓他們提前做好準備。替孩子感到傷心或難過,這種態度破壞性極大,它在很大程度上向孩子以及我們自己表明,我們對他們應對逆境的能力缺乏信心。
如果帕蒂的媽媽比較淡定,就能幫助帕蒂學會如何接受痛苦。這并不意味著,在痛苦和危難面前,我們不能提供安慰,那樣,也就太冷酷無情了!關鍵是,安慰的方式極為重要。比如,帕蒂的媽媽可以說“看到你頭上有個包,我很心痛。不過,很快就會好的,你肯定也能夠忍受的”,而不是立即把她抱起來,看看傷得重不重。她可以跟帕蒂說“寶貝兒,沒事兒,就是一個小包而已”,然后就此打住。由于帕蒂此刻依舊沉浸在“傷痛”的情緒中,所以,如果繼續安慰下去,只能使她越來越感到痛苦,同時,也會使得媽媽無暇顧及別的事情。在進行簡單的安慰之后,媽媽可以悄悄地幫助帕蒂把玩具收好,以此將其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從而有時間來處理自己的問題。帕蒂是受傷的一方,她要克服的不僅僅是痛苦,還有失諧的氛圍以及弱小的感覺。如果媽媽給她機會,并表達對她的信任,那么,她就能很快恢復,找到自己的勇氣,培養適應困難的能力。
蕾切爾正在學習刺繡,她繡得很認真,也很愉快。她帶著滿意和自豪的心情,時不時地將小手帕舉到眼前,欣賞著自己的作品。不一會兒,她拿著小手帕來到媽媽面前,想請教一個自己拿不準的針法。
“蕾切爾,這個叫雛菊繡針法。不過,寶貝兒,你看看這返針,可以繡得更好一點。針腳太長了,看起來很亂。要不拆了重來?那樣會好看一些。”蕾切爾臉上興奮的表情一掃而光,代之以極度的痛苦。她嘆了口氣,咬了一下嘴唇,說道:“我現在不想繡了,我想到外面去。”
蕾切爾對自己的作品感到滿意和自豪,而媽媽的評論則給了她當頭一棒。“可以繡得更好一點”絕對不是什么鼓勵的好話,它意味著所做的事情還不夠好,或者說,還沒有達到標準。蕾切爾覺得“好看的”東西,在媽媽眼里則成了“看起來很亂”。所以,蕾切爾又一次遇到了挫折。媽媽建議她拆了重來,這讓蕾切爾著實難以接受。她放棄了整件事情,轉而去做別的事情。如果蕾切爾的媽媽仔細觀察一下孩子的表情,不難看出自己的話對孩子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媽媽再教蕾切爾一次雛菊繡針法,然后分享她對作品的熱情。媽媽可以指著幾處繡得不錯的地方說:“寶貝兒,繡得真好,你的針法好可愛!等你繡好了,就掛在浴室里。”這樣,媽媽不但表達了對蕾切爾作品的喜愛,同時,還說明了作品的用途。媽媽指出了蕾切爾有些地方繡得很好,這等于鼓勵她繼續努力,爭取繡得更好。鼓勵源自優點,而非缺點。繡得好的地方就是優點,應該讓孩子注意到自己作品的優點。
有時,父母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促使孩子去嘗試新的體驗。
7歲的彼得剛剛拿到零花錢,想去商場里的消閑品商店買一架心儀已久的飛機模型。“彼得,我現在沒有時間帶你去商店。”媽媽說道,“我們明天再去。”“媽媽,我可以騎自行車去。”彼得建議道。“彼得,你從來沒有騎車去過鬧市區,你知道那里的車很多。”媽媽答道。“媽媽,我能照顧好自己。很多小朋友都是騎車去那里的。”媽媽想了一會兒,她仿佛看到了路上的車流,看到了商店外面那一排自行車,她常常在那里絆倒。之后,她又想到了彼得每天都騎車去學校,而且能應對自如。于是,她說道:“好吧,寶貝兒,去買你的飛機模型吧。”彼得高興地沖出了屋子。媽媽忍住心里的不安,想道:他還太小了。不過,再小也得學啊。將近一個小時之后,彼得帶著飛機模型沖進屋里。“媽媽。快看,買回來了!”“彼得,我真為你感到高興。”媽媽笑道,“你都可以自己去買東西了,真是太棒了!”
盡管彼得的媽媽心里忐忑不安,但是,她意識到彼得需要學會照顧自己。她戰勝了自己的恐懼,相信彼得的騎車能力。彼得對媽媽的信心做出了回應,媽媽對彼得的成就給予了肯定。最終,媽媽通過給予彼得更多的購物機會,使其獲得了獨立能力。
6歲的班尼總是扣錯扣子,上下錯位。媽媽沒有立刻糾正他。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她對班尼說:“班尼,我倒是有個想法。要不試試從下往上扣?最下面的扣子,一眼就看到了。”班尼對媽媽提出的這個建議很感興趣,等他把最上面的扣子扣好之后,滿意地笑了起來。媽媽從這一成功的方法中得到啟示,打算推而廣之。班尼把睡衣掛在衣架上,但是,由于他把睡褲胡亂塞到衣架上,用不了多久就會掉下來。媽媽建議說:“要不這樣,你抓住睡褲的松緊帶,抖一抖,然后再放在衣架上,看看會怎么樣?”班尼若有所思地撿起地上的睡褲,抓住上面的松緊帶,抖了抖,然后把它掛在了衣架上。成功了!他笑了笑,說道:“嗯,這就對了。”
班尼的媽媽通過這種方式鼓勵班尼,只字不提他在這兩件事情上的錯誤做法。她相信兒子的冒險精神和敢于嘗試的勇氣。班尼看到了自己的成功,無須媽媽親自指出來,因為媽媽的微笑和明亮的眼神分明在說,她正分享著他成功的喜悅。
上述例子向我們展示了鼓勵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常常落入的一些陷阱。鼓勵很重要,在本書的后面部分還會反復提及。當然,我們不能指望只鼓勵一次便會產生終生的效果。要想讓灰心氣餒的孩子改變錯誤的自我認識,需要不斷對其進行鼓勵才行。
贊美,作為一種鼓勵手段,必須謹慎使用。贊美可能有危險性,正如我們在喬治的案例中所看到的那樣。如果孩子把贊美看作一種獎勵,那么,沒有得到贊美就會被視為蔑視。如果他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沒有得到表揚,那么,他就會覺得自己非常失敗。這樣的孩子做事純粹是為了得到獎勵,而不會因自己所做的貢獻而心生滿足。所以,表揚不當很容易導致挫敗和氣餒,因為這將加強孩子的錯誤概念:除非他得到贊揚,否則,就沒有任何價值。最好的辦法是給予簡單的鼓勵。比如,“你會做這個,我很高興”“真棒”“謝謝你所做的一切”“瞧,你能做到”。
父母的愛,其最好的體現,是不斷鼓勵孩子學會獨立。我們需要在孩子一出生時就這樣去做,并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我們需要每時每刻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信心,這種態度能夠幫助孩子克服童年時期所遇到的任何問題。孩子需要勇氣,我們應該幫助他們獲得這種勇氣,并一直保持下去。
在本章的最后,我們也想給父母一些鼓勵。當你翻開這本書時,你會發現,書中提到的諸多方法都很有道理。與此同時,你也會發現,你和大多數父母犯了類似的錯誤。除非我們能夠發現自身的錯誤,否則,便不可能取得任何進步。我們指出了育兒領域的一些常見錯誤,并沒有去批評或譴責今天的父母,因為他們也是環境的受害者,而這種大的環境是他們無論如何也無法控制的。我們試圖幫助他們擺脫當前的困境,而不是要讓已經感到焦頭爛額的父母更加手足無措。
父母的勇氣非常重要,這一點怎么強調都不為過。當你感到沮喪不安、發現自己在想“天哪,我做錯了”的時候,要馬上意識到,你內心深處已經有了挫敗感。此時,要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這樣客觀理智的思維上來。當你嘗試一種新的方法,并且成功了,為自己感到高興吧。當你再次回到舊的習慣,也不要責備自己。你要不斷地鼓勵自己,為此,要有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勇氣。當你失敗了,不妨想一想自己成功的時候,再試一次。總是糾纏于過去的錯誤,只能消磨你的勇氣。只有看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夠健康成長。要謙卑地承認,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而勇于承認錯誤并不會喪失你的個人價值,這對保持自己的勇氣大有裨益。最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不斷的“進步”。要學會留意自己的小小進步。一旦發現,不妨放松一下,相信自己可以繼續進步。要將本書中提到的原則全部付諸實踐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要記住,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是向前邁出了一步,而每一次向前邁進,又將成為鼓勵自己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