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喚醒孩子的學習腦
- 魏坤琳
- 3048字
- 2024-06-26 13:45:48
“我的孩子好像不夠聰明”——你誤解了智力
在參加有關腦科學或兒童教育的科普活動時,經常有家長向我提問:“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時不費吹灰之力,我家孩子卻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是不是他的智商比別的孩子低?”的確,這是困擾很多家長的一個問題。
網絡上有些短視頻很容易引起家長的共鳴,如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忍不住火冒三丈,甚至還有新聞報道說家長被孩子氣得腦出血住進了醫院。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不禁要問:“孩子真的是智商低、不聰明嗎?”
什么是真正的聰明?
提到聰明,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智商高。沒錯,智商的確反映了一個人可測量的智力水平。常見的智商測試主要包含數字、圖形、文字規律的考查。另外,人的邏輯推理能力、記憶水平、運算速度和語言水平也在考查范圍內。這種考查看起來是不是就像做考試題一樣?的確如此,智商測試的目的就是預測一個人未來的學業成就。
科學研究表明,智商和遺傳基因密切相關,人類的智商水平呈正態分布。我們可以來做個比喻,如果把智商看作父母給未出生的孩子買的一張船票,那么大多數孩子拿到的船票是數量最多的普通艙,這個比例大概為68%,這一部分人的智商在85~115之間,而拿到頭等艙和廉價艙船票的孩子只占據很小的比例。
因為在北京大學教書,這些年我經常接觸許多高考中的佼佼者,他們就屬于拿到頭等艙船票的一類人。但進入北大之后,這些天選之子的表現卻千差萬別。每年都會有逃課、不及格,甚至自己主動退學或被學校勸退的學生。這些年,我帶過的畢業班學生也很多,經我觀察發現,很多同一專業、成績不相上下的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個人的發展水平會逐漸顯現出差距,有些甚至是天壤之別。
難道是這些聰明人變傻了嗎?——當然不是。這只能說明,智商僅僅是聰明的一部分。我們所說的聰明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心智概念。智商高,只意味著一個人在某些方面的水平高,比如與學習相關的能力比較強,但是智商并不能囊括聰明的全部內容。
影響孩子智商的真智力理論
在認知科學領域,真智力理論的影響非常大,我個人也比較認同這一理論。這一理論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1.“虎父無犬子”是真的嗎?——智商
智商也叫作神經智力。
經常有家長向我咨詢: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聰明?他們口中的“聰明”主要指的就是神經智力。智商受到遺傳基因的影響,一般表現為父母智商越高,孩子越聰明。但是,智商也會出現均值回歸的情況。也就是說,父母的高智商并不一定會全部遺傳給孩子,孩子的智商可能會趨向于大眾水平。曾經有北大教授自嘲自家的孩子是“學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些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的智商能否通過某些手段進行干預并得到提高呢?答案是肯定的,人的神經智力是可以進行后天干預的。
從孩子出生開始,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就在快速建立連接,整個大腦的神經系統伴隨著孩子的成長,進入迅猛發育階段,此時的大腦就像是一個各類植物在瘋狂生長的花園。到孩子兩歲左右,神經元的連接——突觸的數量比成年人還要多。
過了這個時間節點,大腦中神經元的連接就會逐漸呈現出削減趨勢。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孩子的大腦開始走下坡路了。恰恰相反,這是大腦節省能量、提高效率的一種表現。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此時大腦中沒有被利用到的神經元連接逐漸消失,而那些經常受到刺激的連接則被保留下來,并不斷得到加強。這就好比花園里的花草樹木,那些得到精心照料、養分充足的植物往往長得格外茂盛,而那些不受重視、養分不足的植物,自然而然就枯萎了。這樣的過程就是“用進廢退”的天然選擇。
人的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相對于成年人來說,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大腦正處于發育階段,可塑性更強。所以,盡管大部分的孩子拿到的是普通艙的船票,但在他的成長發育階段,我們仍然可以通過給他提供豐富、適當的外部刺激,從而塑造一個相對更聰明的大腦。
那么什么是豐富、適當的刺激呢?
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不妨多陪孩子做一些運動,設置一些關卡和任務,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勝心。無論是唱歌、跳舞,還是讀書、做游戲,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都能有效激活孩子大腦中負責語言、邏輯思維、運動的腦區。這些活動都可以被稱為適當、積極的刺激。
不過,在此要特別強調,后天干預對智商的提升作用是相對有限的,家長們一定要注意科學養育。我們能做的是——盡可能地促進孩子的智商發育到他天賦的“天花板”。如果一味地揠苗助長,讓孩子的大腦超負荷運轉,反倒會事與愿違。
2.成功來自堅持不懈的重復——經驗智力
經驗智力指的是人在某個領域經過長時間積累而具備的一種應對問題的能力。如果你是醫生,看的病人越多,你的治療經驗也就越豐富。這同樣適用于人類其他的學習活動——在某一領域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多,積累的知識和技能可能就會超過其他人,這就是經驗智力。
經驗智力的獲得并不容易,它要求長期的學習和積累。可是孩子的自控力恰恰是相對較差的,讓他們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并不容易。比如在堅持練琴這件事上,我就不止一次聽到家長抱怨“不練琴母慈子孝,一練琴雞飛狗跳”,氣惱中透著無奈。
有什么好方法能讓孩子將一件事情堅持做下去呢?根據我多年的經驗和觀察,讓孩子持續擁有獲得感十分重要,家長們可以嘗試從這個角度去引導孩子。
舉個簡單的例子。倘若家長希望提升孩子的英語水平,那么在給孩子選擇英語讀物時,首先要從孩子的興趣點和理解能力出發,選擇孩子感興趣且難度適中的讀物。太艱深的內容會讓孩子心生畏懼,半途而廢就不可避免;相反,過于簡單的書又會讓孩子覺得缺乏挑戰,無法激起孩子閱讀的興趣。因此,最合適的引導方法是循序漸進地給孩子安排閱讀內容,與閱讀量相比,內容的選擇更為關鍵。
同時,我也鼓勵家長營造與孩子一起閱讀的氛圍,每天記錄孩子的閱讀情況,讓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一點一滴的閱讀積累,這無疑會大大提高孩子的閱讀積極性。通過一段時間的共同閱讀,可能孩子自己都會大吃一驚:“媽媽,我竟然讀了這么多!媽媽,我一開始只能讀一頁啊,現在我每天能讀十多頁了。估計半年之后,我每天能看一本書了!”這時候,再配上家長的肯定和鼓勵,孩子就會更有信心和動力去堅持閱讀,甚至還會自己主動制定新的閱讀目標。

3.多維思考能力——反省智力
與前面提到的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相比,反省智力更容易被人們忽視。
什么是反省智力呢?簡單來說,一個人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面對困難的態度、自我反思的意識等,都屬于反省智力。
我們還是以本節開頭提到的“船票”為喻,即便你的孩子幸運地拿到了頭等艙的船票,他就一定能順利抵達終點嗎?在陸地出生并長大的他,能迅速適應水上的生活嗎?面對船只觸礁將沉的險境,他能臨危不懼,努力讓自己脫險嗎?種種磨難會成為他未來航程的財富還是陰影呢?上面這些能力都和反省智力有著密切聯系,卻很難通過智商測試測出來。然而,有時候恰恰是這些難以量化的“聰明”,才是決定個人命運的關鍵因素。
Dr.魏的課堂小結
〇 智商只是“聰明”的一部分,我們所說的“聰明”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心智概念。
〇 真智力理論認為“聰明”由三個方面構成: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反省智力。神經智力指的就是智商;經驗智力指的是人在某個領域經過長時間積累而具備的一種應對問題的能力;而反省智力則包括很多方面的能力,如一個人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等。
〇 后天干預對智商的提升作用是相對有限的,家長可以做的是提供豐富、恰當的外部刺激,讓孩子的智商發育到他天賦的“天花板”。
〇 想要提升孩子的經驗智力,可以讓孩子持續擁有獲得感。
〇 反省智力無法被量化,最容易被忽視,但對人的成長與發展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