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性思維(原書第4版)
- (美)理查德·保羅等
- 3212字
- 2024-06-25 17:44:04
改進思維的可行方法
我們提出了一些想法,以激發你對練習計劃的思考。我們的想法并不神奇,其中沒有任何一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每一個都是一個合理的突破口,是開始系統地改進思維的可行方法。雖然你可能無法同時做到所有這些,但我們還是建議你嘗試每一個方法。你還可以在本書中找到其他方法或自己想些方法。在你熟悉了這些建議之后,我們將向你解釋這個練習計劃是如何運作的。
1.利用“浪費”的時間。人們都會浪費一些時間。沒有人能把自己的所有時間都高效地或者愉快地利用起來。有時,人們從一件令人分心的事跳到另一件事上,但是兩件事都很無趣,這也會使人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感到惱火。有時,人們疏于規劃,造成了一些本來可以輕易避免的負面結果。例如,你本可以提前半小時出發,避開交通高峰,但卻在交通堵塞中耗費了大量時間。有時,人們會無益地擔心,為已經過去的事情感到后悔,或者只是望著天空發呆。人們經常把時間浪費在社交媒體或電子游戲上。
關鍵在于,時間就這么被“浪費”掉了。如果你事先考慮過,并對各種選擇進行了權衡,你很可能就不會那樣去分配時間了。因此,我們的想法是這樣的:利用你通常浪費的時間間隔來練習思考。例如,與其從一個網站切換到另一個網站,或者埋頭于無益的社交媒體互動,不如用這段時間,或者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時間,回想自己的一天,評估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不妨問自己如下這些問題:
? 我今天在什么時候思維能力最差?
? 我在什么時候思維能力最好?
? 我今天到底思考了什么?
? 我想明白了什么嗎?
? 我有沒有讓任何消極的想法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挫折感
? 如果今天可以重來,我會改變哪些事情的做法?為什么?
? 我今天做了什么來推進我的長期目標?
? 我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 如果我每天都這樣度過,十年后,我能完成一些有價值的事嗎?
? 我的思維、感受或行為是否比以前有所改進?
? 我是否掌控了生活中被我忽視的某個部分?
最好花一點時間來思考以上每個問題。定期回顧這些問題,例如每周一次,把答案寫下來,這樣你就能記錄下自己的思維是如何發展的。
2.一天處理一個問題。每天早上(也許是在開車上班或上學的路上),選擇一個問題,利用空閑時間思考。找出問題的要素,弄清問題的邏輯。系統地思考:問題到底是什么?如何將其轉化為問題的形式?(參見第10章的模板)
3.內化理智的標準。每個星期選取第5章中呈現的一個通用的理智的標準進行學習,并積極地將它應用到你的思維中。這一周側重于清晰性,下一周側重于準確性,以此類推。例如,如果你本周的重點是清晰性,那么試著注意自己在與他人交流時,表達上不夠清晰的地方,以及別人說話時表達不清晰的地方。閱讀時,注意自己是否清楚所讀內容。當你在課堂上發言時,問問自己是否清楚自己想說什么,是否能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此過程中,你可以練習四種技巧:(1)闡述觀點時,會考慮詞語的選擇;(2)用其他詞語闡述你的意思;(3)以親身經歷為例,說明你的意思;(4)使用類比、比喻、圖片或圖表來說明你的意思。在練習清晰性時,你應該以直陳、描述、解釋和舉例等方式說明你的觀點,并經常要求其他人也這樣做。
4.堅持記錄。每個星期,記錄下來一定數量的事件。每次記錄時,請使用以下格式:
? 只描述對你情感上重要的情況(你深切關心的情況)。
? 每次只描述一種情況。
? 描述(單獨描寫)你在該情境中的表現,要具體、準確(你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反應?)
? 根據你所寫的內容,分析當時的具體情況;挖掘表象之下的深層含義。
? 評估對事件進行分析的意義。(你對自己有什么認識?如果當時的情境會重現,你將采取哪些不同的做法?)
5.練習思維策略。第16章是關于策略性思維的,從中選擇一種策略。在使用該策略時,將你的發現記錄下來,包括你對自己的了解以及如何使用該策略來改進你的思維。
6.重塑你的品格。每個月選擇一種理智的美德作為改進目標,重點關注如何培養自己具備這種美德。例如,如果專注于理智的謙遜,就要注意自己何時承認錯誤,何時拒絕承認錯誤(即便有明顯的證據證明你確實錯了);要注意當別人試圖指出你工作或思維中的不足時,你何時會采取防衛態度;還要注意何時你的傲慢阻止了你學習,例如,當你對自己說“關于這個問題,我已經知道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或“我知道的和他知道的一樣多。他以為他是誰,可以把他的觀點強加給我”時。
7.應對你的自我意識。每天觀察自己思維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思考以下問題:當我反思自己今天的行為時,我有沒有因為小事而變得暴躁?我是否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做過或說過不合理的話?我是否曾試圖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當我對某件事情有強烈的情緒時,我是否沒有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事后卻感到怨恨?
一旦發現自己在以自我為中心地進行思考,你就可以通過系統反思,努力用更理性的思維方式取代它。一個理性的人在這種或那種情況下會有什么感受?一個理性的人會怎么做?與你的做法相比如何?(提示:如果你發現自己不斷得出結論,認為一個理性的人會做出與你一樣的行為,那么你很可能是在自我欺騙)(如何識別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參見第12章)
8.重新定義你看待事物的方式。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對于社會,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每件事都會被我們定義,被賦予基本意義。對某件事的界定決定了我們對它的感受、我們的行為,以及它對我們的意義。然而,幾乎每件事都可以用不止一種方式來定義。所以我們有很多機會,讓生活比我們所希望的更加豐富多彩。原則上,只有你自己,才能讓你的生活更快樂、更充實。
我們對生活中的許多事件所下的負面定義,原則上都可以轉化為正面定義。因此,我們可以在原本會悲傷的時候獲得快樂,我們可以在原本會沮喪的時候得到滿足。在這個建議中,我們要練習的是重新定義看待事物的方式,化消極為積極,化死胡同為新起點,化錯誤為學習的機遇。為了使這個建議切實可行,我們應該給自己一些專門的指導。例如,你可以為自己列出五到十種經常遇見的負面情況,在這些情況中,你會感到沮喪、憤怒、不開心或憂慮。然后,你可以在每種情況下找出負面情緒所根植的定義。接下來,為每種情況選擇一個合理的替代定義,并做出新的反應和新的情緒反饋。
假設你有一個室友,他總是不停地向你講述他生活中的瑣事,這讓你很煩。你現在對這種情況的定義是:“真無聊!我怎么能堅持整個學期?”你可以重新定義這一情況,例如:“我必須為我的心理學課程做一個研究項目,那么現在我就把這個項目放在對我室友心理的研究上。”現在,你不再是被動地聽室友每天的日常描述,而是主動地向他提問,以收集你可以在研究中使用的信息。因為現在是你在引導談話,你的室友無法整天用瑣事來煩你,這樣你就把你們的互動變成了一種學習體驗。
另一個例子是,將“不可能完成的困難課程”重新定義為“找出新的基本概念和新的思維方式的挑戰”。例如,你可以重新定義與異性的初次接觸,從原來的“他的反應將決定我是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人”變為“讓我根據自己的感覺判斷一下,看看這個人是否一開始就被我吸引了”。采用第一種定義時,如果對方對你不感興趣,你就會覺得自己被貶低了。采用第二種定義時,你會明確認識到,一個人對陌生人的初始反應并不是陌生人真實的樣子,而是基于這個人主觀上看對方的樣子。因此,你不會把別人對你不感興趣歸咎于你的缺陷。你仍然是你,品質沒變,只是你可能無法以你希望的方式與對方建立聯系。
9.關照自己的情緒。每當你感受到一些負面情緒時,問問自己:“是什么思維導致了這種情緒?這種思維可能有什么缺陷?我在假設什么?我應該做出這些假設嗎?我的想法基于什么信息?這些信息可靠嗎?”等等(見第3章和第12章)。
10.分析群體對你生活的影響。仔細分析你所屬的群體鼓勵和不鼓勵的行為。這個群體對你的要求是什么?期望你相信什么?“禁止”你做什么?如果你認為自己所屬的群體對你沒有什么要求,也沒有什么禁忌,那么你可以得出結論,你沒有深入分析過這個群體。要深入了解社群中心主義思維,請閱讀第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