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寫作原來是這樣:語言、邏輯和結構的全面提升(珍藏版)
- 易莉
- 2109字
- 2024-06-27 16:40:33
寫作習慣
寫作習慣或者叫時間管理也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寫作幾乎是科研過程中最容易產生拖延的一個環節。我之前讀過一些關于拖延癥的書,有的人認為拖延癥與成人多動癥有關,有的人認為拖延癥與完美主義傾向有關,而我認為很多人的寫作拖延其實與情緒有關。你在寫論文的時候,是心情愉悅的還是焦慮煩躁的?
情緒問題在寫作指導書中很少被提及,但是非常重要。我對此的認識源于我寫博士論文的經歷。由于答辯組老師的時間問題,我的博士論文答辯提前了一個多月,這導致我寫論文的時間被壓縮,有一段時間不得不每天連續寫20個小時,只睡4個小時,連吃飯都是在電腦前完成的。有一天在圖書館寫到凌晨3點,發現外面下起了大雪,我就寫下了這樣一句話:“3月的杜村下起了大雪,在圖書館寫‘紙’的孩子,迷失了回家的路”,至今我還記得那種心情。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讓我把寫作體驗和壓力狀態、消極情緒緊緊聯系在一起,導致我在之后的很多年中都沒有辦法再寫論文。這種狀態很多人都經歷過,叫論文創傷后綜合征(post-traumatic dissertation syndrome)。
幾年后的一天,我讀到了《文思泉涌》這本書,書里建議采用每天寫一個小時的方法。當時我在寫一篇小論文,就采取了每天寫一頁的方法,大概每天就花一個小時。我在中山大學圖書館找了一個安靜的角落,有玻璃屋頂,一下雨就有雨點和落葉落在屋頂上,美極了。這樣過了兩個多星期,我寫完了論文的主體部分,而且心情很愉快。每天在下午一段固定的時間寫,寫完回家的時候感到非常滿足和充實。之后,我就開始享受論文寫作,不再懼怕打開電腦,開始寫作。很多人堅持做一件事情是因為有獎賞,而寫作這件事情的獎賞來得比較遲(通常從投稿到發表會歷時一年),很難發揮激勵作用。所以關鍵在于找到自己的獎賞方式,找到每次寫作的小確幸,讓自己能堅持長期寫作。
我一直都不贊成學生在極端壓力狀態下寫作,因為壓力會導致拖延,而拖延又讓壓力倍增。拖延產生的情緒負擔(emotional burden)通常是非拖延狀態下的數倍,所以越拖延,付出的心理代價越大,更關鍵的是完成的論文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最近一篇剛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研究(Vangsness & Young,2020)依據工作狀態將人們分為三類:“海龜”(勻速完成任務)、“忍者”(提前癥,盡快完成)以及拖延者,圖1-1很形象地呈現了這三種人。拖延者和“忍者”都很難按時完成任務,而平均分配時間的“海龜”更容易按時完成任務。比起他們工作的效率,我更關注這幾類人的情緒:只有“海龜”的情緒是正性的,“忍者”的情緒看起來比較緊張,而拖延者則呈現出驚恐的表情。所以我特別推薦“海龜”式,也就是《文思泉涌》里推薦的每天完成一定量的工作,不貪多,關鍵是保持心情愉悅。如果能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完成,就更好了。

圖1-1 “海龜”“忍者”和拖延者的工作狀態
當我意識到時間緊迫通常是焦慮的一大來源時,我開始為一項任務預留充足的時間,保證自己最后能在游刃有余的狀態下完成。可能有人追求最后一刻的心跳,而我更注重長期持續的效果,不止這一次的完成。保持良好的情緒會讓你在將來愿意長期堅持,并且享受寫作的過程。
這里說的心情愉悅不是激情滿滿(passionate)和打雞血的狀態。激情一般不會持久,激情過后會感覺耗竭(burnout),就會導致另一種極端——類似于臨床上的“輕躁狂”,我們常說輕躁狂“一時爽”,難過的是之后伴隨的情緒低落狀態。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心境的平和而不是大起大落。愉悅的狀態可能更接近于《心流》一書中描述的狀態:“心流在心理學中是一種某人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如藝術家在創作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某人在此狀態中,通常不愿被打擾,即抗拒中斷。其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我發現可能每個人都要經歷我寫博士論文時的那個階段,之后才能體會到寫作之美。正如張愛玲所說,要先“低到塵埃里”,再“從塵埃里開出花”。也如王國維所說,必須經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階段,才能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所以如果你現在處于這個苦斗(struggling)階段,不要著急,要知道這是一個必經階段,而且它會過去,過去以后前路會很美好。這里的關鍵就是:提前規劃好時間,留夠充足的時間,不要拖延到最后一刻,不要在高壓力下寫作。每天不追求大量產出,完成一定的量,不貪多,力圖保持愉悅狀態。
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里說:他從來沒有文思枯竭的時候,從來不曾覺得寫作是苦差事。“如果不快樂,寫小說的意義一開始也不存在了。”其實科研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學術寫作中,我覺得需要想清楚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寫作,或者說,為什么寫作讓我們如此痛苦。我覺得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一段話總結得非常精辟:
一個(寫作的秘訣)是找到讓你自己真正激動并且愿意與他人分享的發現。這與大多數學者的狀態都不同,他們寫作的目的要么是抱怨自己做的事情有多難,要么是證明為什么其他學者是錯的。
在學術寫作的過程中,不要忘了寫作的初心。寫學術論文,本質上是分享,分享你激動人心的科學發現。如果為了寫論文而寫論文,為了畢業、找工作、評職稱而寫論文,那么其過程必定是痛苦的。而如果為了分享而寫作,那么寫作也可以是個快樂的過程。
一如我寫這本書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