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寫作原來是這樣:語言、邏輯和結構的全面提升(珍藏版)
- 易莉
- 3117字
- 2024-06-27 16:40:33
第2章 寫作的風格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喝著咖啡,打開電腦看學生的論文,突然把一口咖啡噴到了電腦上。這個學生是這么寫的:“關于×××的研究比比皆是/琳瑯滿目”“這二者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相關”。
想必大家都看出其中的問題了,是的,就是成語的應用。中學生在寫作時如果能用好成語,必定為作文增色不少。但為什么成語用在論文里就很奇怪呢?這就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學術寫作(academic writing)和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之間的區別。我們從小到大在語文課上學的,基本都是創意寫作,如果把這一套話術和技巧用到學術寫作上,就會顯得格格不入。
關于創意寫作的定義,我特意咨詢了一位英文系的老師,并查了一些資料。創意寫作是指除了專業寫作(professional writing)和學術寫作之外的寫作形式,包括詩歌、小說、散文、雜文等。顧名思義,創意寫作極大地依賴作者的創造力,講究文學價值,提倡使用修辭手法,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月出驚山鳥”等詩詞都表現出了極強的畫面感。而學術寫作對于創造力的要求則很有限,注重語言和論證的邏輯性,以及語言的精確簡潔。
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基本不涉及學術寫作或者邏輯寫作的內容,我們學的都是怎么有創意地寫作,比如如何生動形象地描述一件事、一個人。課文基本上都是小說、詩歌、散文、雜文等文體,不知道現在的小學課本有沒有什么變化。語文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寫作訓練方法是背誦經典課文,特別是魯迅的文章。背課文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積累詞匯和句型,但是對于培養邏輯性卻并沒有幫助。一般來說,只要詞匯量豐富,特別是會用成語,再在細節上把各個感覺通道都描寫一遍,作文就能得到高分。所以小時候上的語文課,基本上是“文學”課。而我們在學術寫作中需要的技能,卻很遺憾地沒有在這些課上學到。我自己是多年以后在杜克大學喬治·戈朋教授(他的理論我在后面的章節會提到)的課堂上,才恍然大悟——這才是學術寫作的“正確打開方式”啊!那么他是如何點醒我的呢?在他的課上,他會帶著學生分析每個段落怎么組織,分析每句話之間的邏輯關系。后來,我在給學生修改論文和講課時也是這么做的。還有他提出的自成體系的“從讀者角度寫作”和“節省能量”理論(詳見第3章和第7章),都完美詮釋了學術寫作的真諦。
我們是否可以運用在中小學語文課上學到的技巧和方法,或者積累的生動辭藻來寫學術論文呢?事實上,我們學到的修辭手法,比如夸張、雙關、反諷、隱喻等,基本上都是為了增強表達效果、增加文學藝術性,還有我前文提到的成語,很多都帶有一些修辭手法。比如本章開頭的例子:“或多或少的相關”到底是高相關、低相關還是中等相關呢?學術寫作有另一套話語體系,不追求文學效果,而是力求有條理、精準、簡潔地表達一個科學觀點,描述一個科學現象和發現,闡明背后的機制等。文學效果和精準簡潔有時候是矛盾的,例如夸張等修辭手法就與精準表達相矛盾,而雙關、反諷等敘述方式,如果用在魯迅的雜文里,可以體現出作家的聰明睿智與風趣幽默,但如果用在學術論文里,則容易引起歧義和誤解,這是學術寫作的大忌。回想小學語文作業,一大難點是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為什么需要做這項作業呢?因為在文學作品中,有時候意思表達得很隱晦,需要讀者去感受和分析。而在學術寫作中,所有的意思都要明明白白寫在紙上,每一句話最好都不要有第二種可能的解讀方式。科學本身已經夠復雜了,如果還使用過多的修辭,就會不利于讀者精準地理解科學現象。所以我們寫作的目標一定是幫助讀者理解一個科學現象,而不是為理解制造語言上的障礙。
2020年有一篇引經據典但晦澀難讀的高考滿分作文引發了熱議。有人覺得那篇作文體現了作者豐富的閱讀積累和深厚的文化素養,也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晦澀難懂,不是好文章。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爭議,是因為觀念的沖突:傳統觀念認為如果你看不懂我寫的文章,那么就是你的錯(閱讀理解能力不足);而另一些人認為,如果你看不懂我寫的文章,那么就是我的錯(我沒有把文章寫得足夠明白)。在學術寫作中,最好摒棄前一種觀念(你能說是審稿人的錯嗎?),而堅守后一種觀念,對讀者保有足夠的尊重和謙卑,努力把意思講清楚。
到了大學階段,至少在心理學專業,學生突然被要求開始寫有邏輯性、精確簡潔的學術論文。國外大學的心理學專業也每門課都要求學生寫文章(essay)。對于心理學這樣的專業,讀和寫都非常重要,閱讀大量的教材和文獻,然后總結、寫評論,這是一個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問題是,我們還沒有從中小學階段學到的創意寫作思路中轉變過來,我大學四年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需要進行這一轉變。認清學術寫作和創意寫作的區別,對我們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們需要意識到:
(1)學術寫作和創意寫作目標不同,前者的目標不在于語言的生動形象,而在于精確簡潔。
(2)創意寫作的話語體系不適用于學術寫作,不需要用修辭和成語。
(3)創意寫作很多時候需要描述個人的主觀感受和經驗,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而學術寫作基本都是基于客觀事實,即使描述的是自己的假設,也要基于某些客觀事實,提出有根據的假設。在學術寫作中運用抒情等手法是極不合適的,如“I love writing”“Psychology is so interesting”。
(4)創意寫作的經驗和訓練方法不適用于學術寫作,例如,背誦文章對于我們提高學術寫作水平并沒有幫助。
(5)閱讀兩類文體有不同的體驗,閱讀創意寫作性文章主要能獲得文學享受,而閱讀學術性文章則能了解科學事實,獲得科學知識。
這里我并不是要比較兩種寫作方式哪種更高級,本來二者就服務于不同的寫作目的,但有些高手卻能把二者巧妙結合起來,比如我之前推薦過的“沒藥花園”公眾號,本來應該是寫創造性文體的(案例推理文章),但是因為作者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因此文章寫得有理有據,邏輯嚴謹,推理縝密,然而又因為采用了一些文學手法,可讀性非常強。還有一些學術界的明星寫手(如史蒂芬·平克),也能把學術文章寫得引人入勝,讓人讀起來非常享受。
既然二者有如此大的差異,為什么中小學老師都在教創意寫作,而很少教學術寫作呢?這背后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因為面對的是小孩,他們的科學知識還不豐富,無法理解復雜的科學事實,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可能也還在發展中。更重要的是,創意寫作更有意思,更具有可讀性,用來培養孩子的文學鑒賞能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合適的。但是我建議,在大學階段的教育中應該為學生開設學術寫作相關的課程,因為很多人在從創意寫作到學術寫作的轉變過程中感到迷茫,甚至沒有意識到這個轉變,而錯誤地在學術論文中使用了創意寫作的技巧。
學術寫作只有經過數年專業訓練才能入門,我們一般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才開始進行學術寫作;而創意寫作的門檻看起來很低,畢竟我們在中小學階段就開始學了。但是回頭想想,以創意寫作為生的專業作家的數量比靠寫論文為生的學者數量少得多。一個人寫小說、詩歌的能力,可能不是努力就可以獲得的,而是與個人的悟性、才華有很大關系。而學術寫作則與天分關系不大,只要經過按部就班的專業訓練,基本能達到不錯的水平。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好的消息:經過系統的訓練,我們是可以得到很大提高的。
總之,要想把論文寫好,先要拋卻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學到的創意寫作的條條框框,在語言上追求有邏輯性、精準、簡潔的表達。那么是不是在學術寫作中你的才華就無處施展了呢?倒也不是,很多人就把才華施展在了給文章起名上,舉幾個例子:
?When the Muses Strike: Creative Ideas of Physicists and Writers Routinely Occur During Mind Wandering.
?Change is Good! Supporting Student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When Introducing Novelty
?Can't Stop Believing: Inhibitory Control and Resistance to Misleading Testimony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這個:
?Surprise! 20-month-old Infants Understand the Emotional Consequence of False Beliefs
這里的“surprise!”乍一看有“大新聞”的含義,實則雙關,呼應后面的emotional consequence(驚訝是一種情緒)。
像這些冒號或嘆號前面的部分就是“文藝小青年”們施展才華的地方。更多這樣的例子,以及怎么把標題起得有藝術性,請見第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