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文明史
- (美)伯頓·斯坦著 (英)大衛·阿諾德修訂
- 818字
- 2024-06-20 14:02:52
引言
編寫歷史涉及對時間的選擇性壓縮,新近度是優先考量的因素。本書涉及的跨度近兩個世紀的當代時期的內容中,只有一小部分篇幅用于追溯印度文明如何在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500年間形成。通史著作常常如此,無論對于作者還是讀者來說,往往對時間距離自己更近的歷史會更加熟悉,而且其史料的保存和記錄也更完好,基于這樣的考慮,這種做法或許是合理的。此外,當代的歷史學家一定會運用他或她自己時代特有的工具和方法。所有這些都表明,歷史書可以從現在向過去倒著讀,即使書實際不是以這種方式撰寫的,也可依據那種隱性的框架去倒著讀。
在歷史的編寫中,除了由于現存的歷史證據比例不均會造成時間扭曲之外,還有一個選擇性因素也會產生影響,這個因素指的是歷史學家本人對每一個時期的興趣和知識儲備,以及他們關于每個歷史節點對隨后事態發展的重要性的觀點。而且,最后還必須承認,在相關的取舍中,歷史學家會采用的那些材料是在他們看來最令人驚奇和引人入勝的,可以說,一本歷史書就像一座建筑,歷史學家和讀者站在外面,逐一凝視一個接一個的窗口,然后發現每一個窗戶時而陰暗,時而被窗簾遮掩,時而出現戲劇性場景,而有時則單調無比。至于墻壁之間究竟有什么,也只能做出一些推論而已,歷史學家會選擇自己在哪些窗戶附近逗留徘徊,這完全在于個人“取舍”。
雖然歷史學家們可能會前后顛倒地看待甚至創作他們眼中的歷史,但為了便于閱讀,他們以這種視角看待歷史的結果在本書中被呈現為一種敘事,甚至可能是一部長達九千年之久的、具有宏大背景與演員表的史詩劇,還包括結局:現在。作為導論,本章將首先通過探討印度地理地貌的方式來介紹這一背景。然后,我們在涉及歷史人物時,并非將其當作獨立個體去看待,而是看他們在組成社群和國家時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此書也將探討社群和國家相互排斥、共存、影響和調整的方式。需要謹記的一點是,本章中關于社群和國家問題的討論并不是之后歷史發展的概要,本章的目的僅僅是描述將要發生的事件的政治背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