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文明史
- (美)伯頓·斯坦著 (英)大衛·阿諾德修訂
- 709字
- 2024-06-20 14:03:01
哈拉帕文化的衰落
至于哈拉帕人后來怎么樣了,除了他們的文化并非突然終結這一點外,其他一切至今仍充滿了不確定性。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開始,可以追蹤到一系列高度文明的衰退跡象。那時印度河流域的許多定居點似乎都已被遺棄,但并未像舊觀念所認為的那樣是被摧毀的。此外,在旁遮普邦東部和古吉拉特邦出現了新的顯露著許多哈拉帕文化元素的定居點。那些定居點大多數都比早期的印度河遺址的小,到那時為止,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定居點已被廢棄。哈拉帕文明的某些特性似乎也已經消失了,包括引人注目的泥塑印章,精美的人物雕刻和尚未破譯的涂鴉。
現在,考古學家經常將這種變化了的“印度河”社會稱為“后哈拉帕”,其遺址已超出東部的旁遮普邦和古吉拉特邦,一直延伸到德里以東的恒河—亞穆納河流域。

圖2摩亨佐-達羅廢墟經過大量重建后的全景圖。土丘上佛塔的年代則要晚得多(由喬治·米歇爾提供)。
在那里,人們看到了公元前3000年使用石器以及青銅器的人,與大約公元前1000年生活在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的使用鐵器的人之間的聯系。就次大陸的史前史而言,哈拉帕文化階段與恒河流域城市化新階段的連續性表明,城市化進程從哈拉帕和其他古老的印度河沿岸城市向位于恒河平原中部的、今日之安拉阿巴德(Alla-habad)附近的考夏姆比(Kaushambi)遺址不斷推進。這一遺址的地層顯示它的年代大約是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300年之間,但其所包含的特征則表明它與公元前500年左右形成的經典故事《羅摩衍那》(Ramayana)有著密切聯系。盡管如此,對這一問題的較新討論使一些學者又重新傾向于認為恒河流域地區的城市化是個新興的過程,這一觀點是基于其種植模式及其他特征,與早期在印度河流域觀察到的有所不同。這種連續性和非連續性問題要想最終得到解決可能尚需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