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文明史
- (美)伯頓·斯坦著 (英)大衛·阿諾德修訂
- 502字
- 2024-06-20 14:03:00
哈拉帕商業
如果中央集權專制的概念已經被否定,那么西北地區城鎮涉及商業活動的程度才剛剛開始得到充分認識。來自印度河流域城市的大量考古挖掘證據表明,當時有人數眾多的工匠,他們生產的手工藝品被放置在公共倉庫中,并通過使用黏土印章加以識別。同時還發現了規范的砝碼。所有這些都證明了這些地區城市化的程度,與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化程度和復雜程度相比也毫不遜色,因為摩亨佐-達羅、哈拉帕以及在旁遮普邦和古吉拉特邦發現的幾處新遺址,面積超過400英畝,約合2.5平方英里。青銅時代文明(bronze age civilization)的兩個歐亞區域之間發生了交流,美索不達米亞因農業和畜牧業高度發達,故能出口谷物和動物制品,還有錫。從印度出口的產品,有來源于印度西部,從喜馬拉雅山麓延伸至德干高原的一塊地區所出產的一系列木材產品、一些銅和寶石、用于給織物染色的紅色顏料(這為當時紡織品生產已經成熟提供了其他證據支持)、黃金、象牙和珍珠。它們是在哈拉帕大文化區的六個不同的子區域被生產和出售的。

圖1來自印度河谷一枚印章的印記,描繪了一頭背上有肉瘤的公牛(Bos indicus)。來自摩亨佐-達羅(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這些文字還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破譯(BM OA. 1947. 4-16.1,由大英博物館受托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