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體小奧秘(5)
- 十萬個為什么(全集)
- 方洲
- 5484字
- 2014-12-04 21:36:32
從小到大,總是有人評判我們究竟長得像父親還是像母親,無論怎樣,父母的音容笑貌、體態行為,甚至智力喜好、身體素質等都在子女身上得到了或多或少的體現。那么,為什么我們可以繼承到父母的這些特征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看人是怎樣生長發育的。個體的發育,并不是隨機的,從受精卵開始,我們就按照一套既定的程序在成長,比如,將要長成男孩兒還是女孩兒,血型是A型、B型、AB型還是O型,頭發是黑的還是黃的,是雙眼皮還是單眼皮……這成千上萬個特征就是由這套程序決定的。記錄這些程序的物質叫做基因,一個基因就像錄音帶里的一段磁帶,這個基因決定的特征就像這段磁帶能夠放出的一首歌。一盤錄音帶里完整的一卷磁帶就是一個脫氧核糖核酸(DNA),這卷磁帶再加上帶盒(蛋白質)就構成了一個染色體。人體的細胞內有46盤這樣的錄音帶——46條染色體,兩兩配對,構成23對。其中22對染色體無男女差異,決定性別以外的其他所有特征,稱為常染色體;1對染色體男女不同,決定性別,稱為性染色體。同一個體不論年齡大小,也不論是身體的哪一種組織,每個細胞內的染色體基本上是恒定的,也就是說只要一個人正常地生活著,他體內數不盡的細胞,每一個細胞內都有46盤相同的“磁帶”。當父親生成精子時,23對染色體一分為二,每個精子中只有23盤“磁帶”;同樣母親生成的每個卵子中也只有23盤“磁帶”。精卵結合形成受精卵,這個受精卵同時擁有了父母雙方的遺傳物質——46條染色體。受精卵不斷地分裂,形成胚胎,每次分裂,磁帶都要再錄制一遍。所以,當我們出生時,體內每個細胞都帶有父母給我們的46盤“磁帶”,這些磁帶放出5—6萬首生命之歌。于是,我們長得越來越像父母親,因為這些歌都是父母曾經唱過的呀。
知識點:父母、基因、染色體、精子
為什么有些人睡覺時會打呼嚕
恐怕大家都飽受過別人睡覺時打呼嚕的那種干擾。打呼嚕可真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打呼嚕的人睡得香甜,可別人就“倒霉”了,怎么也睡不著。奇怪的是,有的人睡覺從不打呼嚕,可有的人剛躺下一會兒就鼾聲如雷了。那么,打呼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體吸入的空氣,首先必須經過管道運輸才能到達肺部。這一管道就叫做呼吸道,它是由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終末支氣管組成的,這個管道可不像硬梆梆的自來水管,它的某些部分是有彈性的,可以彎曲、變形,所以氣體通過呼吸道時會受到阻力。當氣體經過鼻咽部時,常常受到口腔中叫做軟腭結構的影響,因而增加了氣流的阻力。特別是在入睡以后,軟腭的肌肉松弛下來,更給空氣通過呼吸道增加了阻力。
打呼嚕時發出的聲音,就是因為空氣從肺內出來,經過彎彎曲曲的呼吸道,沖向松弛的軟腭,引起軟腭的振動而發出的聲音。特別是在睡覺時身體處于仰臥位時,頭曲向胸部發出的聲音更響。兒童、老人的軟腭通常軟而松弛,所以容易發出鼾聲。
要防止打呼嚕,關鍵是要保持氣流通過呼吸道時不受到阻力,暢通無阻。有人設計了一種脖套,像治療脖子扭傷時用的套子,戴上睡覺,呼吸時空氣就不會受阻而打呼嚕。
知識點:呼嚕、呼吸道、氣流、阻力、軟腭
為什么早餐很重要
一日三餐,是我們人體獲取營養的途徑。
俗話說:“早餐要吃飽,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為什么要這么安排呢?
每當我們吃過飯后,大約經過4個小時,食物通過在體內的消化吸收,將全部排空。因此,為了不斷給人體補充能量,必須4—6小時安排一次用餐。但有很多人違背這種客觀規律,忽視早餐的作用,特別是一些中小學生,為了趕時間,竟然不吃早餐,這對身體是有害的。
我們經常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當我們經過8個小時的睡眠后,會感到特別的精神,自然上午的工作、學習效率要比下午的高。但是,許多人為了趕時間,就把早餐“省略了”。其實,這是一個很不明智的選擇。
不吃早餐,工作、學習的效率會下降很多,有些人卻不相信:“沒有那么夸張吧。不就一頓早餐嘛,我不吃照樣生龍活虎的。”真的嗎?我們來看一看,如果不吃早餐,也許一開始沒有什么影響,但時間一長就不行了。我們的胃好像一個食物加工袋子,我們所吃進的食物都要經過胃,把食物一點一點地磨碎,然后消化吸收。當胃里沒有了食物,但胃還是要不斷地摩擦,時間久了,就會感到胃痛,再加上沒有食物供給能量,常常會出現頭昏、無力、心慌、出冷汗等癥狀。這時候,工作、學習的效率還能高嗎?如果不吃早餐,但卻在早上進行劇烈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會提早感到饑餓,影響工作。
有的人會說:“我早餐雖然沒吃,那我中午和晚上把它補回來不就行了嗎?”我們說這樣就好像把胃比做一個不大的口袋,讓它裝下比它大得多的東西,超出了這個口袋所能承受的范圍,結果是這個口袋會因此而破裂,當然我們的胃不會破裂,但是會像那個口袋一樣受到損害。
所以,早餐很重要,一定要吃。
知識點:早餐、效率、胃、口袋、破裂
為什么睡覺前不能吃零食
睡覺前吃零食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它究竟有哪些壞處呢?
首先,睡前吃零食,尤其是糖果或餅干一類的食品,容易生蛀牙。因為在我們的口腔內隱藏著一些壞細菌,如變型鏈球菌、乳酸桿菌等,它們能利用糖形成一種菌斑,粘在牙縫和牙齒的凹溝里,這種菌斑便成了它們的藏身之所,它們在菌斑內生存、繁衍,生出更多的細菌,從而在牙齒上形成更多的菌斑。同時,它們還能生成一種叫乳酸的酸性物質,別看我們的牙齒很堅硬,但是牙齒最怕酸的東西,因為酸的東西會使牙齒內的鈣丟失,以至牙齒軟化。如果不信,你可以做一個實驗:取兩個生雞蛋,一個放在醋里,另一個放在水里,幾天以后你會看到放在水里的雞蛋仍然和以前一樣,但放在醋里的雞蛋的皮卻變得軟軟的。白天時我們的口腔活動很多,可以分泌大量唾液,使糖溶解稀釋,另外口腔運動時的摩擦也可以減少菌斑附著的機會,這樣白天時變型鏈球菌和乳酸桿菌等一些壞分子就不容易作壞事了,但我們睡著后,口腔的運動減少,這時,這些壞分子就會趁機搗亂,所以睡前不要吃零食,而且一定要養成刷牙的習慣。
其次,入睡后身體的各個器官也都會進入休息狀態,我們剛吃進的食物會留在胃腸內,不能被及時消化,這時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
知識點:口腔、菌斑、消化
為什么會抽筋
我們進行劇烈運動前,如果沒有做好準備活動,就很容易引起小腿肚子或身上其他部位的肌肉突然疼痛,像被針扎了一樣,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抽筋”。
那么,人怎么會抽筋呢?聽我來給你解釋解釋吧。
我們每個人身上一共有600多塊肌肉,它們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我們身體的各種活動。每塊肌肉都有收縮的功能,當我們的大腦向它發出命令時,它會進行收縮,這時它就會縮短;肌肉也可以被拉長。但當使它伸長的力量消失以后,它會像橡皮筋一樣恢復原來的長度。單單靠我們的肌肉是不能完成各種動作的,還要有骨骼,肌肉牢牢地固定在骨頭上,當它縮短時,骨頭受到牽拉,相互靠近。當肌肉放松時,恢復原來的長度,骨頭也隨著回到原來的位置。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
但是,當肌肉受到劇烈運動或寒冷等刺激時,它就會發生變化。它不再像原來那樣聽從大腦的指揮,像個調皮的小朋友。大腦失去了對肌肉的控制,肌肉的收縮和放松就發生了混亂。本來,在收到大腦傳來的命令以后,肌肉會發生收縮,同時帶動骨骼進行運動;直到大腦不再發出命令,這時肌肉會放松,骨骼也回復原狀。等大腦再發出命令時,肌肉才再次收縮,重復上面的過程。但在受到刺激以后,肌肉不再等大腦發出命令了,自己就開始不停地收縮和放松,而且放松的時間也大大減少。這樣,肌肉不斷地工作,產生了許多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對人體產生作用,就會引起疼痛,這就造成了“抽筋”。
明白了抽筋的原因以后,平時就要注意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晚上睡覺蓋好被子,這樣可以避免對肌肉產生刺激,發生抽筋。
知識點:肌肉、劇烈運動、收縮、化學物質
為什么人會發笑
有人說,“笑是人類的特權”,因為只有人類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笑。人類從出生后五六個星期就會對媽媽張開可愛的笑臉。笑,人人都會,但是人為什么會笑,又是在什么條件下才會發笑呢?
人們的笑有好多種,不同的笑其機理不盡相同。就正常的笑(即非病態的笑)而言,可以分為主動的笑和反應性的笑兩種。主動的笑是指人們內心情緒、情感的一種外在的面部表情。人的情緒是在某種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作為一種表情的笑是由于人的某種內心需要而發出的。因為需要的不同以及需要是否能得到滿足,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和表達這種情緒的笑容。人們正是通過這些不同的笑來觀察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
反應性的笑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不由自主的反射性活動。根據刺激的性質不同,又可分為生理性的笑和心理性的笑。前者比如人們在嬉戲中由于“咯吱人”所引起的笑。咯吱、搔癢為什么也會引起笑,目前還不是很清楚。讓人奇怪的是,這些笑只會由熟悉的、不懷敵意的別人引發,陌生人和自己的咯吱是不會引起笑的。心理性的笑主要指視覺、聽覺器官在接收到具有滑稽因素的某種笑料,例如聽到的笑話,看到的幽默形象或文字材料等之后所引起的情不自禁的笑。我們在平日生活中的笑有一大部分是屬于這種類型的,達爾文稱這種笑為“精神上的搔癢”。
反應性的笑從生理機制上來說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神經反射性活動,是要通過一定的神經通路來實現的。
知識點:情緒、外界刺激、神經反射
為什么天冷時跺腳能取暖
冬天,氣候寒冷,你坐的時間久了,或者站著不動,會覺得冷絲絲的。這時候,你站起來活動一下,跺跺腳,伸伸胳膊,就會慢慢地暖和起來。
我們知道,人的身體就像一臺機器,而肌肉則是人體的發動機。發動機沒有能量是不會自行轉動的,肌肉沒有能量就不會收縮,人也就無法運動。我們一日的三餐實際上就是人體能量的來源,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其中有一部分轉化為葡萄糖貯藏在肌細胞里。肌細胞具有一種功能,它能將葡萄糖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變成能量提供給肌肉。肌肉有了能量就能進行收縮和放松,從而牽動骨骼進行運動。
當我們打球、賽跑或干重活時,肌肉須進行激烈的收縮和放松,這時肌細胞里的葡萄糖在一系列反應的作用下,會轉換成能量。這些能量一部分被用做肌肉收縮的動力,另一部分則轉變為熱量釋放出來。運動量越大,肌肉收縮得越劇烈,由葡萄糖轉化成的能量也越多。所以,人在運動和干活之后,會覺得全身熱烘烘的。
天冷了,跺跺腳能暖和些,也是這個道理。
知識點:冬天、運動、收縮、能量、熱量
為什么說腦子越用越聰明
常常能聽到這樣的一些說法:“人的腦子用多了,會死掉許多腦細胞”、“人腦用多了會笨”,這些說法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事實上,人的機體的各個部位幾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腦子也是一樣。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科學家研究證明,人的大腦皮層,大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也叫神經元。這么多數量的腦細胞,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足夠了。有人計算過,如果一個人活到100歲的話,經常運用的腦神經細胞只不過10多億個,還有80%—90%的腦神經細胞沒動用。所以,根本不會有什么“腦子用多了會笨”的事情。
生命在于運動,這是生物界的一個普遍規律。人的機體,用則靈,不用則衰;腦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聰明。因為這些勤于用腦的人,腦血管經常處于舒展的狀態,腦神經細胞會得到很好的保養,從而使大腦更加發達,避免了大腦的早衰。相反,那些懶于用腦思考的人,由于大腦受到的信息刺激較少,甚至沒有,大腦很可能就會早衰。這跟一架機器一樣,擱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銹,經常運轉會很潤滑。外國有過這樣的研究,科學家觀察了一定數量的20—70歲的人,發現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到了60歲時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維能力,而在那些終日無所事事、得過且過的懶人當中,大腦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除了懂得腦子多用只會聰明、不會笨的道理以外,我們還應該了解“多用腦、可防老”的道理。這對老年人來講尤為重要。我們常說,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如果大腦遲鈍了,身體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當然也不會旺盛。所以,保持大腦的活力能促進其他機體、器官保持活力;大腦早衰,也會影響其他機體、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往往是生理、心理、環境等因素互相影響的結果,老年人保持著勤于和善于用腦的好習慣,就會有一種很好的心理狀態,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滿活力。
“勤于用腦,延緩衰老”,這個道理是很科學的。老年人如此,何況我們青少年呢?讓我們大家養成勤于用腦、善于用腦的良好習慣吧。
知識點:腦細胞、大腦早衰、健康
為什么每個人的指紋不一樣
指紋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而且指紋一旦形成,就成為某個人終生不變的一種標志。曾經有人為了某種特殊的原因,想方設法試圖改變自己的指紋。他們有的用火燙,有的用刀割,甚至還用化學藥品腐蝕手指表面,可是等傷口痊愈后,指紋依然不變。
指紋由不同長短、形狀、粗細、結構的紋線組成,分斗、箕、弓三種基本類型。我國漢族人的指紋以斗型紋最多,約占51%;箕型紋約占47%;弓型紋僅占2%。不論是斗型紋、箕型紋或是弓型紋,都是每個人遺傳上的原因,與命運禍福完全無關。
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從指紋、掌紋和足底紋等探索研究來診斷疾病。指紋是由遺傳物質染色體決定的,因此,如果染色體出現了毛病,后代就會得某種遺傳疾病。如有一種先天性癡愚病,這種病人的指紋便不同尋常。從指紋看出遺傳規律和某些疾病的跡象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自從電子計算機誕生以后,指紋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發展,它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現在科學家已研制出了一種“指紋鑰匙”,這種鑰匙就是人的指紋,當人在開門時,只要用手指按一下設在門上的計算機,計算機接收到指紋信號,就能迅速而準確地識別出要開門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話,門馬上就自動打開了。
知識點:指紋、指紋診病、染色體
為什么獻血不會影響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