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魔鬼逃出潘多拉魔盒:殺人疾病全記錄(2)
- 科學未解之謎大全集(優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 方洲
- 3821字
- 2014-12-04 21:00:15
黃熱病是由黃熱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因病人常出現黃疸,故得名為黃熱病。開始時是全身發冷并伴有發燒癥狀,患者渾身無力、背痛、頭痛、四肢酸痛。緊接著開始嘔吐,二至三天后發燒、寒顫或疼痛消退。一部分幸運者可就此好轉,終生免疫。對于另外的人,病情則進一步加重,患者的鼻子和牙床開始滲血,全身出現黃疸,甚至精神失常,經常劇烈掙扎著要離開床鋪。有少數人甚至在這最后的階段也康復了,但大多數患者會進入昏迷、休克直到痛苦而死。
1648年,黃熱病在美洲最先攻擊了加勒比海的圣凱茨、巴巴多斯和馬提尼克三島。17世紀至19世紀該病通過交通運輸、人員流動傳入北美和歐洲后,成為美洲、非洲及歐洲部分地區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曾造成人群大量死亡及部分社會活動癱瘓。如1741年英國2.7萬名士兵攻打哥倫比亞,因2萬人感染黃熱病而潰不成軍;1793年美國費城黃熱病大流行,全市1/5人口死于黃熱病,導致社會完全混亂。據統計,美國至少有50萬人罹患此病。1826年英國殖民者入侵非洲時發生本病,535名殖民軍在兩個月中死亡115人。1851年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開始流行此瘟疫,造成至少2.3萬人死亡。1883年巴拿馬運河開鑿第一期工程中曾因本病嚴重流行而迫使工程停頓。1940年以前,黃熱病在非洲同樣是使大量人員死亡的主要瘟疫。
20世紀后,黃熱病開始在中、南美洲及非洲形成地方性流行。到30年代末,黃熱病減毒活疫苗17D株研制成功并被廣泛用于流行地區的預防接種,這樣曾使得疫情得到控制。但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人們降低了對黃熱病的警惕,導致1958—1959年在扎伊爾和蘇丹相繼出現黃熱病暴發流行。1960—1962年在埃塞俄比亞又發生嚴重大流行,100萬人口中約10%感染此病,造成3萬人死亡。
由于黃熱病是蚊傳病毒性急性傳染病,根據流行特點可分為叢林型和城市型。叢林型是原發性自然疫源地,而城市型則由于人類活動從前者擴散而致。因此,防蚊滅蚊是防止此病的重要措施。此外,在黃熱病疫區居住或去疫區旅行的人員,都必須進行黃熱病疫苗的預防接種。
最具毀滅性疾病——艾滋病
自從1981年6月人類首次發現艾滋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破解艾滋病的起源之謎。但令人遺憾的是,30年來,他們的努力依然沒有最終的結果。
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艾滋病的起源,是因為在人類與疾病進行抗爭的歷史上,還沒有哪一種疾病能像艾滋病一樣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如此巨大與深遠的影響。30年來,艾滋病已經演變成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具毀滅性的疾病。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發現艾滋病以來,25年間全世界已經有6500萬人被艾滋病病毒感染,2000多萬人已經死亡。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國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萬余例,其中死亡6.8萬余例。雖然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預防控制的措施,但艾滋病的流行仍然呈上升趨勢。據有關機構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天就有1.4萬名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出現。艾滋病的真正來源依然在重重迷霧之中。雖然眾說紛紜,但還沒有哪一種觀點能夠得到科學家們的公認。
美國的一些研究學者認為,艾滋病起源于中非國家的農村。在20世紀70年代初,中非的大批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由于當地性生活的混亂及靜脈注射毒品等原因,艾滋病在城市迅速傳播。1972—1973年有人在烏干達西尼樂地區收集75份血清,發現其中50份血清含有艾滋病毒抗體,1978年美國從實驗室儲存的血清中也查到了艾滋病病毒抗體。可以看出,艾滋病病毒不是一時性的偶然現象,而是長期廣泛地流行和感染的結果。從這些回顧性血清的調查看來,艾滋病病毒感染人首先是在非洲出現的,只不過由于條件所限不知道是什么病而已。
在發現艾滋病的可能源頭是非洲后,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到,HIV病毒可能是源于一種非洲猴子。因為經基因分析發現,HIV的結構和猴子體內的SIV的結構極為相似。然而,問題是SIV如何經由猴子體內傳至人體,并從而轉化成專門破壞人體免疫系統的HIV仍是一個謎。
21世紀第一殺手——癌癥
癌癥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在全球,癌癥每年大約奪去600萬人的生命,并有1000萬人處于死亡邊緣。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1世紀,癌癥將成為人類的“第一殺手”。
根據全國性死因回顧調查表明,20年來中國的癌癥發病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每5個因病死亡的人中就有1個是死于癌癥,每200個家庭中就有1個家庭因有癌癥病人而遭受磨難。
癌癥是機體正常細胞在多原因、多階段與多次突變的情況下所引起的一大類疾病。常表現為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腫塊。那么癌細胞究竟有什么特點,竟使我們談癌色變呢?
第一,不間斷地生長繁殖和分化不良,這種自主性生長是癌細胞生物學的特征之一。
第二,癌細胞的侵潤和轉移是它的生物學特征之二,即癌細胞常常脫落、溶解、侵入周圍的組織和血管淋巴,隨血液和淋巴液播散到遠處。
第三,癌細胞能把它自主性、侵潤性和轉移的特征遺傳給子細胞。
表現在人體上的癥狀是癌細胞還可轉移到全身各處生長繁殖,導致機體出現消瘦、無力、貧血、食欲不振、發熱以及嚴重的臟器功能受損等癥狀。惡性腔內積液是惡性腫瘤的重要并發癥,在臨床上并不少見。但處理不當會迅速惡化以致死亡。
人類的癌癥有200余種。我國重點防治的主要癌癥依次為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結腸直腸癌、乳腺癌、宮頸癌及鼻咽癌等,共占癌癥死因的80%以上。
吸煙、過量飲酒、不良的飲食習慣、社會競爭激烈導致的心理負擔加重及缺乏防癌的醫療常識,是誘發癌癥高發的主要原因。近年來,人類生存環境的污染、臭氧層的破壞、水源食品的污染更促進癌癥發病率的上升。
然而,癌癥并非是完全不可戰勝的疾病。癌癥患者一定要有戰勝疾病的積極心態,雖然對于癌癥患者來說,戰勝癌癥將是一個艱苦的歷程,但是只要能充分依靠當代的醫藥科學技術,建立戰勝癌癥的信心,調動自身的抗病能力,多數癌癥患者特別是早期和較早期的癌癥患者都是可以獲得良好療效的,有的甚至可以得到治愈。
別以為無痛感就不可怕
桐廬一個兩歲的小女孩左手食指被織毛衣的機器軋斷,被送到杭州整形醫院治療。當時做完手術之后,小女孩不哭也不鬧,特別安靜,也沒發現她有痛苦的表情,醫護人員覺得很奇怪,這個小女孩太不一樣了。“才兩歲的小女孩,難道她有異于常人的控制力?”
后來,感覺蹊蹺的醫護人員給她進行檢查,發現小女孩根本感覺不到疼痛,就算是用針扎她,她也感覺不到。醫生診斷她可能是患上了罕見的“無痛感”癥。
雖然罕見,但并不是個例。美國一個3歲的女孩加比·金格拉斯活潑可愛,看起來和普通孩子沒什么兩樣。然而,罕見的基因變異卻讓她感覺不到任何疼痛。
護士給才出生一天的加比扎針采血時,加比沒有號啕大哭而是安睡如常;長牙時,加比總是“平靜地”把自己的手指咬得鮮血淋淋;牙齒不小心被弄掉時,加比也沒掉過一滴眼淚;她還曾像嚼泡泡糖一樣“大嚼”自己的舌頭……顯然,加比的身體感覺不到任何疼痛。
在常人對疼痛感感覺敏銳的同時,為什么有人會患有“無痛感”的病癥呢?專家分析說:病人可能是先天性喪失身體本能疼痛保護,誘發該病癥的主因可能是因患者雙親有不同的血系。
醫生說,因為沒有痛感,患者很可能因任何意外而受傷,他們可能因喝開水燙傷嘴,也可能摔斷了胳膊也感覺不到疼痛,缺乏了痛感保護的他們,可能需要更多的照顧和保護才能正常生活下去。在西安市的一個名叫周媛緩的10歲女童,也患有“無痛感”,先咬指甲,家人沒在意;再咬指頭,醫生說沒什么;直到三年間咬掉十根手指……目前,這種罕見的病例還是無法治愈的。
猙獰恐怖的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那如地獄般恐怖的殺人方式,確實令人感到毛骨悚然。1859年在阿爾及利亞作戰的15萬名法軍,因為遭受敵方故意施放的傳染病毒侵襲,結果竟有12萬人患上了霍亂,法軍因此而撤出戰斗。
在此之前的1364年,韃靼人圍攻黑海旁邊的卡法要塞,連續三年都無法攻克。最終有人向帶兵的長官獻上了一個損招:把死于鼠疫的人的尸體投入要塞,從而使鼠疫流行起來,迫使守軍無條件投降。長官將信將疑地照辦了,不曾想最后真的像計劃所想的那樣,達到了目的。
上述這些史實,都是原始意義上的生物戰,被用來傳染病毒的物品,例如尸體、衣物等就是原始意義上的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是一種特別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它主要由生物戰劑和其施放裝置組成。戰爭中,用來殺傷人畜以及毀壞農作物的致病微生物及細菌毒素叫做生物戰劑;裝有生物戰劑的各種炸彈以及導彈彈頭和布灑器等是現代意義上的生物武器。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些戰爭狂人開始大量培養各種各樣會造成傳染病的細菌及病毒,制成生物戰劑并應用于戰爭。英國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開始建立細菌武器試驗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德國納粹就制造出了小型細菌彈。后來法西斯又在集中營里進行了許多細菌武器的實驗,屠殺許多無辜的猶太人及戰俘,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更令人憤慨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侵華時期,日本侵略者使用了許多細菌武器來攻擊抗日的軍隊及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并且還建立了專門研制生物武器的特種部隊,例如臭名昭著的“黑太陽”731特種部隊,對我國人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殘害。
生物武器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個包括細菌類武器在內的龐大家族,一共有6類29種。由此可以想象,如果這些慘無人道的惡魔來威脅人們的生命,人類所面臨的將是一個多么猙獰及恐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