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開放觀念(3)
- 有一種心態叫開放
- 李思博
- 3271字
- 2014-12-04 21:50:34
誰會要他的死老鼠呢?別擔心,任何東西都有用,有用的東西自然有人愿意掏腰包。于是,在一家藥材鋪里,他得到了一枚小錢。
一枚小錢夠干什么呢?別擔心,小錢自有小錢的用處。他用這枚小錢買了一點糖精,又用一只水罐盛滿一罐水。他看見一群制作花環的花匠從樹林里采花回來,便用勺子盛水給花匠們喝,每勺里擱一點糖精。花匠們喝完糖精水后,每人都慷慨地送給他一束鮮花作為報酬。他賣掉這些鮮花,第二天又帶著糖精和水罐到花圃去。當然,花匠又送給他一些鮮花。用這樣簡單的方法,這個人不久就擁有8個銅幣了。
有一天,御花園里滿地都是狂風吹落的枯枝敗葉,園丁不知道怎么清除它們。他走到一群玩耍的孩子中間,分給他們一些廉價的糖果。幾乎在眨眼之間,小孩子們就幫他把所有的斷枝敗葉撿拾一空,堆在御花園門口。這時,皇家陶工為了燒制皇家餐具,正在尋找柴火,看到御花園門口這堆柴火,就從這個人手里買下運走了。于是,這個人通過賣柴火得到16個銅幣和水罐等五樣餐具。
就這樣,這個人輕易就積聚了24個銅幣。
有了24個銅幣后,這個人在離城不遠的地方設置了10個水缸,免費供應給1000個割草工,割草工們也很想報答他,只是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這時,他想起幾天前他聽到的一個消息:近日將有一個馬販子帶1000匹馬進城來。于是,他就對割草工們說:“你們今天每人給我一捆草就可以了。但我有一個要求,就是在我的草沒有賣掉之前,你們不要賣自己的草,行嗎?”割草工們異口同聲地答應了他。
馬販子進城后,一直沒有找到喂馬的飼料,于是便出了1000個銅幣買下了這個人的1000捆草。
不久后,這個人又聽到一個消息,說是近日將有一條大船進港。于是他馬上雇了一輛備有侍從的車子,冠冕堂皇地來到港口,訂下全船貨物。然后,他在附近搭了個帳篷,吩咐侍從道:“當商人們前來求見時,你們要通報三次。”
沒過多久,商人都開始來訂貨了,但得到的回答是:“全船貨物都被一個大富翁買走了。”聽了這話,商人們就到他那里去了。侍從按照吩咐,每來一個商人就通報三次,這樣才讓商人們進入帳篷。這幾天大約來了有100多個商人,這100多個商人每人給了他1000個銅幣,才取得了船上貨物的分享權,然后又每人給他1000個銅幣,取得全部貨物的所有權。
就這樣,火災過去11個月零5天后,這個人就又成了大財主。
這雖是一個古老的故事,但卻說明了一個道理:致富其實是一項腦力活動,靠的是智慧而非蠻力。故事中這個天才商人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知道: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滿足別人就是在給自己創造財富,控制供給就等于提升了價格,而這三條也恰恰涵蓋了所有交易的秘密。
哲學家普羅斯特(MarcelProst)曾說過:“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尋找世界,而是用新視野看世界。”對于一個不會捕捉商機的人來說,你給他一百次機會,他也不會從中找到一次有錢賺的感覺;而對于一個善于捕捉商機的人來說,一次的商機就可以使其致富。關鍵就在于這個人是否有致富的頭腦。
世局瞬息萬變。現代人要靠領薪水致富,恐怕難如登天,靠思想觀念致富則是一條捷徑。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首先要改變的就是自己的思想觀念,不僅不能固步自封、抱殘守缺,更不能一成不變、裹足不前。俗話說:“思想觀念可以決定人的一生。”我們所需要的就一個智慧的頭腦,以全新思想、全新觀念和視野來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有了智慧,我們才能得到財富;有了財富,我們才能得到自由。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就是一個靠腦袋致富的典型例子,他擁有比別人先進的觀念,將別人想不到的想法及創意,化為電腦軟件程式而在電腦資訊界獨領風騷,賺進億萬財富。正所謂:“億萬財富買不到一個好的想法觀念,一個好的想法觀念卻可以賺進億萬財富。”
在未來,一個人想要富有的生活,簡而言之,就是要靠腦袋致富,而不是靠勞力領薪水過日子;要靠組織網絡倍增財富,而不是靠單打獨斗賺血汗錢。
9.謙讓與競爭共存
我們都曾經受傳統觀念的熏陶,認為謙讓是善,競爭是惡。
自古以來,不少道德說教都要求我們“終身讓路,不是分寸”、“寧讓人,勿使人讓”。當孩子發生糾紛時,成人往往會偏向小的孩子。當大孩子提出異議時,我們往往會說:“你是哥哥(姐姐),應該讓著弟弟(妹妹),讓他(她)先玩。”或者說:“你是哥哥,不要跟弟弟爭!”
然而,我們每日身臨其境的卻一直是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孔融讓梨”的經典故事隨著現代社會競爭意識的加強,開始受到挑戰,懷疑它是否過時,是否已經不適合社會現狀。謙讓與競爭真的是對立的嗎?真的是水火兩不相容嗎?
關于謙讓與競爭,有這樣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哥哥更需要上學
在一個遙遠的落后小山村,有一對好兄弟同時被重點大學錄取,一個計算機系,一個數學系。
一下子出了兩個大學生,這在一個小山村本該是雙喜臨門,但在那里卻變成了進退維谷,因為對于一個本就拮據的家庭來說,要同時供養兩個孩子讀大學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們就采取了抽簽決定的辦法。
父親含淚忍痛地抽出一張,念著:“哥哥!”哥哥欣喜若狂地跳起來,弟弟默默地走了出去,沒有淚水,沒有抱怨……
一個星期后,兩兄弟背起背包離開了這個落后的小山村,哥哥去上學,弟弟去打工……
多年后,哥哥畢業并找到了工作,他準備供弟弟讀書,這時候弟弟告訴他:其實當年兩張紙條寫著的都是哥哥。因為他覺得哥哥更需要上學,計算機系更有前途,所以偷偷把紙條給換了。
第二個故事:稱兄道弟的悲劇
有兩個稱兄道弟的同學,畢業后一起進了一家公司。
可是,后來為了升職加薪,其中一個經常在上司面前說自己朋友的不是,導致另一方被迫辭職。從此,稱兄道弟的時代過去了,兩人形同陌路人,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
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損友步步高升,可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深深的愧疚油然而生。終于,撥通了久違的號碼,將積壓多年的歉意釋放出來,希望朋友能原諒他。
看過第一個故事,我們心中更多的可能是震撼、是感動,隨后又會替弟弟感到遺憾,認為是弟弟自己放棄了大好前途。對于這兩位兄弟的謙讓與競爭,我們最好的解釋可能只能是“親情無價“了。因為在競爭面前,我們看到了更多的謙讓,更多的溫情。
而對于第二個故事,我們更多的可能是痛恨、是責備,責備那個無情的朋友在利益面前沒有了感情和人性,置兄弟感情于不顧而互相戕害。從而最終使自己背上了感情的包袱,久久無法釋懷。
如今,隨著競爭一詞出現的頻率增大,許多雙曾經清澈的眼睛被蒙蔽,許多美好的情感被玷污,許多純真的心靈被打垮。競爭,本該是推動社會前進的車輪,然而,卻被許多麻木的人歪曲成爾虞我詐。我們不禁要問:“謙讓與競爭真的是對立的嗎?真的水火不相容嗎?”
其實,我們完全誤解了謙讓與競爭的本義,表面看來“讓”即不能爭,“爭”即不能讓,謙讓與競爭是不相容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事情并非如此。中國傳統道德提倡謙讓,認為克己讓人是美德,但同時也主張“當仁不讓”。由此可見,謙讓反對的只是對個人私利的“爭”,而并不排斥原則問題上的“爭”。我們不應該把謙讓片面理解為無原則的忍讓、退讓,而應該理解為有條件地對他人的寬容和尊重。所以謙讓與競爭并不是對立,他適用于不同的人際關系和情況,需要區別對待。
我們要學會該爭的積極去爭,該讓的積極去讓,既要養成謙讓的品質,也要敢于培養競爭的精神。在關鍵時刻,做出高尚的謙讓,主動放棄自己的利,而去幫助別人完成,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僅成全了別人,自己也取得了成功。
而在力量相衡,機會均等的情況下,我們就應該采取競爭而不是謙讓了,因為過分謙讓會讓人感覺你沒有水平,從而喪失很多機會。著名經濟學家納什關于經濟的平衡論指出:在一個競爭群體中,所有競爭者只有為自己和共同競爭者謀求最好的利益結果時,競爭的結果才是最理想的。所以,有些個人、企業不思進取或不敢競爭,迎接他們的只能是慘重的失敗。
銳意進取的競爭與傳統美德的謙讓并不矛盾。前者是工作上、發展上的,后者是禮儀上、品質上的,一個在工作上銳意進取的人完全可以同時是一個在禮儀上謙讓的人。
10.以友愛之心對待競爭
為自己喝彩容易,為別人喝彩難,但我們應該學會為別人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