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心理學和生活的關系(1)

從頭讀來,想必你已經體會到心理學和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關系。為了更清楚地體現這種關系,這里再進行專門的講述。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對心理學越來越感興趣了。今天,人類所掌握的科學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使我們對于周圍的世界有了十分精確的掌控,甚至都可以飛躍出地球去開拓更為廣袤無垠的外部星空了。美國的“深度撞擊”號在人類的遙控下成功撞擊了一顆小行星——你如何不嘆服人類智慧的偉大呢?可是,在黑夜里,當你躺在床上,聽著自己的心跳和呼吸聲的時候,你是否想過自己才是這個宇宙中最神秘的事物呢?我們對于自己的內部世界了解了多少呢?我們每個人既相同又不同,我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我們每天都上演著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故事……這一切的內部的深層的機制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努力研究外部世界是為了我們的生活服務,同樣,我們研究我們自身的內部世界也要服務于我們的生活。所要研究和利用的內部世界和“資源”,主要就是我們的心理能力。人的心理能力是非常豐富的,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最珍貴的財富。

心理和生活相互影響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狀態和心理活動的影響和制約,盡管有時候我們覺察不到。說一個人發脾氣、鬧情緒,這就是一種心理活動;說一個人洋洋得意、意氣風發,這就是一種心理狀態;說一個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極,這其實就是在做心理學研究了。心理學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越是復雜的生活,越要懂得心理學的道理才行。懂得運用心理學管理自己,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有意義,我們的學習、工作才會有所成就,我們和他人才會友好互助地相處。

人的心理和人的生活是相互影響的。人一降生,就是帶著心理能量來的,雖然這種能量是潛在的和不成型的。同時,一定的生活環境便會將這個剛出生的小家伙一下子包圍起來。生活環境的差異對人的早起的心理發展有著深遠的、導向性的影響。如果一個人出生在一個暴力家庭,他的心理上就會發展不健全,可能會成為一個性格古怪、情緒反常、十分叛逆的人,他可能早早輟學,不愿回家,討厭家庭,討厭社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樣是他,如果出生在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他的心理就會健康地發展,自小懂得關愛和幫助別人,懂得尊敬長者,懂得好好學習,珍惜家庭溫暖——他將來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就人不同的心理;有不同心理特征的人會選擇不同的生活道路。

“生活如流水”,人們經常如是說,可這個比喻并不怎么恰當。靜靜流淌的流水囊括不了生活的全部內涵。生活,應該說是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穿峽谷、過險灘、漫平原,九曲十八彎,時緩時急,直至奔騰入海。人則是這條大河上的航行者,時而激動萬分,時而憂心忡忡,時而又迷茫惆悵,但終歸還是保持向著海的航向,這就是生活中人的心理寫照。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它必然是來自生活的;它最終又會回歸生活,指導生活。懂得和運用心理學的一些道理,你的生活必然會活得有滋有味。下面不妨來了解幾個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

超限效應

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是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有一次,他在教堂聽牧師布道。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非常感動,準備捐些錢給教堂。過了十幾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便有些不耐煩,于是決定少捐一些錢。又過了十幾分鐘,牧師仍然滔滔不絕,于是乎,他決定一毛不捐。冗長的布道講演終于結束了,大家開始募捐。馬克·吐溫卻氣憤難消,不僅沒有捐錢,還從募捐箱里偷走了幾元錢。

超限效應也常常體現在人們的家庭教育中。比如,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父母就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五次地重復對孩子做出同樣的批評。孩子一開始可能感到內疚和不安,逐漸便會變得不耐煩,最后甚為反感。孩子一旦受到批評,往往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從心理不安中恢復過來;受到重復批評時,孩子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便逐漸高漲起來。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批評教育要在一定的限度內,注意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評,那也要換種說法或角度,不應簡單地重復。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小辮子被“揪住不放”,逆反心理也會得以避免或減輕。

3對1規律

你應該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就是當你自己想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別人可能一口回絕;如果幾個人同時給對方施加壓力,他可能就乖乖就范了。那么至少需要幾個人才能奏效呢?實驗表明,能夠引發對方同步行為的人數至少為3~4名。

當兩個人統一口徑誘使某人采取趨同行為時,他一般會堅持己見。如果人數增加到3人,趨同率就迅速上升。如果5個人中有4人意見一致,此時趨同率最高。人數增至8名或15名,趨同率則幾乎保持不變。

但是,這種勸說方法在一對一的談判或對方人多時就很難發揮作用。如果對方是一個人,你可以事先請兩個支持者參加談判,并在談判桌上以分別交換意見的方式誘使對方做出趨同行為。以紙牌游戲為例,一般由4個人參加,在游戲過程中如果時機成熟,有人會建議提高賭金或導入新規則,同時也會有人反對。這時如果能拉攏其他兩人贊同你的建議,三個人合力對付一個人,那么此人往往會因寡不敵眾而改變自己的主張。

皮革馬利翁效應

有一個希臘傳說,說的是古希臘塞浦路斯島有一位名叫皮革馬利翁的年輕王子,他酷愛藝術。通過自己的艱辛努力,皮革馬利翁雕塑了一尊女神像。他十分鐘情于自己的得意之作,整天含情脈脈的注視著她。不知道過了多少天,女神奇跡般地復活了,并樂意做他的妻子。

雖然只是個傳說,卻蘊含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種力量。這種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學家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

貝勃規律

有一個關于“誘敵深入法”的有趣實驗。如果報紙售價上漲50元或汽車票由200元漲到250元,人們會十分敏感,而如果房價漲了100甚至200元,人們都不會覺得漲幅很大。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后的刺激也就越遲鈍,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貝勃規律”。

下面再舉例子以說明這種“貝勃規律”。

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重的法碼,如果此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碼,他覺察不出有什么差別。直到左手法碼的加重至306克時,他才會感覺左手的有些重。同樣,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人才能感受到差異。也就是說,要比之前的情況多給一倍以上的刺激,人才會有所反應。所以,要想辨別出刺激間的差異,差額必須足夠大。

企業經營中的人事變動或機構改組等活動經常用到“貝勃規律”。例如,一家公司想裁掉一些員工,但這些人逆反、報復心理很強,首先拿來開刀則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因此,應該先對與這些人無關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變動或裁員,使其他職員習慣于這種沖擊。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變動和裁員時再把矛頭指向原定目標。受到歷次沖擊之后,這些人已經麻木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富宁县| 穆棱市| 永和县| 富民县| 突泉县| 怀化市| 平远县| 五莲县| 麻阳| 青神县| 壤塘县| 玉溪市| 霍邱县| 平顶山市| 呼和浩特市| 桦川县| 婺源县| 高青县| 普定县| 武冈市| 板桥市| 怀宁县| 阿拉善盟| 雷山县| 岐山县| 蒙阴县| 治多县| 桑日县| 旬邑县| 桦南县| 宝坻区| 论坛| 嘉荫县| 马鞍山市| 那曲县| 通城县| 正宁县| 清水河县| 南开区|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