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韌/軔”
在現代漢語中,人們很少使用到“軔”這個字,亦不太明白“軔”為何物。即使偶爾讀到“發軔”這個詞,似乎也只是意會而已,具體怎么解釋,則往往不甚了了。
那么,我們就來略略了解一下“軔”。
“軔”(rèn)是一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其本義是指支住車輪不讓其轉動的木頭,后來也用石頭、磚頭之類。“發韌”的本義指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前行,后泛指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
“韌”(rèn)也是一個以“韋”為表意形旁的形聲字,“韋”(繁體為“韋”),其繁體非常形象地表示了“包圍”的意思:四周用“腳趾”表示人之所在,中間用“口”表示村落或鎮邑,頗有點“水泄不通”的意思。古人認為獸皮圍在獸周身,就像將獸“包圍”一樣,所以,用“韋”表示去毛熟治后的獸皮條,如捆扎竹簡用的皮繩就叫“韋”。典故有孔子讀《易經》時因反復誦讀而致“韋編三絕”,即捆扎連接竹簡的皮繩子都斷了三次。后來,“韋”(表意)與“刃”(表音)合在一起,表示受外力作用時,雖然變形卻不易折斷的意思,如“堅韌/柔韌/韌性/韌度/韌帶”等。
如今“軔”雖已遠去,但如果把“發軔”寫成“發韌”那就“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