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愁/籌”
當一個人陷入“一籌莫展”的絕境時,愁不愁?肯定“愁”,并且甚至可能會愁得“一夜白了頭”。但從語言上講,此“籌”非彼“愁”。這一點大家一定得弄清楚,否則就會鬧笑話。
“籌”(chóu),繁體寫作“籌”,二十畫,簡化字為十三畫,是一個形聲字,以“竹”為表義偏旁,“壽”表音。“籌”的本義是古人投壺用的竹簽。“投壺”是古人飲酒作樂時的一種游戲,以投籌入壺多少定勝負。“籌”字因而有了“計數工具”的含義。古代的“籌”有竹制、木制、象牙制多種,其用途主要有二:一是計數的工具;二是領取錢物的憑證。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億元九詩》:“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詩句中的“酒籌”,即行酒令時用來計數的工具。舊時碼頭搬運工人每搬運一件物品,工頭即發給一枚竹簽或木簽,搬運結束時,搬運工人持簽結算領取工錢,這個簽稱作“籌碼”。“籌碼”本指計數工具,后用作比喻對抗或競爭中可以憑借的條件。由此又引申出“計策/謀劃/辦法”等義,如“運籌/籌劃/籌備/籌措”等。“一籌莫展”中的“籌”的含義是“計策/辦法”。一籌莫展的意思是:一點計策也謀劃不出或一點辦法也拿不出。
“愁”與“籌”雖同音,但不同義。“愁”(chóu)是會意字,以“心”和“秋”合起來表示“憂”的意思,即“憂慮、深切思念或憂傷的心情”,如“發愁/憂愁/鄉愁/愁思/愁腸/愁懷/愁緒”等等。“憂愁”是一種心理活動,因此這兩個字都有“心”和“”。但為什么要用“愁”來表示“憂愁”呢?這與古代文人常用“秋”來比喻蒼涼、肅殺、國家破碎、身世飄零等有關。因而,唐代詩人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代文人“因秋而生愁,因愁而悲秋”,在他們心中,“秋”與“愁”是分不開的。宋代文人吳文英這樣解釋“愁”字:“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由此可知,“籌”與“愁”含義完全不同,在使用時要特別注意區別。“傷春悲秋”是“愁”,“一籌莫展”亦是“愁”,但“籌”字卻不等同于“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