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雜議
- 李江渝編著
- 686字
- 2024-06-20 14:00:38
15.“甾/緇/輜/錙”
小時候讀書,通常是“不求甚解”,對于筆畫復雜且讀起又佶屈聱牙(jié qū áo yá)的“甾”(zī)這一類字,一般是混過去了事,既不認真識也不認真記。至于更為繁雜的“緇/輜/錙”,就更是不知所云了。
今天就討論一下“緇/輜/錙”三個字——
“緇/輜/錙”(繁體“緇/輜/錙”)三個字都讀“zī”,表音的聲旁都是“甾”(zī),其區別主要在于“/
/
”三個不同的表義形旁。
“甾”(zī)是一個象形字?!墩f文解字·甾部》釋為:“甾,東楚名缶曰甾。象形。同甾之屬皆從甾。側詞切?!币馑际钦f:東楚地方叫盛酒漿的陶器“缶”作“甾”,用今天的話說,“甾”就是陶瓷燒制的酒壇子。大凡以“甾”為表音表義偏旁的字都來源于“甾”。
“緇”,“”是表義偏旁?!墩f文解字》釋“緇”為:“帛黑色也?!敝负谏?。如《論語·陽貨》:“不曰白乎?涅百不結?!币馑际牵鹤畎椎臇|西,是染也染不黑的。《詩經·鄭風·緇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意思是:我送你的黑褂子真合體啊,你穿破了,我又給你縫新衣。
“輜”,“”是表義偏旁?!墩f文解字》釋“輜”為:“軿車前,衣車后也。”其本義是指古代一種有帷蓋可載重的車?!拜w車/軿車”都是有障蔽的車。又指“輜重”,即外出時攜帶的衣物箱籠等。引申作軍用器械、糧草、營帳、服裝等物質的統稱。
“錙”,“”是表義偏旁?!墩f文解字》釋“錙”為:“六銖也?!边@是古代的重量單位。一種說法是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又“錙銖”連用,比喻極微小的數量。成語“錙銖必較”:形容非常吝嗇,對極少的錢財也十分計較。
如果弄懂了上述基本義,想來也不會再對“緇/輜/錙”三字的意義不清不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