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罄/磬”
由于閱讀習慣的問題,導致我們在使用諸多形似或音近的漢字上,常常陷入似是而非的窘境。似乎寫哪個都對,又仿佛都不能確認。比如今天我們討論的“罄竹難書”這個成語,到底該用哪個“磬/罄”呢?較起真來,也麻煩。
“罄”(qìng)是一個會意字,以“缶”和“殸”(讀qìng,“磬”省“石”)合起來表示“盡/空/無”的意思。“缶”(fǒu)是瓦罐;“磬”(qìng)是一種打擊樂器。瓦罐本是盛物的器具,卻掛起來當磬敲,表示“缶中空”,這就可以會意為“盡”了。
“竹”是竹簡,在紙張發明之前,古代以竹片或木片作為書寫材料。“罄竹難書”典出《舊唐書·李密傳》李密是隋末瓦崗軍起義領袖,他寫了一篇檄文,列舉了隋煬帝十大罪狀之后說:“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意思是:把南山的竹子都砍下來做竹簡,寫不完隋煬帝的罪惡。后世將這句話縮略為成語“罄竹難書”,形容罪大惡極。
“磬”是一種石質打擊樂器;竹是一種管樂;“磬”和“竹”是兩種樂器,與“書(寫)”搭配不起來,用“罄”(盡)就可以搭配起來了。因此,作為成語的“罄竹難書”必須用“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