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玄機三 職場處世要點“厚黑”——放下面子講究忍(1)
- 職場要悟玄機(小呂書堂系列)
- 呂叔春編著
- 5397字
- 2014-12-04 14:26:48
人要面子活受罪,與其天天活受罪,不如放下面子來做人。
所以,職場處世講點“厚黑”,只要臉不太厚,心不太黑,處世就能處得完善,做事就能做得完美。
1.心中能忍,不逞匹夫之勇
中國人向來提倡“以忍為上”、“吃虧是福”,這是一種玄妙的處世哲學。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杰。所謂俊杰,并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沖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處世者。
在辦公室里,在職場中,有些人一遇難犯,會為了所謂的“面子”和“尊嚴”,甚至為了所謂的“正義”與“公理”,而與對方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敗涂地,有些人雖然獲得“慘勝”,卻元氣大傷!
漢朝開國名將韓信是忍者的最佳典型,鄉里惡少要他爬過他的胯下,不爬就要揍他,韓信二話不說,爬了。如果不爬呢?恐怕一頓拳腳,韓信不死也只剩半條命,哪來日后的統領雄兵,叱咤風云?他吃眼前虧,為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啊!
所以,當你在辦公室中處于不利的境地時,千萬別逞血氣之勇,也千萬別認為“可殺不可辱”,寧可心字頭上一把刀——忍了。
與韓信同時代的張良也是一位能忍的處世高手。張良原本是一個落魄貴族,后來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運籌帷幄之中,輔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被封為留侯,與蕭何、韓信一起共稱漢初“三杰”。
張良年少時因謀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橋上散步,遇一穿著短袍的老翁。老翁故意把鞋摔到橋下,然后傲慢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不禁想要拔拳打他。但礙于長者之故,不忍下手,只好違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給穿上。飽經滄桑、心懷大志的張良,對此帶有侮辱性的舉動,居然強忍不滿,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老人又折返回來,贊嘆說:“孺子可教也!”遂約其5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會。張良迷惑不解,但反應仍然相當迅捷,跪地應諾。
5天后,雞鳴之時,張良便急匆匆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責他:“為什么遲到,再過5天早點來。”第三次,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候。他的真誠和隱忍博得了老人的贊賞,這才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后天下大亂,你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后再來見我。我是濟北轂城山下的黃石公。”說罷揚長而去。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看書,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誦讀,刻苦鉆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終于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現實的辦公室生活有點殘酷,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人意的事情。殘酷的現實需要你對上司俯首聽命。這樣的時候,你必須面對現實。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斗狠,只能算作是無謂的犧牲。這樣的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來迎接生活。
不妨拿出一塊心地,單擱不平之事,閉起雙眼,權當不覺。
還是那句話:忍!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人在矮檐下,一定要低頭。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堅韌的忍耐精神是一個人個性意志堅定的表現,更是一個為人處世謀略的運用。尤其在辦公室里,難得有事事如意。學會忍耐,婉轉退卻,可以獲得無窮的益處。在辦公室的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能舍棄某些蠅頭微利,也將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獲得他人的好感,為自己贏得友誼和影響力。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有識之士不妨謹記之,善用之,必能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2.挨罵不可垂頭喪氣——甘心忍
在工作中,自己首先應該認識到,無論你是多么優秀、杰出的人,總免不了會挨上司教訓。第一次被斥責的感覺必然不好受,可是無論如何你都必須通過這一關——忍。
有些剛參加工作的人初遭痛斥,也許會產生“這下完了,惹上司討厭”或“那種罵法讓人受不了,干脆辭職不干”的想法,其實大可不必,這才是你真正需要冷靜的時刻。
首先,你要認真地思考一下,要處理好與上司的關系,你必須首先熟悉上級的心理特征,進行正常的心理溝通。上級也是人,同樣存在七情六欲,不熟悉上級的心理,就不能進行良好的情感交流,達不到情感的一致性。上下級的工作關系,不能完全拋卻情感關系。上下級之間雙方心理上接近與相互幫助,會減少相互之間的摩擦事件和沖突;反之,情感差異很大,就免不了要發生心理碰撞,影響工作關系。
《戰國策》中《觸龍說趙太后》一文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趙太后剛剛當政時,秦國發兵進犯,形勢危急。趙國向齊國求救,而齊國卻要趙太后最疼愛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肯出兵。太后舍不得讓長安君去,大臣們紛紛勸太后以國事為重,結果君臣關系鬧得很僵。太后說:“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君臣關系形成了僵局。
這時候,左師求見,他避而不談長安君之事,先從飲食起居等有關老年人健康的問題談起,來緩解緊張氣氛,繼而托太后關心一下他的小兒子舒棋,引起太后感情上的共鳴。太后不僅應允,而且破顏為笑,主動談起了憐子問題,君臣關系變得和諧、融洽起來。這時,觸龍因勢利導,指出君侯的子孫如果“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是很危險的。太后如果真疼愛長安君,應該讓他到齊國做人質,以解趙國之危,為國立功,只有這樣,日后長安君才能在趙國自立。這番通人情達事理的勸導使太后幡然醒悟,終于同意長安君入齊為質。
試想,觸龍若不掌握太后憐子的心理,勸說不僅不能夠成功,還真有可能受“唾其面”之辱。了解、熟悉上級的心理特征是為了更好地處理工作關系。你的工作需要得到上級的支持和幫助,為了組織的共同目標對上級有時要進行建議和規勸,這些離開良好的心理溝通是無法奏效的。
在現代的工作中,我們也需要運用左師的方法,與上級進行溝通交流。下面五點是工作中需要注意的:
(1)服從上級的領導,不要對上級采取抗拒、排斥態度
下級服從上級是起碼的組織原則。一般情況下,上級領導的決策、計劃不可能全是錯誤的,即使有時上級從全局出發考慮,與小單位利益發生了矛盾,也應服從大局需要,不應抗拒不辦。更何況有的人因為與上級產生矛盾,明知上級是對的,也采取抗拒、排斥態度,那更是不應該的。感情不能代替理智,領導者處理工作關系,不僅有情感因素,更要求理智地處理問題。頂撞、抗拒、排斥不是改善上下級關系的有效途徑。下級與上級產生矛盾后,最好能找上級進行溝通,就是上級的工作有失誤,也不要抓住上級的缺點不放。及時地進行心理溝通,會增加心理相容,采取諒解、支持和友好的態度。
(2)敢于指出和彌補上級的失誤,但不一定用逆耳之言
上級作決策、訂計劃、實施指揮,困于各種限制,難免會出現失誤。發現領導失誤之后,不能為討上級歡心,投其所好,助其蔓延,也不能害怕上級不高興,沉默不語,而應當及時指出,使失誤盡快得到糾正。這樣才能減少損失,否則,錯誤的決策、計劃蔓延發展,總有一天不僅要禍及組織,而且會禍及自身。當然,指出上級的錯誤不一定非要用逆耳之言。有些人認為“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但是他們不知道,如果能達到治病的目的,忠言不逆耳、良藥不苦口豈不是更好。指出上級的失誤,不一定開口就大講其弊,開口就說人家錯了,有時上級心理不一定承受得了,不妨采取點“以迂為直”的戰術,走走迂回路線,這樣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觸龍說趙太后》通篇沒有逆耳之言,沒用激烈的言詞,在和諧、友好的氣氛中,成功地幫助太后糾正了失誤。他的批評方法值得借鑒。指出上級失誤不能是竹筒倒豆子,而要考慮怎樣才能讓上級接受。否則,批評完了,或者發了一通牢騷,不僅不起任何積極作用,而且還會增加摩擦和沖突。對上級的失誤,還應該提倡“補臺”精神,幫助上級彌補缺陷,不能站在旁邊看笑話,甚至諷刺。這種消極的態度往往會使上下級關系緊張和冷漠。對上級工作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議,要及時提出來,提建議時要防止使用脅迫性的口氣和方式,脅迫上級接受往往會適得其反。
(3)要設身處地從上級角度想問題,不要強上級所難
上級要關心、幫助、支持下級,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人際交往中,特別是在對上級交際中,下級經常會發生非感情性的心理障礙,即不設身處地考慮上級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情況,脫離現實主客觀條件對上級提出要求,如果達不到,則進行“發難”。上級工作也有上級的難處,如果能假設自己是上級,就會理解上級的困難,體諒上級的苦衷,不給上級增加無法解決的難題。
(4)交往要有耐性,要經受得起挫折和反復
下級不可避免地要向上級提工作建議,向上級提建議時要有耐性。一般說來,上級要比下級高明一些,但是客觀情況并非完全如此。在某些問題上,下級的認識高于上級的認識是正常的。
范進中舉時寫的文章,主考官要看幾遍才“解其中味”,這類事例在工作中有時也會發生。當下級的認識高于上級時,要取得上級的支持,必須有不怕挫折、不怕反復的精神,要反復地向上級說明自己的觀點,逐步使上級了解新建議的內容與好處,從而達到說服上級、取得上級支持的目的。有時,由于上級不理解,還可能招致指責和批評,這時千萬不能氣餒,應該勇敢接受挫折、誤會和指責,繼續堅持下去。如果缺乏堅持精神,就會使美好的愿望夭折在磨難之中,堅持下去,很可能會出現“柳暗花明”的局面。
(5)對于挨罵的原因,應該好好反省,不再重犯。至于對挨罵這件事情本身,則不必在意
說得更徹底一點,罵與被罵等于是你與上司之間的一種溝通。當他開始訓練你的時候,也就代表他已經開始將你視做真正的工作伙伴。
此外,訓斥的內容之中多半透露著上司的本意和大量的實務知識,應心平氣和地聆聽,別漏掉這些有用的情報。
實際上,長年累月地領別人的薪水做事,不可能連一次罵也沒挨過。你應好好利用這些機會,把挨罵技巧當成一種重要的交際術,給上司留下良好的印象,甚至討得上司的歡心。
最重要的是保持順從態度。臉上應該露出反省的表情,并以坦率誠懇的語氣向上司道歉。
挨罵之后,不可垂頭喪氣,亦不可嘻嘻哈哈。當然,最重要的是應盡快改正錯誤,無禮的反抗態度只會使自己受損害。
3.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頭
身處辦公室,頭上有很多的領導,凡事不可硬頂硬撞,必要時要低頭,“夾起尾巴”來做人。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祖先可說洞徹世事人情,因此這句話是相當有智慧的,可是當然,這句話也有加以修正的必要。
“不得不”充滿了無奈、勉強、不情愿,“一定要低頭”則主動自然。這種“低頭”太痛苦了,因此這句話應改為“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頭”!
把“不得不”改成“一定”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戲,而是有很多考慮的。
所謂的“屋檐”,說明白些,就是別人的勢力范圍。換句話說,只要你人在這勢力范圍之中,并且靠這勢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別人的“屋檐”下了。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高頭站著,但這種屋檐不多,以人類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來看,大部分“屋檐”都是低的。也就是說,進入別人的勢力范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不明究里,不知從何而來的欺壓。這種情形在你的一生當中,至少會發生一次以上。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個強人,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可是你能保證你一輩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屋檐”下避避風雨是嗎?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態就有必要調整了。
只要是在別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頭,不用別人來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頭,這是一種對客觀環境的理性認知,沒有絲毫勉強。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一、不因為不情愿低頭而碰破了頭。
二、因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頭,而不致成為顯著的目標。
三、不會因為沉不住氣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總要受傷的。
四、不會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屋檐”下。離開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里?這是必須考慮的。而且離開想再回來,那是很不容易的。
五、在“屋檐”下待久了,甚至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人。
總而言之,“一定要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現實環境有和諧的關系,把二者的磨擦降至最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長遠的路,更為了把不利的環境轉化成對你有利的力量。這是處世的一種柔軟,一種權變,更是辦公室的生存智慧。
“在人屋檐下”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它會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現。當你看到了“屋檐”,請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訴自己:在辦公室里“一定要低頭”。
當然,“一定要低頭”,脖子也會酸,但揉一揉也就過去了。
4.忍得閑言碎語,好馬要吃回頭草
“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不知使人喪失了多少機會。絕大多數人在面臨該不該回頭時,往往意氣用事,忍不得閑言碎語,拋不開面子,明知“回頭草”又鮮又嫩,卻怎么也不肯回頭去吃,以為這樣才是有“志氣”。其實,在面臨回不回頭的關卡時,你要考慮的不是面子問題和志氣問題而是現實問題。
A君因故被炒魷魚。一個星期后,上司要他回去,他憤然拒絕:“好馬不吃回頭草!”
“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不知使人喪失了多少機會。絕大多數人在面臨該不該回頭時,往往意氣用事,明知“回頭草”又鮮又嫩,卻怎么也不肯回頭去吃,自以為這樣才是有“志氣”。其實,在面臨回不回頭的關卡時,你要考慮的不是面子問題和志氣問題,而是現實問題。
比如,你現在有沒有“草”可吃?如果有,這些“草”能不能吃飽?如果不能吃飽,或目前無“草”可吃,那么未來會不會有“草”可吃?還有,這“回頭草”本身的“草色”如何?值不值得去吃?
當然,吃“回頭草”時,你還會碰到周圍人對你的議論,讓你“消化不良”!但只要你自己愿意去吃,養肥自衛就可以了!何況時間一久,別人也會忘記你是一匹吃回頭草的馬,當你回頭草吃得有成就時,別人還會佩服你:果然是一匹“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