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絲路沿線區域消費環境指數評價:以我國中西部主要城市為例作者名: 李佼瑞 于思琦 高杰本章字數: 2451字更新時間: 2024-06-28 17:15:58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意義
一、消費環境指數簡介及特點
消費環境指數(Consumption Environment Index,CEI),是用量化的數字化形式綜合反映一定時期、一定地域范圍消費環境總體狀況的信息指數。到目前為止,消費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暫未形成統一的范本,我國僅有少數幾個省份在近幾年進行了初步嘗試,且每個省份的評價指標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通常只有省域研究成果,而缺乏國內或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橫向比較。本書對絲路經濟帶國內5個重要省份9個節點城市的消費環境指數,采用統一的評價體系、測算方法進行了評價,形成橫向可比的消費環境評價指數結果,對推進不同省份地區的放心消費創建工作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該評價指標體系由15個評測指標、98個測度點綜合編制而成,是一個既有綜合指數又有分項指數的較為完善的指數體系。
絲路經濟帶國內節點城市消費環境指數,具有評測理念超前、指標體系全面、數據客觀真實、計算程序科學等特點,是在深入開展、專業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有意義的實踐。具體來說:①評測理念超前。消費環境指數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到目前為止,我國僅有少數幾個地區在近兩年進行了初步嘗試,西安財經大學作為第三方評級機構對陜西省2017年的消費環境狀況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深入實踐,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并首次使用Consumption Environment Index(CEI)進行命名。本次絲路經濟帶國內節點城市消費環境指數,即是在陜西省消費環境指數研究基礎上進行的拓展。②指標體系全面。在認真梳理國內外消費環境理論文獻、政府政策文件、當前消費維權突出問題的基礎上,設計了由5個分項指數、15個評測指標、98個測度點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既有綜合指數又有分項指數的較為完善的指數體系,其測度覆蓋范圍廣,不僅能夠測度絲路經濟帶國內節點城市各個地市的總指數、分項指數,而且可以測度各個行業的總指數、分項指數。③指數專業性較強。為了保證指數編制的質量,課題組在方案設計、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形成報告各個階段均采取了嚴格的質量控制手段,使指數能夠客觀反映絲路經濟帶國內節點城市消費環境的真實狀態。為了確保指數研究的專業性,課題組所采用的技術處理手段、指數編制方法、數值表達方式,均是國際較為成熟的指數測算通用做法,且重點借鑒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消費者信心指數(CCI)、消費者滿意度指數(CSI)等消費指數的編制方法。堅持用數據說話,以客觀反映消費環境狀況為原則,不受利益影響,最大限度地實現指數評價結果的公正性。④計算程序科學。首先,根據98個測度點,設計調查表和問卷;其次,將收集到的各類數據,通過數據處理,測量出15個測度指標的數值;再次,根據15個指標數據,利用指數模型,計算出5個分項指數值;最后,基于5個分項指數值,利用綜合指數模型,計算出綜合指數,并引入不等距分割法和黃金分割法設計消費環境指數的層級劃分,對消費環境總指數進行等級劃分。
二、絲路沿線區域消費環境指數評價的目的和意義
開展消費環境指數測評研究,是對放心消費創建工作的科學評估,更是對消費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驅動作用做出的科學分析與研判。此項研究著眼于建立一個可衡量、可考查的指標評價體系,充分運用大數據思維和理念,通過采集、整合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中其他涉及消費環境的大數據,建立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最終,通過數據刻畫絲路經濟帶國內節點城市消費環境狀況。[17]
開展消費環境指數測評研究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一是有利于客觀反映消費環境狀況。在傳統工作思路與方法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大數據思維和理念,通過采集與消費環境相關的數據,建立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讓數據為絲路沿線區域(市)、行業消費環境“精準畫像”。②二是有利于針對性地開展市場整治。發布消費環境指數,能客觀反映區域、行業放心消費創建工作的成效與存在的問題,有助于絲路沿線區域各市、各行業堅持問題導向,正視存在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三是有利于適應新的市場監管模式。消費環境指數測評發布工作,是貫徹落實國務院“全面推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的要求,強化社會監督的一種評價模式,其評價結論較公正,可信度較強。
當前是我國經濟轉型和體制完善的關鍵時期,加強自身建設,深入推進職能轉變,為人民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強化市場監管能力、維護市場秩序、優化市場環境是實現這一職能轉變的重要途徑和主要任務。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盡管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我國經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依舊是必須完成的目標。因此,我們將通過本次指數研究工作,不斷促進市場消費領域相關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從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絲路經濟帶國內節點城市地方政府的決策部署,為絲路經濟帶國內節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絲路經濟帶國內節點城市消費環境指數的研究,旨在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打造絲路經濟帶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具體內容如下:
(一)深化絲路經濟帶國內節點城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消費環境指數的研究,為進一步加強絲路經濟帶節點城市市場主體的有效聯通,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率,改善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存在的“供需不均衡”狀況提供理論基礎。
(二)加強絲路經濟帶節點城市科研院所的互通和交流
本次消費環境指數評價研究工作的順利實施和完成,與西安財經大學、蘭州財經大學和新疆財經大學的合作密不可分。該研究對加強西北地區三所財經類院校之間的溝通、合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深化絲路經濟帶節點城市消費領域的溝通協作
本次研究希望通過對絲路經濟帶國內節點城市消費環境與教育文化、醫療衛生、旅游、金融保險、房地產等十個主要行業消費環境狀況的評價與分析,發現各地的優勢,實現經濟帶沿線節點城市之間資源互通互補,有利于促進消費轉型升級,激發經濟發展潛能,構建區域間的需求和供給互動發力格局,助力絲路經濟帶國內節點城市政府部門的聯合決策部署,共同提高絲路經濟帶國內節點城市經濟發展的輻射能力。
- 中國新能源發展戰略與新能源產業制度建設研究(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陜西宏觀經濟發展報告(2018):聚焦“五新戰略”,奮力“追趕超越”
- 跨越的70年:云南經濟發展研究
- 精準扶貧:成就、問題與新思路
- “一帶一路”與浙商全球化
- 高新之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的三十年華麗蛻變
- 西南民族地區貧困戶“脫貧摘帽”后可持續生計實現機制研究
- 創新力場:江蘇創新生態系統的提升之道
- 京津冀協同發展機制設計
- 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 長三角地區經濟轉型升級的探索實踐
- 區域商貿流通發展戰略研究:以貴州省遵義市為例
- 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研究
- 廣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路徑與策略
- 綠色發展互利共贏:第六次成都經濟區建設與發展學術交流會獲獎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