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模型入門:技術原理與實戰應用
- 程絮森等編著
- 1971字
- 2024-06-21 21:31:26
序
站在數字化轉型的十字路口回望歷史,我們會發現技術革命往往伴隨著社會的重大轉型,悄然間便重塑了世界的面貌。今天,我們正迎接又一場變革的巨浪——大模型的崛起,它不僅在技術領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也正在重塑我們的社會結構和日常生活。
顧名思義,大模型是指那些擁有巨大參數量、能力強大且復雜的人工智能模型。它們通過預訓練和大規模數據分析,展現了在自然語言理解、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生成等領域的驚人能力。自ChatGPT、文心一言等國內外語言大模型發布以來,我們見證了大模型技術的爆發性增長——從一個新興概念發展成了能夠助推數字經濟、催生新行業和變革傳統產業的關鍵因素,它的誕生和發展引領著我們走向全新的創作時代。大模型的應用在未來將觸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電子商務營銷、內容創作到智能編程,再到軟件生態賦能。
隨著大模型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普及,我們將進入一個由數據驅動、智能輔助的全新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個人和企業將能夠利用大模型來降本增效,并創造全新的用戶體驗。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意識到,技術本身并不是萬能的,如何使用技術,如何將其融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將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大模型不僅是技術的創新,更是一種人與機器共同協作的新范式。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是這個新興范式中重要的一環,是指提示工程師在使用大模型進行生成任務時,通過設計和優化輸入的提示詞,引導大模型生成符合用戶期望的輸出內容。這種方式類似于與智能體進行高級別的對話,它要求我們不僅要精確地表達我們的需求,還需要對模型的工作原理和語言習慣有深入的理解。在實際應用中,提示工程的重要性體現在:它能夠讓大模型在復雜情境下更加精準地執行任務。在內容創作領域,通過精心設計的提示,模型能夠生成具有特定風格和主題的文章;在編程領域,準確的提示能夠引導模型提供更合理的代碼建議;而在電子商務中,個性化的提示則能夠提高產品推薦的相關性和用戶滿意度。
在這個技術不斷突破的時代,大模型已經從一個科研概念轉變為實際應用的工具,影響著業界的每一個角落。提示工程師作為這場革命的先行者和實踐者,不僅需要理解大模型的核心技術,更要掌握如何有效地與這些強大的工具進行溝通與合作。當前,我國正處在科技競爭和產業變革的過程中,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技術科普和操作指南,全面介紹大模型的技術原理,從技術溯源、底層架構、應用前景等維度進行詳盡客觀的闡述,幫助讀者了解提示工程這一新興技術,充分挖掘大模型的潛能,并將其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復雜問題。
本書共分為兩個部分,緊扣大模型的理論與實踐。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深入探討大模型技術的起源、發展歷程以及其在新時代技術變革中的核心地位。從大模型的基礎概念開始,逐步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探究其工作原理和演變歷程。讀者將了解大模型如何從一個技術概念逐漸成長為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以及它在不同領域中的多元化應用,感受大模型在多行業、多維度帶來的生產力變革。我們將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理解大模型的核心技術及其在多種場景下的創新應用。
然而,僅僅理解大模型的原理和應用是遠遠不夠的,掌握與大模型對話的技巧,才是新時代與新生產方式的入場券。因此,本書第二部分聚焦于提示工程——一種與大模型進行高效交互的關鍵技術。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提示詞,引導大模型提供更精準、更有用的輸出。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了解提示工程的基本原則與關鍵要素,以及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提示工程師。通過一系列實際案例,讀者將掌握如何在不同的業務場景中應用提示工程,以及如何利用提示工程提升工作效率和創造力;并通過掌握高效生產力工具,在相關行業應用中探索大模型技術的新邊界。
最后,我們將一同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挖掘大模型技術的未來與前景。在后記中,我們將會探討大模型如何與最新的技術趨勢相結合,以及這些結合將如何推動數字世界、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讀者將了解到大模型在構建更加智能、更加互聯的數字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在未來可能帶來的變革。
本書的出版,不僅要感謝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與路徑研究”(23JZD022)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2271236)的支持;還要感謝作者所在的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的大力支持;同時,還要特別感謝中國人民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元宇宙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在本書出版過程中的一系列支持,包括在交叉學科的學術沙龍交流、思想的碰撞過程中對我們的持續啟發。此外,我們還要感謝數字經濟與商務協作實驗室團隊成員王天姿、林臻杰、閆怡君、張曉玲、薛童、曾昂、張露璐、胡雄杰、郭志剛、黃天樂、李志鴻的支持。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大模型給提示工程師帶來的創新動力吧!
作者
2023年12月于中國人民大學理工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