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搜索架構之道:App中的搜索系統設計與優化實踐
劉俊啟 著
更新時間:2025-01-03 16:14:08
開會員,本書免費讀 >
最新章節:
封底
這是一本以搜索業務為主線,深度解讀超級App構建與優化的策略、流程、方法、技巧和作者近20年心得精華的著作。本書覆蓋了App從誕生到成為超級App的過程中技術架構層面所面臨的所有核心挑戰及其解決思路。本書作者是我國App研發領域的先行者(2005年正式進入App開發領域)。曾在百度負責多個App的技術架構構建,全程參與了百度App從誕生到發展至擁有上億規模用戶的全過程。本書是作者將近20年App研發經驗和10余年百度搜索App開發經驗的精華,是一本真正的干貨集。
- 封底 更新時間:2025-01-03 16:14:08
- 作者簡介
- 13.3 持續優化技術架構的7個思維方式
- 13.2 實現有效交付的7個節點
- 13.1 快速融入團隊的7個因素
- 第13章 設計自己的架構優化之路
- 個人成長篇
- 12.4.3 降低異常概率/影響的設計思路
- 12.4.2 解決異常的能力的構建
- 12.4.1 發現異常的能力的構建
- 12.4 降低異常產生的影響
- 12.3.2 降低外部因素產生的異常
- 12.3.1 降低內部因素產生的異常
- 12.3 降低異常產生的概率
- 12.2.4 流程自動化工具建設
- 12.2.3 任務自動化執行支持
- 12.2.2 業務可脫機調試
- 12.2.1 子系統獨立迭代
- 12.2 提升研發過程的效率
- 12.1.3 我看到的架構對質效的影響
- 12.1.2 我對架構目標的理解
- 12.1.1 我對研發質效的理解
- 12.1 架構與研發質效的關系
- 第12章 設計可支持質效提升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11.6.10 資源歸屬唯一原則
- 11.6.9 配置項歸屬唯一原則
- 11.6.8 命名唯一原則
- 11.6.7 無循環依賴原則
- 11.6.6 無傳遞依賴原則
- 11.6.5 無隱式依賴原則
- 11.6.4 無無用依賴原則
- 11.6.3 有序依賴原則
- 11.6.2 最小接口公開原則
- 11.6.1 接口穩定原則
- 11.6 主線App支持變體發布要遵循的原則
- 11.5.3 組件標準化輸出
- 11.5.2 模塊拆分的決策依據
- 11.5.1 模塊的分級及約束
- 11.5 模塊拆分與變體發布支持
- 11.4.6 小結
- 11.4.5 端云一體化輸出
- 11.4.4 功能插件化
- 11.4.3 場景容器化
- 11.4.2 服務動態化
- 11.4.1 典型搜索業務特征和技術架構
- 11.4 搜索業務可變體發布的技術框架支持
- 11.3.3 組件的修改支持
- 11.3.2 組件的裁剪支持
- 11.3.1 控制反轉服務
- 11.3 變體發布的核心技術問題及解決
- 11.2.3 矩陣App復用主線App的方式
- 11.2.2 模塊級復用與App級復用
- 11.2.1 基礎概念及關系
- 11.2 App支持變體發布的前置依賴
- 11.1.2 App支持變體發布的價值
- 11.1.1 初識矩陣App
- 11.1 App支持可變體發布的意義
- 第11章 設計可變體發布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10.5.2 優化已有業務的支持
- 10.5.1 構建新業務時的支持
- 10.5 移動端AI預測技術支持框架的應用
- 10.4.5 特征管理框架應用示例
- 10.4.4 特征收集及框架支持
- 10.4.3 特征緩存及框架支持
- 10.4.2 特征復用及框架支持
- 10.4.1 特征分類及框架依賴
- 10.4 特征管理框架實現
- 10.3.3 模型管理框架的應用示例
- 10.3.2 模型管理框架客戶端實現
- 10.3.1 模型管理服務端支持
- 10.3 模型管理框架實現
- 10.2 客戶端支持移動端AI預測的挑戰
- 10.1.3 客戶端使用移動端AI預測與服務端AI預測的對比
- 10.1.2 編程方式的演進:從傳統編程到人工智能
- 10.1.1 基本概念及關系
- 10.1 客戶端可支持移動端AI預測的意義
- 第10章 設計可支持移動端AI預測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9.5.2 不依賴瀏覽內核構建的業務實現分層
- 9.5.1 依賴瀏覽內核構建的業務實現分層
- 9.5 業務實現層的網絡能力隔離
- 9.4.5 接口層的職責與邊界
- 9.4.4 調度層的職責與邊界
- 9.4.3 支持層的職責與邊界
- 9.4.2 橋接層的職責與邊界
- 9.4.1 系統層的職責與邊界
- 9.4 統一管理網絡通信及分層設計
- 9.3.3 網絡通路中的功能擴展管理
- 9.3.2 網絡通路的工作流程
- 9.3.1 瀏覽內核的網絡請求攔截
- 9.3 瀏覽內核的網絡通路實現與功能擴展管理
- 9.2.2 網頁場景功能的網絡通信管理
- 9.2.1 語音搜索的網絡通信管理
- 9.2 網絡通信優化的實際應用價值
- 9.1 網絡通信可統一管理的意義
- 第9章 設計可統一管理網絡通信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8.4.7 指標監控
- 8.4.6 指標評估
- 8.4.5 指標優化
- 8.4.4 數據分析
- 8.4.3 數據收集
- 8.4.2 指標建設
- 8.4.1 制定標準
- 8.4 客戶端指標優化方法及應用
- 8.3.2 數據收集能力的構建
- 8.3.1 分組樣本設定能力的構建
- 8.3 客戶端指標優化基礎能力構建
- 8.2.8 通用業務指標及優化
- 8.2.7 磁盤空間指標及優化
- 8.2.6 崩潰率指標及優化
- 8.2.5 卡頓率指標及優化
- 8.2.4 白屏率指標及優化
- 8.2.3 加載速度指標及優化
- 8.2.2 啟動速度指標及優化
- 8.2.1 安裝包體積指標及優化
- 8.2 客戶端常見指標簡介
- 8.1 客戶端指標可持續優化的意義
- 第8章 設計可持續優化指標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7.6.2 自研技術輸出安全定制
- 7.6.1 第三方技術引進安全評估
- 7.6 技術復用安全管理
- 7.5.3 用戶信息安全的技術實現原則
- 7.5.2 實時數據的讀取與技術實現建議
- 7.5.1 歷史數據的讀取與技術實現建議
- 7.5 用戶信息安全保護
- 7.4.3 安全策略要盡早推進
- 7.4.2 關鍵請求不可重放
- 7.4.1 識別自有客戶端并實現差異化服務
- 7.4 自有服務安全共建
- 7.3.3 網頁瀏覽安全的技術架構支持
- 7.3.2 網頁互通安全問題及解決方法
- 7.3.1 網頁內容安全問題及解決方法
- 7.3 網頁瀏覽安全防護
- 7.2.3 網絡安全的技術架構支持
- 7.2.2 數據傳輸安全問題及解決方法
- 7.2.1 域名解析安全問題及解決方法
- 7.2 網絡通信安全保障
- 7.1.3 客戶端具備實時發現及干預安全問題的條件
- 7.1.2 客戶端是產品提供服務的第一層
- 7.1.1 移動生態和法律法規中的安全相關標準
- 7.1 搜索客戶端可定制安全策略的意義
- 第7章 設計可定制安全策略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6.8.4 小結
- 6.8.3 通過實現預渲染優化頁面整體耗時
- 6.8.2 通過預加載優化靜態資源加載耗時
- 6.8.1 通過預創建容器優化容器創建的耗時
- 6.8 網頁加載性能指標優化
- 6.7.4 容器的銷毀與恢復邏輯
- 6.7.3 頁面歷史切換及優先級處理邏輯
- 6.7.2 打開新頁面時的框架處理邏輯
- 6.7.1 容器接入多容器管理框架
- 6.7 多容器管理框架的應用
- 6.6.3 小結
- 6.6.2 容器瀏覽歷史條目的存儲
- 6.6.1 容器瀏覽歷史的操作
- 6.6 容器的瀏覽歷史管理能力建設
- 6.5.4 小結
- 6.5.3 容器及框架的手勢事件管理
- 6.5.2 容器的視圖生命周期事件管理
- 6.5.1 容器的視圖展現管理
- 6.5 容器的展現及事件管理能力建設
- 6.4.4 小結
- 6.4.3 資源消耗和收益的平衡
- 6.4.2 統一容器生成入口和數據結構
- 6.4.1 抽象容器的基本生命周期事件
- 6.4 容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建設
- 6.3.3 頁面加載速度指標劣化
- 6.3.2 Web生態標準的兼容
- 6.3.1 并行研發的影響
- 6.3 框架升級潛在風險及解決
- 6.2.3 多容器管理框架的收益預估
- 6.2.2 多容器管理框架核心能力模型
- 6.2.1 多容器管理框架核心能力對齊
- 6.2 多容器管理框架的核心能力及收益
- 6.1.2 構建多容器管理機制的必要性
- 6.1.1 單瀏覽內核管理框架面臨的挑戰
- 6.1 構建多容器管理機制的意義
- 第6章 設計場景容器化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5.6.3 網頁場景使用插件管理框架
- 5.6.2 功能插件管理、調用及事件響應
- 5.6.1 網頁場景插件化模型
- 5.6 以插件的形式擴展網頁功能
- 5.5.2 以系統瀏覽內核為基點進行擴展
- 5.5.1 針對多種瀏覽內核的約束
- 5.5 管理多種瀏覽內核共存
- 5.4.3 網頁數據通信互通
- 5.4.2 網頁瀏覽交互互通
- 5.4.1 網頁加載過程互通
- 5.4 NA與網頁互通的能力總覽
- 5.3.4 同步Cookie變化實現狀態統一
- 5.3.3 接管網絡請求實現數據互通
- 5.3.2 通過JS實現NA功能與網頁對話
- 5.3.1 關聯Custom URL scheme實現URL調用
- 5.3 定義數據通路標準擴展網頁能力
- 5.2.7 關聯規則過濾網頁內容
- 5.2.6 定制手勢響應快捷指令
- 5.2.5 響應頁面瀏覽滑動事件
- 5.2.4 切換頁面瀏覽歷史
- 5.2.3 管理網頁加載狀態
- 5.2.2 同步網頁加載狀態
- 5.2.1 請求加載新頁面
- 5.2 使用基礎API支持網頁瀏覽
- 5.1.2 搜索客戶端支持網頁擴展及互通的價值
- 5.1.1 基本概念及互通模型
- 5.1 搜索客戶端實現網頁能力擴展的意義
- 第5章 設計可擴展網頁能力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4.7 并行化實現的3個條件
- 4.6.3 UI進程簡介
- 4.6.2 WebContent進程
- 4.6.1 Networking進程
- 4.6 網頁瀏覽過程的多進程模型
- 4.5.6 圖像輸入過程并行化模型
- 4.5.5 圖像輸入的服務依賴保障
- 4.5.4 圖像輸入的業務流程支持
- 4.5.3 響應用戶的圖像輸入
- 4.5.2 處理用戶的圖像輸入
- 4.5.1 接收用戶的圖像輸入
- 4.5 圖像輸入搜索過程的并行化任務與支持
- 4.4.4 語音輸入過程并行化模型
- 4.4.3 響應用戶的語音輸入
- 4.4.2 處理用戶的語音輸入
- 4.4.1 接收用戶的語音輸入
- 4.4 語音輸入搜索過程的并行化任務與支持
- 4.3.4 文本輸入過程并行化模型
- 4.3.3 響應用戶的文本輸入
- 4.3.2 處理用戶的文本輸入
- 4.3.1 接收用戶的文本輸入
- 4.3 文本輸入搜索過程的并行化任務與支持
- 4.2 輸入過程并行化任務的分類
- 4.1.2 App可并行化響應用戶輸入的價值
- 4.1.1 搜索是強依賴輸入的業務
- 4.1 并行化響應用戶輸入的意義
- 第4章 搜索客戶端中并行化響應輸入的實現
- 高級篇
- 3.3 自有搜索客戶端對搜索服務優化的支持
- 3.2.6 搜索過程客戶端與服務端協作流程
- 3.2.5 搜索結果的產品化封裝
- 3.2.4 內容的檢索
- 3.2.3 內容的存儲
- 3.2.2 內容的去重
- 3.2.1 內容的產生
- 3.2 從客戶端的角度看搜索服務端架構
- 3.1.2 搜索業務對接的服務
- 3.1.1 客戶端運行時對接的服務
- 3.1 搜索客戶端協同的服務分類
- 第3章 搜索客戶端基礎服務
- 2.6.2 技術方案優先處理原則
- 2.6.1 技術方案的輔助決策點評估
- 2.6 設計一份可落地的技術方案
- 2.5.2 移動客戶端與云端服務研發的區別
- 2.5.1 移動客戶端與PC應用研發的區別
- 2.5 移動客戶端研發注意事項
- 2.4.2 落地頁與結果頁的切換管理
- 2.4.1 落地頁功能擴展
- 2.4 落地頁場景及技術實現
- 2.3.3 結果頁的分類及加載
- 2.3.2 URL攜帶搜索關鍵字
- 2.3.1 數據持久化存取
- 2.3 結果頁場景及技術實現
- 2.2.3 搜索建議的數據處理
- 2.2.2 網絡請求
- 2.2.1 多線程技術
- 2.2 需求輸入場景及技術實現
- 2.1 搜索全流程的3個核心場景
- 第2章 搜索客戶端基礎技術
- 1.3.7 小結
- 1.3.6 夸克瀏覽器App中的搜索功能
- 1.3.5 招商銀行App中的搜索功能
- 1.3.4 有道詞典App中的搜索功能
- 1.3.3 快手App中的搜索功能
- 1.3.2 微信App中的搜索功能
- 1.3.1 京東App中的搜索功能
- 1.3 App中的搜索功能建設
- 1.2.3 小結
- 1.2.2 Android系統搜索能力
- 1.2.1 iOS系統搜索能力
- 1.2 移動操作系統級的搜索能力支持
- 1.1.8 小結
- 1.1.7 變體發布:多App復用搜索能力
- 1.1.6 多容器管理:突破單瀏覽內核的限制
- 1.1.5 搜索異步化:優化搜索核心指標
- 1.1.4 搜索結果NA化:優化移動端搜索結果瀏覽體驗
- 1.1.3 搜索+瀏覽雙框架:優化移動端搜索過程的體驗
- 1.1.2 Ding:優化移動端搜索的高頻搜索需求
- 1.1.1 從零構建搜索客戶端App
- 1.1 從我在百度的工作經歷看搜索客戶端架構演進
- 第1章 搜索客戶端的發展與價值
- 基礎篇
- 前言
- 內容簡介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內容簡介
- 前言
- 基礎篇
- 第1章 搜索客戶端的發展與價值
- 1.1 從我在百度的工作經歷看搜索客戶端架構演進
- 1.1.1 從零構建搜索客戶端App
- 1.1.2 Ding:優化移動端搜索的高頻搜索需求
- 1.1.3 搜索+瀏覽雙框架:優化移動端搜索過程的體驗
- 1.1.4 搜索結果NA化:優化移動端搜索結果瀏覽體驗
- 1.1.5 搜索異步化:優化搜索核心指標
- 1.1.6 多容器管理:突破單瀏覽內核的限制
- 1.1.7 變體發布:多App復用搜索能力
- 1.1.8 小結
- 1.2 移動操作系統級的搜索能力支持
- 1.2.1 iOS系統搜索能力
- 1.2.2 Android系統搜索能力
- 1.2.3 小結
- 1.3 App中的搜索功能建設
- 1.3.1 京東App中的搜索功能
- 1.3.2 微信App中的搜索功能
- 1.3.3 快手App中的搜索功能
- 1.3.4 有道詞典App中的搜索功能
- 1.3.5 招商銀行App中的搜索功能
- 1.3.6 夸克瀏覽器App中的搜索功能
- 1.3.7 小結
- 第2章 搜索客戶端基礎技術
- 2.1 搜索全流程的3個核心場景
- 2.2 需求輸入場景及技術實現
- 2.2.1 多線程技術
- 2.2.2 網絡請求
- 2.2.3 搜索建議的數據處理
- 2.3 結果頁場景及技術實現
- 2.3.1 數據持久化存取
- 2.3.2 URL攜帶搜索關鍵字
- 2.3.3 結果頁的分類及加載
- 2.4 落地頁場景及技術實現
- 2.4.1 落地頁功能擴展
- 2.4.2 落地頁與結果頁的切換管理
- 2.5 移動客戶端研發注意事項
- 2.5.1 移動客戶端與PC應用研發的區別
- 2.5.2 移動客戶端與云端服務研發的區別
- 2.6 設計一份可落地的技術方案
- 2.6.1 技術方案的輔助決策點評估
- 2.6.2 技術方案優先處理原則
- 第3章 搜索客戶端基礎服務
- 3.1 搜索客戶端協同的服務分類
- 3.1.1 客戶端運行時對接的服務
- 3.1.2 搜索業務對接的服務
- 3.2 從客戶端的角度看搜索服務端架構
- 3.2.1 內容的產生
- 3.2.2 內容的去重
- 3.2.3 內容的存儲
- 3.2.4 內容的檢索
- 3.2.5 搜索結果的產品化封裝
- 3.2.6 搜索過程客戶端與服務端協作流程
- 3.3 自有搜索客戶端對搜索服務優化的支持
- 高級篇
- 第4章 搜索客戶端中并行化響應輸入的實現
- 4.1 并行化響應用戶輸入的意義
- 4.1.1 搜索是強依賴輸入的業務
- 4.1.2 App可并行化響應用戶輸入的價值
- 4.2 輸入過程并行化任務的分類
- 4.3 文本輸入搜索過程的并行化任務與支持
- 4.3.1 接收用戶的文本輸入
- 4.3.2 處理用戶的文本輸入
- 4.3.3 響應用戶的文本輸入
- 4.3.4 文本輸入過程并行化模型
- 4.4 語音輸入搜索過程的并行化任務與支持
- 4.4.1 接收用戶的語音輸入
- 4.4.2 處理用戶的語音輸入
- 4.4.3 響應用戶的語音輸入
- 4.4.4 語音輸入過程并行化模型
- 4.5 圖像輸入搜索過程的并行化任務與支持
- 4.5.1 接收用戶的圖像輸入
- 4.5.2 處理用戶的圖像輸入
- 4.5.3 響應用戶的圖像輸入
- 4.5.4 圖像輸入的業務流程支持
- 4.5.5 圖像輸入的服務依賴保障
- 4.5.6 圖像輸入過程并行化模型
- 4.6 網頁瀏覽過程的多進程模型
- 4.6.1 Networking進程
- 4.6.2 WebContent進程
- 4.6.3 UI進程簡介
- 4.7 并行化實現的3個條件
- 第5章 設計可擴展網頁能力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5.1 搜索客戶端實現網頁能力擴展的意義
- 5.1.1 基本概念及互通模型
- 5.1.2 搜索客戶端支持網頁擴展及互通的價值
- 5.2 使用基礎API支持網頁瀏覽
- 5.2.1 請求加載新頁面
- 5.2.2 同步網頁加載狀態
- 5.2.3 管理網頁加載狀態
- 5.2.4 切換頁面瀏覽歷史
- 5.2.5 響應頁面瀏覽滑動事件
- 5.2.6 定制手勢響應快捷指令
- 5.2.7 關聯規則過濾網頁內容
- 5.3 定義數據通路標準擴展網頁能力
- 5.3.1 關聯Custom URL scheme實現URL調用
- 5.3.2 通過JS實現NA功能與網頁對話
- 5.3.3 接管網絡請求實現數據互通
- 5.3.4 同步Cookie變化實現狀態統一
- 5.4 NA與網頁互通的能力總覽
- 5.4.1 網頁加載過程互通
- 5.4.2 網頁瀏覽交互互通
- 5.4.3 網頁數據通信互通
- 5.5 管理多種瀏覽內核共存
- 5.5.1 針對多種瀏覽內核的約束
- 5.5.2 以系統瀏覽內核為基點進行擴展
- 5.6 以插件的形式擴展網頁功能
- 5.6.1 網頁場景插件化模型
- 5.6.2 功能插件管理、調用及事件響應
- 5.6.3 網頁場景使用插件管理框架
- 第6章 設計場景容器化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6.1 構建多容器管理機制的意義
- 6.1.1 單瀏覽內核管理框架面臨的挑戰
- 6.1.2 構建多容器管理機制的必要性
- 6.2 多容器管理框架的核心能力及收益
- 6.2.1 多容器管理框架核心能力對齊
- 6.2.2 多容器管理框架核心能力模型
- 6.2.3 多容器管理框架的收益預估
- 6.3 框架升級潛在風險及解決
- 6.3.1 并行研發的影響
- 6.3.2 Web生態標準的兼容
- 6.3.3 頁面加載速度指標劣化
- 6.4 容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建設
- 6.4.1 抽象容器的基本生命周期事件
- 6.4.2 統一容器生成入口和數據結構
- 6.4.3 資源消耗和收益的平衡
- 6.4.4 小結
- 6.5 容器的展現及事件管理能力建設
- 6.5.1 容器的視圖展現管理
- 6.5.2 容器的視圖生命周期事件管理
- 6.5.3 容器及框架的手勢事件管理
- 6.5.4 小結
- 6.6 容器的瀏覽歷史管理能力建設
- 6.6.1 容器瀏覽歷史的操作
- 6.6.2 容器瀏覽歷史條目的存儲
- 6.6.3 小結
- 6.7 多容器管理框架的應用
- 6.7.1 容器接入多容器管理框架
- 6.7.2 打開新頁面時的框架處理邏輯
- 6.7.3 頁面歷史切換及優先級處理邏輯
- 6.7.4 容器的銷毀與恢復邏輯
- 6.8 網頁加載性能指標優化
- 6.8.1 通過預創建容器優化容器創建的耗時
- 6.8.2 通過預加載優化靜態資源加載耗時
- 6.8.3 通過實現預渲染優化頁面整體耗時
- 6.8.4 小結
- 第7章 設計可定制安全策略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7.1 搜索客戶端可定制安全策略的意義
- 7.1.1 移動生態和法律法規中的安全相關標準
- 7.1.2 客戶端是產品提供服務的第一層
- 7.1.3 客戶端具備實時發現及干預安全問題的條件
- 7.2 網絡通信安全保障
- 7.2.1 域名解析安全問題及解決方法
- 7.2.2 數據傳輸安全問題及解決方法
- 7.2.3 網絡安全的技術架構支持
- 7.3 網頁瀏覽安全防護
- 7.3.1 網頁內容安全問題及解決方法
- 7.3.2 網頁互通安全問題及解決方法
- 7.3.3 網頁瀏覽安全的技術架構支持
- 7.4 自有服務安全共建
- 7.4.1 識別自有客戶端并實現差異化服務
- 7.4.2 關鍵請求不可重放
- 7.4.3 安全策略要盡早推進
- 7.5 用戶信息安全保護
- 7.5.1 歷史數據的讀取與技術實現建議
- 7.5.2 實時數據的讀取與技術實現建議
- 7.5.3 用戶信息安全的技術實現原則
- 7.6 技術復用安全管理
- 7.6.1 第三方技術引進安全評估
- 7.6.2 自研技術輸出安全定制
- 第8章 設計可持續優化指標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8.1 客戶端指標可持續優化的意義
- 8.2 客戶端常見指標簡介
- 8.2.1 安裝包體積指標及優化
- 8.2.2 啟動速度指標及優化
- 8.2.3 加載速度指標及優化
- 8.2.4 白屏率指標及優化
- 8.2.5 卡頓率指標及優化
- 8.2.6 崩潰率指標及優化
- 8.2.7 磁盤空間指標及優化
- 8.2.8 通用業務指標及優化
- 8.3 客戶端指標優化基礎能力構建
- 8.3.1 分組樣本設定能力的構建
- 8.3.2 數據收集能力的構建
- 8.4 客戶端指標優化方法及應用
- 8.4.1 制定標準
- 8.4.2 指標建設
- 8.4.3 數據收集
- 8.4.4 數據分析
- 8.4.5 指標優化
- 8.4.6 指標評估
- 8.4.7 指標監控
- 第9章 設計可統一管理網絡通信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9.1 網絡通信可統一管理的意義
- 9.2 網絡通信優化的實際應用價值
- 9.2.1 語音搜索的網絡通信管理
- 9.2.2 網頁場景功能的網絡通信管理
- 9.3 瀏覽內核的網絡通路實現與功能擴展管理
- 9.3.1 瀏覽內核的網絡請求攔截
- 9.3.2 網絡通路的工作流程
- 9.3.3 網絡通路中的功能擴展管理
- 9.4 統一管理網絡通信及分層設計
- 9.4.1 系統層的職責與邊界
- 9.4.2 橋接層的職責與邊界
- 9.4.3 支持層的職責與邊界
- 9.4.4 調度層的職責與邊界
- 9.4.5 接口層的職責與邊界
- 9.5 業務實現層的網絡能力隔離
- 9.5.1 依賴瀏覽內核構建的業務實現分層
- 9.5.2 不依賴瀏覽內核構建的業務實現分層
- 第10章 設計可支持移動端AI預測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10.1 客戶端可支持移動端AI預測的意義
- 10.1.1 基本概念及關系
- 10.1.2 編程方式的演進:從傳統編程到人工智能
- 10.1.3 客戶端使用移動端AI預測與服務端AI預測的對比
- 10.2 客戶端支持移動端AI預測的挑戰
- 10.3 模型管理框架實現
- 10.3.1 模型管理服務端支持
- 10.3.2 模型管理框架客戶端實現
- 10.3.3 模型管理框架的應用示例
- 10.4 特征管理框架實現
- 10.4.1 特征分類及框架依賴
- 10.4.2 特征復用及框架支持
- 10.4.3 特征緩存及框架支持
- 10.4.4 特征收集及框架支持
- 10.4.5 特征管理框架應用示例
- 10.5 移動端AI預測技術支持框架的應用
- 10.5.1 構建新業務時的支持
- 10.5.2 優化已有業務的支持
- 第11章 設計可變體發布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11.1 App支持可變體發布的意義
- 11.1.1 初識矩陣App
- 11.1.2 App支持變體發布的價值
- 11.2 App支持變體發布的前置依賴
- 11.2.1 基礎概念及關系
- 11.2.2 模塊級復用與App級復用
- 11.2.3 矩陣App復用主線App的方式
- 11.3 變體發布的核心技術問題及解決
- 11.3.1 控制反轉服務
- 11.3.2 組件的裁剪支持
- 11.3.3 組件的修改支持
- 11.4 搜索業務可變體發布的技術框架支持
- 11.4.1 典型搜索業務特征和技術架構
- 11.4.2 服務動態化
- 11.4.3 場景容器化
- 11.4.4 功能插件化
- 11.4.5 端云一體化輸出
- 11.4.6 小結
- 11.5 模塊拆分與變體發布支持
- 11.5.1 模塊的分級及約束
- 11.5.2 模塊拆分的決策依據
- 11.5.3 組件標準化輸出
- 11.6 主線App支持變體發布要遵循的原則
- 11.6.1 接口穩定原則
- 11.6.2 最小接口公開原則
- 11.6.3 有序依賴原則
- 11.6.4 無無用依賴原則
- 11.6.5 無隱式依賴原則
- 11.6.6 無傳遞依賴原則
- 11.6.7 無循環依賴原則
- 11.6.8 命名唯一原則
- 11.6.9 配置項歸屬唯一原則
- 11.6.10 資源歸屬唯一原則
- 第12章 設計可支持質效提升的搜索客戶端架構
- 12.1 架構與研發質效的關系
- 12.1.1 我對研發質效的理解
- 12.1.2 我對架構目標的理解
- 12.1.3 我看到的架構對質效的影響
- 12.2 提升研發過程的效率
- 12.2.1 子系統獨立迭代
- 12.2.2 業務可脫機調試
- 12.2.3 任務自動化執行支持
- 12.2.4 流程自動化工具建設
- 12.3 降低異常產生的概率
- 12.3.1 降低內部因素產生的異常
- 12.3.2 降低外部因素產生的異常
- 12.4 降低異常產生的影響
- 12.4.1 發現異常的能力的構建
- 12.4.2 解決異常的能力的構建
- 12.4.3 降低異常概率/影響的設計思路
- 個人成長篇
- 第13章 設計自己的架構優化之路
- 13.1 快速融入團隊的7個因素
- 13.2 實現有效交付的7個節點
- 13.3 持續優化技術架構的7個思維方式
- 作者簡介
- 封底 更新時間:2025-01-03 16: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