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格物致知

第二章 格物致知與功夫認知

【本章提要】哲學一向被看作是對知識的追求,而“知”也是功夫的必要特征,因而對“致知”的考察是功夫哲學自然的邏輯起點。西方哲學注重有關真理的命題之知(knowing that)。技能之知(knowing how)的長期缺位,源自于古希臘“人是理性動物”的理解,因為它意味著追求理性知識才是人的自我實現。20世紀中葉英國哲學家賴爾提出了不同于命題之知的技能之知,其立場被稱作“反理智主義”。由此引發的爭論中,出現了它與“理智主義”(主張技能之知實際上就是命題之知)和“極端反理智主義”(認為所有的命題之知實際上都是技能之知)三足鼎立的場面。然而更有說服力的應該是第四種立場“相偶主義”,即命題之知和技能之知如陰陽太極圖中的雙魚,互不相同,卻又互相蘊含,并可以互相轉化。如果將整個知識的譜系稱為“功夫認知”,那么,這個譜系就必須包括然而卻不局限于真理認知。它不僅需要包括命題之知和技能之知,還要包括熟識之知、鑒賞力等,甚至包括知不知、棄知和欺騙的價值。“功夫認知”的評判最終在于其有效性和美學價值,而非其真理價值。但它與“有用就是真理”那種粗糙版“實用主義”不同。它承認真理認知的價值,因為它可以影響有效性。“功夫認知”將認知主體的培養置于中心地位。健全的認知主體不能沒有德性的培養和訓練,這決定了其學習方式不能只是接受信息和邏輯推理。從這個拓展了的框架出發,才能恰當地理解儒家的“格物致知”何以可以允許豐富的多種解釋,因為“知”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內容,而且與功夫實踐有密切的聯系。


雖然知識與智慧并不是同義詞,有知識的人并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有很多知識,但本意為“愛智慧”的哲學(philosophy)一向被看作對“知識”的追求。當然,“知”也是功夫的一個必要特征。凡功夫大師,無論是武術大師,還是足球大師,抑或是語言大師,皆須具備某種與他/她所擅長的功夫有關的知識。雖然火能燃木、水可溺人,但我們并不把它們的這些能力稱為“功夫”。如果一陣風偶然地把天上的云吹出一個字形來,就不能稱作寫字的功夫;一個人盲目射出一支箭,卻碰巧射中了靶心,也不能算作功夫。書法家的運筆是為其知識所指導的,而風的動作則不是。箭手射中靶心是其知識引導的,而那碰巧射到靶心的人則不是。儒家經典《大學》所概括的八條目以“格物致知”為起點,《論語》以《學而》篇為開端,皆非偶然。如果哲學與作為功夫體系的儒家學說均致力于求知,則探討儒家功夫哲學,自然當以考察“知”為起點。既然功夫是一種蘊含知識與智慧在其中的能力,那么,何種知識或智慧是功夫所具備的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东| 土默特左旗| 应用必备| 连江县| 武义县| 灵石县| 三江| 昌都县| 贵州省| 湘乡市| 六安市| 墨玉县| 都江堰市| 涟源市| 大连市| 吴堡县| 濮阳县| 屏东市| 宣恩县| 澎湖县| 二连浩特市| 缙云县| 祁连县| 锡林郭勒盟| 义马市| 台江县| 海晏县| 张掖市| 龙江县| 项城市| 定日县| 南投县| 大连市| 晋中市| 阿图什市| 青田县| 岳普湖县| 古交市| 香河县| 凤阳县| 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