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公共經濟學的研究任務
其一,公共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是提出經濟政策的理論,分析政策可能產生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而不是直接確定具體的政策。公共經濟學在研究經濟政策理論時需要考慮以下幾點政策目標:①效率——資源配置的效率,其中包含勞動效率。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平等。③增長——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長。④穩定——宏觀經濟穩定,在追求經濟增長時要避免和克服因宏觀經濟失衡而造成的經濟不穩定。在對經濟政策理論進行研究時,以上四方面的目標有時不可兼得,只能做到兼顧。
公共經濟學的“公共性”,決定了它特別關注政策目標,更加重視公平、穩定和經濟安全。但這些目標建立在效率和增長的基礎之上,而且,政府在干預經濟時本身也有效率問題。因此,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時要考慮以上四點政策目標。
其二,研究政府如何為市場經濟提供公共服務。市場經濟的運行面臨一系列的公共問題,公共經濟實際上是為市場經濟提供公共服務,提供外部條件,以彌補、克服市場失靈。當然,現代經濟學理論指出公共部門在參與經濟活動時也會產生政府失靈的情況,為此,有必要對非市場決策的可能性與局限性加以分析,即對公共選擇問題進行研究。為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共經濟學一直在尋找政府干預和市場調節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將兩者的失靈降到最低限度,實現公共服務的高效率供給。
其三,公共經濟學也研究公共決策。公共經濟學中所研究的公共決策并非指在不同決策之間選擇,而是在不同的選擇原則之間進行選擇。例如,當面對某種市場失靈時,考慮實行某種政府干預或者更換組織和決策方式能否使情況有所改善,就涉及對選擇原則的選擇問題。
我們將公共經濟學的研究體系簡要地歸納為“一個研究對象、兩根理論支柱、三塊專業內容和四大理論特征”。
一個研究對象是指公共部門的經濟行為。對公共部門的經濟行為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政府的財政收支;研究政府財政收支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研究包括財政收支在內的公共部門經濟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兩根理論支柱包括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公共產品理論主要為政府經濟行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理論依據,從理論上說明政府應該干什么,同時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職能劃分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公共選擇理論主要闡述了政府經濟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從理論上說明政府應該如何做以及其行為的基礎。
三塊專業內容包括以稅收、行政性收費、借貸為主體的公共收入理論與實踐;以政府采購、轉移性支付為主體的公共支出理論與實踐;以稅制、社會保障體系為主體的收入再分配理論與實踐。
四大理論特征包括:①宏觀性——公共經濟引導和協調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涉及;個人和家庭的生活與企業的發展均受公共政策取向支配。②實用性——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的需要;滿足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滿足公務員隊伍建設的需要。③多樣性——是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福利經濟學、財政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綜合。④可探討性——目前有許多問題尚無定論,如法律制度是不是公共產品、民主有無缺陷及如何克服民主缺陷、什么是第三部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