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第2版)
- 劉力紅
- 3963字
- 2024-06-14 15:36:11
第一節 同有三和 人生及生命健康的圓滿
外則“天地人”三和,內則“性身心”三和
三和——其實也是我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外而言,要實現與天地、自然及人的和合。從內而言,要實現生命不同層次的和合。生命最深或最根本的層次是性,性和的重要標志是沒有脾氣,亦即沒有不良情緒;中間的層次是心,心和的重要標志是沒有私欲;最表的層次是身,身和的重要標志是遠離一切不良嗜好。我個人認為,人生及生命健康的圓滿一定要建立在三和的基礎上。
這些年來,我一直對中醫深層問題進行著思考,尤其是“醫為仁術”這個命題。思考的結果是,這一命題不僅具有道德的定義,更具學術定義。也就是說,仁不僅是儒家需要研究和踐行的,同樣也是醫家要研究和踐行的。研習踐行仁,就與禮分不開。孔圣云:“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此中醫之尚禮也。“禮”是什么?禮是天地人與其本來相應的面目,而這個面目用有子的話來說,就是“和”。“和”在《中庸》中謂之“中節”,即無有太過或不及的狀態。《老子》曰:“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所以此中節、此和、此禮、此面目,實際上都是天道通過損(瀉)補二法來達到的。
為什么中醫用的法歸結起來亦此二法?這就是天道!這是中醫的來源。《老子》接下來說:“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人道完全相反,它造就了更多的太過與不及,所以是遠離中節、遠離和、遠離禮的道。人道為什么會如此?就是因為人的私欲及對“我”的執著。孔子之所以強調克己復禮,就是因為不克己(己之私欲和執著),禮就不可能成就。禮是與天地人之本相應的東西,仁亦如此。太史公云:“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由克己而復禮,由復禮而歸仁,實際探討的都是天地人的問題。此如《素問·氣交變大論》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故禮之和,實際就是與天地人和,此為探討中醫諸多問題之關鍵。
與天地人和是謂健康的狀態,《素問》謂此為“平人”。具體言之,與天和者,乃與六氣相和,適寒溫、慎起居者是也。與地和者,乃與五味相和,飲食有節者是也。那么與人和呢?這里包括與人的性心身相和。性若服人,則與人性和;心若愛人,則與人心和;身若讓人,則與人身和。如此則能不病。
反之,與天地人失和,則為疾病,則為非平人。具體來說,與天失和,即與六氣失和。凡不法陰陽,不和術數,起居無常,不適寒溫者,皆可與天失和。與地失和者,即與五味失和。凡不法陰陽,不和術數,飲食無節者,皆可與地失和。藥之所以有寒熱者,調與天之失和;藥之所以有五味者,調與地之失和。與人失和的情況比較復雜,大體言之,主要由不良情緒所致。人一旦有情緒(不良)就很難服人,很難愛人,很難讓人,于是性心身便失和了。
所以,疾病實際是由三失和導致的,有些時候三者俱足,有些時候三者或居其一或居其二。為什么有的疾病很容易被藥物或針灸等方法治愈,而有的卻很難呢?請思維之!
人之失和:現今醫學的盲區何在?
以余所見,天地人雖相互影響,然藥物、針灸所及,究以天地失和為主。于情緒所致之人失和,作用較微。有云:科學唯一不能作用的是情緒!此言尤值品味。于今,醫學的規模和醫學的進步都是過去難以想象的,但為何難治性疾病卻越來越多?這是不好解釋的!唯一的可能是現今醫學存在盲區,盲區何在呢?我想這個盲區就是對人和的認識不足,沒有意識到人失和是重要的病因,更沒有意識到是難治性疾病的主因。所以,很希望開展這方面的大眾教育,讓大家明白疾病是怎樣產生的。對照自身,自身有哪些引發疾病的因素?引發疾病后,哪些可以借助醫生的幫助得以解決?哪些是醫生也沒辦法,須靠自己才能解決的?
因此,開展對包括醫者在內的普及教育非常必要。若大眾皆能明了并認同此理,則不但健康有規可循,疾病有矩可治,且因人和教育的開展,家庭由此步入和諧,進而社會、國家步入和諧,此實為百年千秋之大計也。余心目中的“中醫巴比松”就打算從這項教育開始!巴比松是巴黎近郊的一個小鎮,大約200年前,由于一群崇尚自然的藝術家們在此聚集,形成了巴比松畫派,并深深地影響著后來的印象派畫家。十余年前,乘講學之余,我對巴比松小鎮一次不經意的造訪,使心中的這個中醫小鎮夢(我稱其為“中醫巴比松”)一直縈繞至今。
如大家的意見、情緒等問題確實不容易解決,否則《中庸》也不會將“喜怒哀樂”搬出來,作為天下的大根大本。《老子》云:“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戰勝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那只能稱作力量,不能稱為強者。只有戰勝自己,才可稱為強!戰勝自己,其實就是戰勝情緒的干擾。我們體味一下過去,情緒一旦上來,有幾個人是能夠不受干擾的?品一品“怒”字吧,一旦在怒中,心就被奴役了,心被奴役,哪有自在可言?
我以為解除情緒的干擾,進而步入人和,晚清樹桐先生的學問可謂是最當機、最方便的法門。先生的學問皆從行持上來,所以,若欲切身受用,亦必須在日用中去直面、去擔當。產生情緒問題最直接的地方,是家庭。因此樹桐先生的道,又被稱為“家道”。解除情緒的干擾,在樹桐先生這里被稱為“化性”,是人生的一門大學問。只有這門學問做好了,才有真正的健康、幸福和安樂可言。化性不容易啊,這是一門真功夫,一門無條件的功夫!所以先生有言:“死心化性。”死什么心呢?死人心,死為自我打算的這顆心,死維護自我尊嚴的這顆心,如是才能化性。
人心有種種稱謂,或曰私心,或曰自我,或曰我執。《尚書》有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古德又言:“人心死,道心生。”我在五十歲以后,閱人多了,更知道這個心的厲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學這學那,最后發現還是學如何更巧妙地維護這個心。想到古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未免會心一笑,就是她了!
就拿我開設微博而言,起初糊里糊涂地被學生拉上來了,轉念一想,這個可以方便將自己的感受隨時與大家分享,或許正反都是借鑒。再往下,看到有粉絲了,前一陣粉絲暴漲,這幾天怎么動靜不大?所以,每次打開微博最先看的是粉絲多了幾個?看看吧,人心就是如此,再多的道念都會被它吞沒。為什么會如此呢?因為順應人心好比順流而下,有太多的順緣。這些年揭露的貪污受賄觸目驚心,可是上來前,這些同志也都曾憎惡這些事啊!為何一上來就不一樣了呢?順緣太多。而體認道心則好比逆流尋源,當然是充滿逆境了,古人形容這個過程是“逆流行舟,一進九退”。道之所以不可須臾離,就在此了。
為什么說“中醫尚禮,西醫尚刑”?
不少朋友問我這樣的問題:某種病中醫是否能治?對此類問題我感到很難回答。這就像問經商能否賺錢一樣。為什么我要提出中醫是尚禮的醫學?為什么要談三和的問題?為什么想做這方面的普及教育乃至為什么要開微博?其實就是想讓大家自己來回答這樣的問題!知道疾病是怎么來的,哪些問題要自己來解決。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也。”所以尚禮就是尚尊重,尊重自然,尊重周圍,乃至尊重一切!因為每一事物的成就都須眾緣合和,單一的力量再強大,也難成辦些微之事。這是宇宙的真理和實相。明白這一點,就自然不會過分強調自己的力量,就自然會生起謙卑尊重之心。易卦六十四,唯謙卦六爻皆吉,這就叫尚禮!反過來看,西醫為什么走向對抗醫學,為什么尚刑?因為現代科技造就的力量太大了。人一旦擁有過大的力量,往往就會認為沒有什么不可戰勝,對抗與尚刑的路線由此而生。對抗與尚刑能夠迅速解決許多問題,而帶來的新問題是新的無休止的對抗。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就是這條線的結果。
從尚禮與尚刑的角度看待中西醫,可以比較客觀地認識兩者的關系。過去我們或者將其視為一體,從而采用同一的教育、臨床、研究;或者將其完全對立。我以為二者皆不可取。實際上,從刑禮的角度來看,中西醫是互補的關系,一個社會沒有刑會亂,沒有禮更會從根本上亂。社會如此,人身亦然。盧崇漢師對于腫瘤等疾病的治療,就很能說明刑禮的互補。師于腫瘤及血液病等重大難治性疾病療效極佳,但并不排斥在體質能夠接受情況下的西醫治療。亂世用重刑,但刑濫用又必為亂之根源。而禮用若能真正全面實現,刑用是可以避免的,但現實很難達到,所以刑用也就難以避免。
天地人三和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不妨思考,三失和導致疾病,從《內經》的時代到今天,各者孰輕孰重是否發生了變化?以我的臨床經歷,難治性疾病幾乎毫無例外地都與嚴重的人失和有關。此問題若得不到重視和解決,則針藥的作用要打折扣,或者病易反復。是以吁請業內業外的同仁關注這一問題的解決!
怨恨惱怒煩:“心轉情”還是“情轉心”?
《內經》言七情,樹桐先生的體系講五毒(怨、恨、惱、怒、煩)。細品七情,除喜(心所主)外,其余的怒、悲、思、憂、恐、驚皆為負面情志。何故?這里隱著一個心轉情還是情轉心的問題。以心轉情者則能做主,以情轉心者則不能做主。前者陽主陰從,是為康樂;后者陰主陽從,失于康樂也。
舉一個例子,在門診看到學生對患者的處理不合意時,我會當眾呵責,這便是心被情轉了。因為心無好壞對錯,但情有!三祖云“才有是非,紛然失心”即是如此。今晨收到一學生的“最后通牒”,才知棒喝之下,諸生多半已遍體鱗傷了。想到德山臨濟的時代在我這里就要結束了,似乎有些惋念!但細思之,“惋念”實際是割尾巴怕疼!人心的詭異就是如此,錯了還要找說法,所以言稟性難移,于此可見一斑。德山臨濟乃以棒喝為接引方便,吾以呵責為稟性方便。祈愿諸仁者以我為戒!
大抵言之,心乃三界總軸,故凡事必由心開始。而心之下手處在調伏人心。所謂人心,即專為自己打算之心。人多以為不為自己謀求,何來舒適生活?實則恰恰相反,若能全心為人,諸事自入安坦。那么,具體言之,“心轉情”者轉在何處呢?在膻中,或曰中丹田(楊海鷹師語),百姓則以心中指之。凡是影響到此處,而有不悅感,或沉悶堵塞感,則是心被轉了。怎么辦?早一些發現(覺)則轉得不深,不至在理事上糾纏攪拌,子子孫孫無有窮盡。多用“找好處,認不是”之法或可解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