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第2版)
- 劉力紅
- 2000字
- 2024-06-14 15:36:11
自序 同有三和
劉力紅 庚子臘月
北京同有三和中醫藥發展基金會剛剛度過了她的六歲生日(2014年12月26日成立),而在此之前(2011年12月8日),在諸師的引領下,我和一群年輕人(以我的研究生為主)一起在南寧桃源飯店的一棟小樓里開始了我們中醫之路的探索。
跟師、從醫、執教多年,對中醫的領悟是多方面的,加上有了這樣一個施展所學的平臺,我們當時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教育+養療”。作為醫生,治病救人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作為中醫,除了開藥、針灸、手法等,還強調養,所謂“三分治,七分養”。三七開雖然不很精確,但強調了養須重于治,這于健康的話題而言,是根本性的原則。所謂養,并非僅限于多吃點什么,少干點什么,而在于對我們擁有的這個生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根據這個基本的認識,盡量多做對生命有益的事,盡量少做對生命有損害的事。因此,只有建立了這個認識,把握了這個損益,這個養才具有根本的意義,才能真正為健康保駕護航。
那么,我們對于生命應該擁有一個什么樣的認識呢?首先,生命的存在不僅僅是這個我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肉體。當然,這部分很重要,生命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們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生命,就要仰仗它的支撐和承載,這部分在《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中稱為“形”。但是僅僅有形的部分是不足以構成生命的,至少還必須有神的加入或參與,這是從比較粗略的角度來看生命的基本構成,也是《內經》的基本認識。如果稍稍詳盡一些,那么生命實際涵括三個層面,亦即所謂的“三才”。其一,就是上面的肉體層面(形);其二,是心的層面;其三,是性的層面。性是生命的根本層面,也是最深、最里、最原始(或最本真)的層面,這個層面在《中庸》里又稱為“天命”。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已經體證到了生命的這個層面。肉體或者身(形)是生命可以被觸及的層面,也可以說是生命的表層。那么,介于表里之間的這一層,便可稱之為“心”。心是表里內外之間的樞機,根本層面必須通過心才能作用到身體,而要想透過身體去觸及生命的本源一性,唯一的路徑也只有心。因此,心不僅是生命的樞要,也是中國文化的樞要所在?!端貑枴れ`蘭秘典論》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便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上述的性、心、身,可以說是生命內在的三才,而大家更為熟悉的天、地、人,則可稱為外在的三才,其內外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三才是中國文化認識生命及事物的基本觀念,依此類推,還有道家的精、氣、神,以及現代科學的物質、能量、信息等。而楊海鷹先生提出的肉體、能體、主體,則不失為一種既具有現代科學精神又充滿傳統內涵的生命表述。
對生命的養護,必須涵括上述的三個層面。從內來講,也就是既要養身,也要養心,更要養性。從外而言,就是要使人的生命適從于天地的狀態,天地的狀態是隨四時而變化的?!饵S帝內經素問》的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便是關于人如何適從天地變化的專篇。按照中醫的觀念,人除了生身父母的生養,還有天地這對父母的生養。那么,天地憑什么生養你呢?這就看你是否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有了天地這對父母的關護,從生命的外在而言,這個養護就具足了。相對于外而言,生命內在的養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將內外打通,那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似乎在權重上是更為切合的描述。所謂“人和”,即對上述生命內在三個層面的養護,亦稱為“內三和”。
其一,養身。從上述損益的角度,就是要盡量革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形成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起居、勞逸等。其二,養心。心層面的養護主要是使其安、使其寧,心若養護到位,便能成就《尚書》五福中的第三福——康寧。養心的主旨在于去除擾心的諸多元素,而此諸多元素的主因無外乎私欲,有私欲便會有得失,有得失心便憂患恐懼而不得安寧。因而養心之要,便在于認識私欲、減少私欲,心少私欲之侵擾,便歸于恬淡、安寧。其三,養性。根本層面的性謂之天性或天命,錢穆先生將天人合一視為中國文化的歸宿處,如果從歸宿這樣一個角度來說,人必須回歸到天性(天命)的懷抱,方可稱為“天人合一”,這正是中國文化的主體方向。而從養生的角度,如果將天性視為生養萬物及生命的太陽,那么養性主要涉及的是如何去除遮障太陽的烏云,也就是不良情緒。
因此,三和實際上就是透過對生命的如實認知,通過內(性、心、身)外(天、地、人)的調適與養護,使生命處于良好的狀態。近年來,我在微博、微信及一些演講中從不同角度闡釋了上述觀點,并介紹了其中的部分踐行,不少朋友對此予以好評并從中受益。為了將其分享給更多的人,基金會的同事及相關同仁,尤其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劉觀濤主任,耗費了大量時間對這些體例繁雜、長短不一的文字進行了統籌編輯,并以《大學》的次第綱領各文,從而保證了內在精神上的一致。若這本意外的小書能夠對大家認知、呵護生命有所助益,這完全是觀濤主任及基金會的同事所賜。愿大家同有三和,同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