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醫法圓通(大字誦讀版)作者名: (清)鄭欽安著 張麗君等點校本章字數: 2字更新時間: 2024-06-14 15:51:04
卷一
用藥弊端說
用藥一道,關系生死,原不可以執方,亦不可以執藥,貴在認證之有實據耳(一)。實據者何?陰、陽、虛、實而已。陰陽二字,萬變萬化,在上有在上之陰陽實據,在中有在中之陰陽實據,在下有在下之陰陽實據,無奈仲景而后,自唐、宋、元、明以逮本朝,識此者固有,不識此者最多。其在不識者,徒記幾個湯頭,幾味藥品,不求至理,不探玄奧,自謂知醫,一遇危癥,大海茫茫,陰陽莫曉,虛實莫辨,吉兇莫分,一味見頭治頭,見腳治腳,幸而獲效,自夸高手。若不獲效,延綿歲月,平日見識用盡,方法使完,則又借口曰:“病入膏肓,藥所難療?!笔獠恢渌囍形淳?。
更有一等病家,略看過幾本醫書,記得幾個湯歌藥性,家人稍有疾病,又不敢自己主張,請醫入門,開方去后,又或自逞才能,謂某味不宜,某味太散,某味太涼,某味太熱。某味或不知性,忙將《本草備要》翻閱,看此藥能治此病否。如治與病合則不言,不與病合,則極言不是,從中添減分兩。偶然獲效,自矜其功,設或增病,咎歸醫士。此等不求至理,自作聰明,每每釀成脫絕危候,雖盧、緩當前,亦莫能治,良可悲也。
更有一等富貴之家,過于把細,些小一病,藥才入口,稍有變動,添病減病不自知也,又忙換一醫,甚至月延六七位,每每誤事。不知藥與病有相攻者,病與藥有相拒者,豈即謂藥不對證乎(二)?何不多延數時,以盡藥力之長哉!余觀古人稱用藥如用兵,有君臣,有佐使,有向導;有緩攻,有急攻,有偷關;有上取,有下取,有旁取;有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諸法,豈非知得藥與病有相拒相斗者乎?余愿富貴之家,不可性急,要知病系外感,服一三道發散藥,有立見松減些者。氣滯、食滯、腹痛、卒閉之癥,服行氣、消導、開竅之品,有片刻見效者。若系內傷虛損日久,誤服宣散、清涼、破氣、滋陰等藥,釀成咳嗽白痰,子午潮熱,盜汗骨蒸,腹脹面腫,氣喘等癥,又非三五劑可見大功。所以古人治病,有七日來復之說,或三十劑,五十劑,甚至七八十劑,始收全功者矣。
最可怪者,近之病家,好貴惡賤,以高麗參、枸杞、龜、鹿、虎膠、阿膠、九制地黃、鹿茸等品,奉為至寶,以桂、麻、姜、附、細辛、大黃、芒硝、石膏等味,畏若砒毒,由其不知陰陽虛實至理,病之當服與不當服耳(三)。病之當服,附子、大黃、砒霜,皆是至寶;病之不當服,參、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無奈今人之不講理何。故諺云:“參、芪、歸、地,治死人無過;桂、附、大黃,治好人無功。”溯本窮源,實由于不讀仲景書,徒記幾個幸中方子,略記得些各品藥性,懸壺于市,外著幾件好衣服,轎馬往來,目空一世,并不虛心求理,自謂金針在握,仔細追究,書且點不過兩篇,字且畫不清幾個,試問尚能知得陰陽之至理乎?東家被他桂、附治死,西家被他硝、黃送命,相沿日久,釀成此風。所以病家甘死于參、芪、歸、地之流,怕亡于姜、附、硝、黃之輩,此皆醫門之不幸,亦當世之通弊也(四)。
余愿業斯道者,務將《內經》《難經》,仲景《傷寒》《金匱》,孫真人《千金翼》諸書,與唐、宋、金、元,朱、張、劉、李并各后賢醫書,彼此較量孰是孰非。更將余所著《醫理真傳》,并此《醫法圓通》,留心討究,陰陽務求實據,不可一味見頭治頭,見咳治咳??傄角箨庩栍s機關(五),與夫用藥之從陰從陽變化法竅,而能明白了然,經方時方,俱無拘執,久之法活圓通,理精藝熟,頭頭是道,隨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觀陳修園先生《三字經》,列病數十條,俱言先以時方治之不效,再求之《金匱》,明是知道近日醫生之胸中也。然時方如四君、六君、四物、八珍、十全、歸脾、補中、六味、九味、陰八、陽八、左歸、右歸、參蘇、五積、柴苓、平胃、逍遙、敗毒等方,從中隨證加減,亦多獲效。大抵利于輕淺之疾,而病之深重者,萬難獲效,修園所以刻《三字經》與《從眾錄》之意,不遽揭其非,待其先將此等方法用盡,束手無策,而后明示曰再求《金匱》,是教人由淺而深,探求至理之意也。竊以《金匱》文理幽深,詞句奧古,閱之未必即解其至理,誠不若將各證外感內傷陰陽實據與市習用藥認證雜亂處搜出,以便參究。余豈好辨哉!余實推誠相與,愿與后世醫生,同入仲景之門,共用仲景之法,普濟生靈,同登壽域,是所切望也(六)。
眉批:
(一)醫不執方藥,在平日求至理而探玄奧,一得上中下陰陽實據,用藥即不誤人。病家知此理法,延醫入門,以此審其高下,決其從違?!度f病回春》立說之功不淺,此先醫醫而后醫病家,具見良工心苦。
(二)學養兼到之醫,方能識此火候,大非易易。
(三)捫虱而談,其言侃侃,有旁若無人之概。
(四)淋漓盡致。
(五)醫學骨髓,盡此一語,學者潛心。
(六)一片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