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聲不吭”形容沉默不語,不發出一點聲音。
在戰國時期,秦國有一位名叫白起的將領,他以勇猛善戰而聞名。白起在戰場上屢建奇功,但私下里卻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他不善于言辭,也不喜歡與人爭辯,總是“一聲不吭”地執行命令,默默地完成自己的職責。
有一次,秦昭王命令白起率領大軍攻打趙國。在出發前,秦昭王召集將領們商議戰略。在會議上,其他將領們紛紛發表意見,討論如何攻城略地,只有白起坐在一旁,一言不發。秦昭王注意到了這一點,便詢問白起的意見。
白起站起身來,只是簡單地點了點頭,表示他已經有了計劃,但并沒有詳細說明。秦昭王知道白起的性格,便沒有再追問,只是囑咐他要小心行事。
白起領命后,帶領軍隊出發。在行軍途中,他仔細觀察地形,分析敵情,制定了一個大膽而周密的計劃。他決定采取迂回戰術,繞過趙國的主力,直接攻擊其后方。這個計劃風險很大,但白起對自己的判斷充滿信心。
在戰斗中,白起的軍隊如同幽靈一般,悄無聲息地穿過了趙國的防線。趙國的軍隊完全沒有預料到秦軍會從這個方向出現,被打得措手不及。白起的軍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趙國的主力被徹底擊敗。
戰后,秦昭王對白起的戰術大加贊賞,問他為何在出發前不詳細說明自己的計劃。白起回答說:“兵者,詭道也。計劃一旦說出,就可能被敵人得知,影響戰局。我選擇一聲不吭,是為了保密,確保計劃的成功。”
“一聲不吭”即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不透露自己的意圖和計劃。白起的沉默不僅體現了他的性格,也是他戰略智慧的體現,他通過保持沉默,成功地迷惑了敵人,取得了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