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錢太守”用來形容那些為官清廉、值得稱贊的官員。這個成語源自東漢時期,與一位名叫劉寵的官員有關。
在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叫劉寵的官員,字祖榮,出身于東萊牟平(今山東牟平縣)。他以其清廉和公正著稱,先后在山東、江西、浙江等地擔任地方官。劉寵在任期間,他致力于減輕百姓的負擔,禁止非法行為,使得地方治理得到極大的改善。
劉寵后來被任命為會稽太守,他繼續推行他的清廉政策,簡化政令,減免苛捐雜稅,深受百姓的愛戴。在他的治理下,會稽郡內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狗不夜吠,民不見吏,一片太平景象。
當劉寵因政績卓越被朝廷召回京城,準備離開會稽時,當地的百姓依依不舍。特別是山陰縣的五六位老人,他們各自帶著一百文錢來為劉寵送行,以表達他們對這位清官的感激之情。劉寵深受感動,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辜負百姓的厚意,也不能收受過多的財物。于是,他從每位老人手中挑選了一枚大錢作為紀念,其余的九十九錢則歸還給了百姓。
這一行為傳為佳話,劉寵因此被后人稱為“一錢太守”,成為清廉官員的典范。他的故事被記錄在《后漢書·劉寵傳》中,成為后世頌揚清官的典型例子。
這個故事展示了“一錢太守”這個成語的來源和含義,即一位官員即使在面對百姓的厚禮時,也能保持清廉,只取一錢以示感謝,體現了其高尚的品德和對廉潔自律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