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張慶祥主編
- 4916字
- 2024-06-14 19:37:57
二、《易傳》
一般認為《易傳》成書于戰國中后期,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孔子講解“易經”的內容和基本精神記錄、編纂而成。盡管宋代歐陽修對孔子和《周易》的關系有所懷疑,但大部分學者還是認為《易傳》基本上反映了孔子的易學思想,就像《論語》不是孔子親自創作,但卻是了解孔子思想最主要的著作一樣。
(一)孔子和《易傳》
從孔子的生平來看,他早年接觸比較多的首先是“禮經”和“詩經”,成年后開始涉獵《尚書》和《樂》,這個階段他因為經常伴隨魯國三大家族為首的季氏家族做事、出訪,開始初步接觸《易》,但并不深入。
三十歲的時候孔子開始開辦私學、設帳收徒,在自得其樂的生活中對經典的認識逐漸開始深化和升華。從五十二歲做中都宰一直到五十六歲離任大司寇的四年間,孔子忙于政務,恐怕沒有很多時間潛心研究學問,但殘酷的現實和看問題的高度足以使孔子對經典里的思想體悟得更加透徹。到了五十六歲開始周游列國的十四年間,孔子才開始真正和學生一起研究、交流《易》。孔子六十九歲(一說七十歲)回到魯國,在學生的幫助下又開始編訂《春秋》。
盡管孔子說自己是“述而不作”,但他終生的勤奮、豐厚的閱歷和如椽的巨筆,在整理、傳承、編訂的這些經典里深深打上了自己的印記,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所以談中國傳統文化是不可能脫離孔子的。
孔子周游列國時始終把《易》帶在身邊,“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就是說孔子在睡覺的時候把《易》放在枕頭邊,走路的時候放在隨身的袋子里。據說此時的孔子讀《易》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從《論語》對孔子的勤學好問的描述來看,這應該是歷史事實。孔子的睿智和勤奮,使《易》學思想得以升華,也被發揚光大,從而完成了易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哲學性轉換。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立“五經博士”,出于對孔子的推崇,《經》和《傳》逐漸合并,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到隋唐時期開始正式科舉考試,《周易》被列為經類的首部,有“王者之書”的美譽。
無論是閱讀《周易》還是《論語》,我們基本都會獲得這樣的感受:“聽天命,盡人事。”先天的東西我們只能坦然接受和面對,但后天卻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先天和后天也是一對陰陽關系。后天的勤奮是我們增長知識、增長才干、增長智慧、完成人生升華的最基本的要件。
這樣的觀點對目前中醫學專業學生的啟示是:大學期間勤奮學習中醫幾年,只會對這個專業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勤奮十幾年,我們才會有小成;辛勤耕耘三十年,我們一定會有大成;奮斗六十年,才會成就“泰斗”。
我們都知道中醫是用來治病的,但是當中醫學自身發展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給治療中醫學自身的“病”開個正確的“藥方”呢?孔子的言傳身教已經給出了答案:勤奮、堅持、體悟。或者說,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所包含的方法論體系具備普適性,這是孔子能擔得起“大成至圣先師”之名的一個根本原因。
《易傳》就是孔子傳承易學的最重要代表之作。
(二)《易傳》內容
《易傳》包括《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文言傳》一篇、《系辭傳》上下兩篇、《說卦傳》一篇、《序卦傳》一篇和《雜卦傳》一篇,共七種十篇,也被稱為“十翼”。“翼”就是羽翼,有輔助解釋《易》的意思。從《易傳》的思想內容來看,既有后世所稱的儒家思想,也有道家傾向。如果說儒家是陽、道家為陰的話,那么《易傳》本身就是儒陽道陰、思想合流的一個產物,這應以陰陽符號為基礎的易文化的理性延伸。當然,把先秦各派分為儒、墨、名、法、道、陰陽各家是兩漢時期開始的區別方法,后世又進行了繼承和延續甚至某種程度的放大。據《史記》記載,孔子曾經拜訪過老子,在聽完老子的教導后,當著學生的面稱贊老子“其猶龍也”。這說明孔子對老子的思想有著相當的認同,不然孔子也不會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和“志于道”。
盡管各派的研究方法和學術路徑會有不同,但就像《易傳·系辭》中所說的“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就目前的中、西醫學的關系而言,雖然目的都是治病救人,但應和而不同”,沒必要非得一方向另一方趨同不可。只有這樣,才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和諧狀態。
對于《易傳》七種十篇,下面分而論之。
1.《彖傳》
《彖傳》分為上、下兩篇,每卦一小節,共計六十四小節。《易傳·系辭上》說:“彖者,言乎象者也。”彖,是斷的意思,也就是說《彖傳》是按照卦象的組合來闡述這個卦,分別解釋六十四卦卦名、卦辭和卦義,但基本沒涉及爻辭。《彖傳》解釋卦的方式是:從訓詁、卦象的角度解釋卦名的意義;從八經卦的角度解釋卦象的意義;從卦象、爻象、義理的角度解釋卦辭的意義等等。
以“泰卦”彖辭為例:
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也就是說,泰卦這種時空下基本上是比較好的環境,但這里的“好”并非百分之百的萬事大吉,而是指趨勢越來越好。在這種時空下,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非常通達。治理國家中則是君臣上下一心一意、同心同德。此時的君子,外表溫文爾雅,內心飽和堅定。
2.《象傳》
《象傳》也隨著經文分為上下兩篇,共450個小節。其中解釋卦象的稱為“大象”,大象辭共計66條,除了六十四卦每一卦一條大象辭以外,還包括乾卦和坤卦的“用九”和“用六”。解釋爻象的稱為“小象”,六十四卦里每卦六個爻都有小象辭,共計384條。大象和小象共計450條。
“大象辭”都含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用每一卦的上下卦所象征的事物來解釋卦象。如乾卦,上下卦都是乾,乾為天,天的性質是剛健,所以乾卦大象辭是“天行健”。第二層含義是“以天道來推知人事”,指出這一卦的現實意義。如乾卦“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從自然的卦象中得到啟示來指導人事,指君子要效法乾卦之象,始終自我奮發圖強。解釋爻象的稱為“小象”。小象主要是通過爻的性質、爻位以及各爻之間關系來分析爻所表征的吉兇利弊。如乾卦九二爻小象辭:“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因初、二兩爻代表“地道”,九二爻已到地面,表明圣人已在世上出現,廣施道德,澤被蒼生,無有遺漏等。
3.《文言傳》
《文言傳》的“文”通“紋理”的“紋”,有修飾的含義,是對乾、坤兩卦的卦辭和爻辭更進一步的解釋。其中解釋乾卦的稱為《乾文言》,解釋坤卦的稱為《坤文言》。《文言傳》以孔子問答的形式,發揮這兩卦卦辭、爻辭的微言大義,講解其蘊含的關于天地之德、陰陽之理、君臣之義、為人處世、修齊治平、修心養性等方面的道理。清代張英《易經衷論》曾經這樣評價《文言傳》:“蓋圣人舉乾坤兩卦,示人以讀《易》之法,應如何擴充體會耳。”
首先,以《乾文言》中闡釋九五爻為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這是對“大人”的格局、境界和胸懷的闡述,同時包含了“本天道立人道”“人道法天道”的內在邏輯。
這種思想是成就中醫學“上工”的必然要求,否則只能在“中工”甚至“下工”的層次徘徊。因為中醫學的經典只是點明了中醫從業者可分為“上工”“中工”和“下工”,但如何從“下工”升華為“上工”,中醫學經典并未明示,儒家思想則提供了具有普適性的方法論體系。
再如《坤文言》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這種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里就是質量互變規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對于注重“防患于未然”的易學和中醫學來說,防微杜漸必然是極重要的一環。我們都知道《周易》有“預測功能”,但是通過算卦推知吉兇最終還是流于“小道”,《坤文言》里的這句話也可以視為“預測”,這才是我們學習易學真正應該掌握的人生大道。
4.《系辭傳》
“系”,是“系屬”的意思,就是系在《易》的后面進行闡釋。《系辭傳》分為上下兩篇,通論《易》的大義、原理、功用、起源,并保留了迄今為止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筮法,也就是“大衍筮法”。并選釋了十九條爻辭,從對爻辭的解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孔子對《易》思想的升華。
一般來說,《系辭傳》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十二章,下篇九章。朱熹的《周易本義》把上下兩篇各分為十二章也是一說。《系辭傳》兩篇反映了先秦時期我國哲學思想發展的狀況,是研究中國哲學和易學史的必讀篇目。它主要發掘、申說經文要領,詮釋卦爻辭的基本義理。文中對《易》做了全面的辨析與闡發,既抒發《易》理的精微,又展示讀《易》的要例。它揭示了《易》的奧秘,發掘了《易》的思想內涵,使一部卜筮之書升華為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中國哲學的很多命題就來自于《系辭傳》,下面列舉幾例。
(1)一陰一陽之謂道。
(2)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3)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4)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5)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6)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7)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8)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9)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10)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這些命題涉及中國哲學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治國、修身的基本要義,初學者宜仔細研究。
5.《說卦傳》
《說卦傳》比較系統又簡明扼要地對八經卦的形成和性質、卦象和卦義進行了闡釋,同時介紹了先天八卦向后天八卦的轉換。這種解釋一般被看作春秋以來占卜中取象或者取義說的總結。
如《說卦傳》第一小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叁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大體意思是,古代圣人制作《易》,用揲蓍生數的方式展現神明之意,用奇偶之數表征天地陰陽,用陰陽爻組成的卦代表一個時空,而陰陽爻無非就是天地、剛柔、雄雌等世間一切相對待之物,然后以“道”為核心使萬物各得其宜。由此,萬事萬物之理、之性乃至于命得以朗顯。
《說卦傳》的部分內容見表1-5。
表1-5 《說卦傳》的部分內容

總體來說,《說卦傳》首先說明圣人制卦的原因和原理,接著闡述八卦的兩種方位,然后集中說明八卦取象及相互的關聯,強調八種基本物象及象征意義,并廣引眾多象例。其中八卦的性質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基本事物是分析《周易》卦象與筮占應用的基礎。對于八卦象征事物的闡述,其主要的原則和方法是類比。
6.《序卦傳》
《序卦傳》分析《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揭示各卦之間的相承相因關系,揭示事物相因、相反的兩種發展規律。當然這里是說的通行本卦序,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本《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與通行本不同。
唐代經學家孔穎達曾經把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的特點總結為“二二相偶,非覆即變”,即六十四卦分為三十二對,每一對的關系要么是變卦,如乾坤兩卦,把乾卦六個陽爻的性質全變,就得到后面的坤卦,這是“變”;要么是覆卦,“覆”是指把前面的卦象完全顛倒過來就得到下面一卦。
《序卦傳》里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個句式:“物不可以終……”就是每一卦代表一種時空,無論這個卦反映的情況如何,這種情況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一定會被另外一種情況所取代。這說明每一卦所代表的一個時空都不是永恒的,通權達變、隨時變易是易學里突出的人生智慧,如《序卦傳》說:“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
總之,《序卦傳》表征六十四卦代表的宇宙大時空是循環的、開放的一個大系統,類似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
7.《雜卦傳》
《雜卦傳》取名于“雜”,晉代韓康伯的解釋是“雜糅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在《雜卦傳》中,《序卦傳》所揭示的卦序被打亂,《易》六十四卦重新編為三十二對,風格和特質相反或者相近的卦兩兩對舉,基本用一個字或一個詞或簡單一句話概括各卦卦義,旨在闡發事物發展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變化規律。比如“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的大體意思是,乾卦剛健而坤卦柔順,親比有歡樂,興師動眾則有憂患。親臨百姓體察民情會得到贊譽,百姓有所求則竭盡全力等等。
總之,《易傳》對《易》進行了全面的提升,徹底完成了從“天命神學”到“天人之學”的轉變,開啟了易學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