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易學概說

一、《易》

學界公認的看法是,《易》八卦由伏羲首創。《漢書·藝文志》里講到“易”的形成過程時說:“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三古即伏羲時代為上古,文王周公時代為中古,孔子時代為下古。

也就是說,《周易》經歷了伏羲畫八卦、文王重卦并且作卦爻辭、孔子作傳三個重要的關節點,而最終成為傳世經典。但根據東漢經學家鄭玄《易贊》的記載,夏、商、周三個朝代各有自己的“易”,夏朝的易稱為“連山易”,商朝的易稱為“歸藏易”,周朝的易稱“周易”。這三部經典都有八個經卦(三畫卦稱“經卦”),也都有六十四別卦(六畫卦稱“別卦”)。周文王只是在前代“易經”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了順序的編排,進一步完善了卦辭、爻辭。應該說這種說法比較可信。

《易》成書的年代久遠,并非一人一時所作。就內容而言,《易》主要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象(或稱卦畫)、卦辭和爻辭,共四部分。《易》中的卦辭、爻辭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甚至戰爭等方方面面,又通過“吉”“兇”“悔”“吝”等斷詞表達了當時活動的結果或者作者的態度,因而程度不同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狀和思想觀念。《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曾經這樣概括《周易》:“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也就是說,作為“源頭活水”的《周易》,為后來的各行各業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理論平臺,從哲學的角度而言,《周易》為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最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

作為選拔人才的必考科目,從漢武帝時期立“五經博士”到隋朝開啟的正式科舉考試,很多優秀的知識分子把研究易學作為修身、治國的基本課程。中國歷史上各家各派的著述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著易學的因素和理念,中國歷史上很多大思想家往往都通過注解《周易》建立自己的學術體系,并由此形成了博大的易學文化。

(一)《易》的內容和構成

1.卦的構成

《易》包含六十四卦,有卦名,如“乾”卦、“坤”卦。有卦象或者叫卦畫,如“乾”卦由六個陽爻組成,坤卦由六個陰爻組成等。另外每一卦都有卦辭,用來解釋一卦的基本含義。每一卦都有六個爻,每一個爻都有爻辭,用來解釋每一個爻的含義。

對于每卦的基本內容,以乾卦為例來說明。

乾:元亨利貞

  用九 見群龍無首,吉

img上九 亢龍有悔

img九五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img九四 或躍在淵,無咎

img九三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img九二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img初九 潛龍勿用

“乾”是卦名,六個陽爻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乾卦卦象。“元亨利貞”是乾卦的卦辭。卦辭是解釋每一卦的基本含義。每卦的六個爻都有爻辭,爻辭是解釋每一爻的基本含義,如乾卦初九爻的爻辭“潛龍勿用”,九五爻的爻辭“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等。其他六十三卦都由卦名、卦象、卦辭和爻辭這四部分組成。其中乾、坤兩卦比較特殊,在六個爻辭之外,分別多了“用九”和“用六”兩個爻辭。“用”一般解釋為“通”,即“通九”“通六”,也就是對純陽、純陰的乾、坤兩卦做一下通解。因為乾、坤兩卦是純陽、純陰之卦,代表天、地,是父母卦,這是為了進一步強調和突出兩卦為代表的陰陽之理的重要性。后文的《易傳》十篇中有一篇是《文言傳》,就是專門針對乾、坤兩卦作的進一步的闡釋和發揮。

《易》的整個經文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共計三十卦,從代表天和地的乾(img)卦和坤(img)卦開始,表示首先有父天母地,然后天地合氣、陰陽交互作用,萬事萬物從生成、發展、壯大再到生生不息。其中每一個卦都代表一種情狀或者一種時空,一卦六爻的每一爻又可以代表在這個時空下具體的不同的時段,六十四卦代表無限的宇宙大時空。上經最后終于坎(img)卦和離(img)卦。下經共計三十四卦,從代表婚姻和家庭的咸(img)卦和恒(img)卦開始,到既濟(img)卦和未濟(img)卦結束。

歷史上曾有學者稱上經三十卦主要講天道,下經三十四卦主要講人事。這種觀點雖有一些偏頗,但也不無道理。最后一卦是未濟卦而不是既濟卦說明六十四卦代表的宇宙大時空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以陰陽為基礎的開放大系統,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講到的螺旋式上升非常相似。

所以,無論是每一卦的從初爻到上爻,還是六十四卦的從乾、坤開始到既濟和未濟卦收尾,表達的是終始之道。

2.卦的生成

爻是《易》的卦里最基本的組成符號。爻分陽爻和陰爻。陰陽是整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對范疇。本著“意以象著”的原則,《易》用陰、陽(“img”和“img”)兩個符號來表現,學者多推測這與遠古先民的生殖崇拜有一定的關系,也是傳統文化里包含的執簡馭繁的大智慧的體現。

爻是什么?“爻者,效也”,不同卦里的“爻”模擬不同時空之中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事。對于爻的稱呼,陽爻稱為“九”,陰爻稱為“六”。其中“九”為老陽之數,“六”為老陰之數,“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這四個數來源于用五十根蓍草占卜時出現的四種狀況,而且只能是這四種狀況。因為易學講究“以變為占”,重視變化的爻,老陰和老陽是要變為少陽和少陰的,所以陰陽爻稱為九或者六,而不是稱為七或者八。

對于“爻”的解釋,《易傳·系辭上》中還說:“爻者,言乎變者也。”也就是說不同卦的不同位置的爻顯示了事物當下的狀態,但任何事物都不會永遠是這個樣子,一定會發生變化。同樣的位置、同樣的爻在不同的卦里含義也是很不相同的。所以《系辭下》還說:“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因為世界上所有的變化歸根結底都是陰陽的轉換而已。這是中國哲學乃至中醫學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

卦是什么?“卦者,掛也”。這里的“卦”相當于懸掛的“掛”。“卦”就是相當于懸掛在那里的一個像,通過陰陽爻的數量多少和不同位置展現出動態的含義。

關于卦的生成,最權威的解讀《易》的著作《易傳》給予了說明。《易傳·系辭上》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這是對卦生成過程最經典的解釋。但這種從一到二、從四到八乃至六十四卦的生成過程,如果從正向思維的角度來看,很容易被當作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但實際情況正好相反。

從“道”或者“太極”到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產生,是一個從“源”到“流”、從“根本”到“枝葉”、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落實”的過程。陰陽爻是對太極或者道最切近的展現,等到三畫卦或者六畫卦出現以后,就成了太極或者道的某一個點、某一個層面、某一個時間段的不同展現。關于“道”在傳統文化和中醫學里的重要性問題,后文還會進一步談到。

(二)陰陽和四象

陰陽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關鍵和樞紐。在易學里,陽(img)代表積極的、膨脹的、上升的、溫煦的、君子、實等含義;陰(img)代表沉靜的、凝滯的、下降的、寒涼的、小人、虛等含義,但要結合具體卦的具體爻位而定。中國哲學以陰陽為基礎建構起來的是辯證邏輯而非形式邏輯,盡管戰國中期曾經出現了以名家學派為代表的形式邏輯的萌芽,但在后世并沒有占據主流的地位。

因為陰陽觀念太過重要,陰陽兩個符號又太過簡略,所以為了避免陰陽被僵化地理解并在動態意義上表達陰陽關系,最晚在北宋初期就已經出現了能夠表達動態意義的太極陰陽圖,如圖1-1所示。這是所運用的表達工具的一種“進化”而非陰陽觀念的改變。一般而言,我們所說的太極圖是一個空白的圓,表達的是未開化的混沌狀態,等到能夠區分出陰陽的太極陰陽圖,已經是等而下之了。

圖1-1 太極陰陽圖的兩種形式

太極陰陽圖的含義大體有三個方面:一是陰陽并非截然二分、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根互含的關系;二是以正S或反S的曲線區分而不是用一條直線來區分,表達的是陽極盛時一定會出現陰,陰極盛時一定會出現陽的動態意義;三是黑白兩個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即黑、白魚是活的,陰陽之氣永遠處于此消彼長的動態之中,同時又表達了“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三十六計·瞞天過海》解語)的觀念。

進一步來說,上面兩個太極陰陽圖是存在差異的。左邊圖黑白魚的運行方向是順時針方向,右邊圖黑白魚的運行方向是逆時針方向,目前這兩種圖及相關文物都可以見到,但其解讀卻眾說紛紜。以筆者管見,順時針的太極陰陽圖可理解為道家的陰陽觀,逆時針的太極陰陽圖可理解為易學的陰陽觀,其根據是道家精神側重于“順應”,易學則是“逆數”。《易傳·說卦》說:“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也就是說,易學追求的是以今知來、逆時而知,這應該是《易》能預測的一個原因所在,我們當然要注意剔除其中迷信的成分,但是“治未病”在易學和中醫學里則是共同的目標。

在中醫學里,順應四時用于養生當然是“順”,但治未病卻又是“逆”。看病的時候從當下癥狀回推到陰陽消長流變的異常和五行生克制化的紊亂是“逆”,治病用藥的時候通過調理陰陽之氣、打造健康的環境使病灶無從產生,從而解決身體的疾病又是“順”。所以,與西醫學“直達病灶”不同,中醫學治病雖有一些“繞”,但確實是在“治本”。

“兩儀生四象”:兩儀是指陰陽,四象是指老陰、老陽、少陰、少陽,或者說春、夏、秋、冬。

陰、陽(imgimg)兩個符號是極其抽象的,它們作為一種工具來說是簡單有效的,可以表達出最基本的原則和原理,但是比較“粗糙”,還需要進一步具體化,使人易于掌握和使用。于是陰、陽兩個符號經過兩兩相重,成為“四象”,見圖1-2。

圖1-2 四象

兩個陽爻疊加在一起稱為“老陽”,可表示夏天;兩個陰爻疊加在一起稱為“老陰”,可表示冬天;下面一個陽爻、上面一個陰爻稱少陰,可表示秋天,意思是下面雖然還有陽氣,但上面陰氣已經開始起作用;下面一個陰爻、上面一個陽爻稱少陽,可表示春天,意思是地面雖然還有陰氣,但陽氣已經來臨。

用四象表征一年四季非常形象,但這樣的表征大氣候的工具在具體運用時還是比較抽象和粗糙,必須把時間及與之相關的具體物象的突出特征結合起來,即做到時空合一,才具備切實的有效性,這就是三畫的八經卦。

(三)八經卦

在易學中,三畫的卦稱“經卦”,共八個卦。六畫的卦稱為“別卦”,共六十四卦。八經卦是指乾img、坤img、震img、巽img、坎img、離img、艮img、兌img

八卦比起四象,能夠更形象的表征天人合一的觀念。

每個經卦都有三個爻,上爻代表天,下爻代表地,中間的爻代表人,天、地、人共處于一個時空之中且相互影響。對于人類社會而言,世間所有事情的出現都是三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素,事情都很難成就或者很難圓滿地成就。這三個因素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

八卦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類自然物。之所以有這種比擬,原因大概在于,先民認為這八類自然物是和他們的生產生活聯系最密切的。有了三畫卦,也就可以表征天地人三才之道。三畫的經卦表征的意思大體有以下三種。

第一,人是天地合氣所生,是“得其秀而最靈者”,有了人,世間也就有了真正的意義。

第二,天、地、人本來就是合一的,這是人存在的前提。

第三,人處于中爻的位置,行中道是人之為人的題中應有之義。中醫所用的藥物都有偏性,也就是“以偏治偏”,恢復原來動態的陰陽平衡就是“中”的狀態。

關于八卦的卦象,宋代理學家朱熹曾經總結了一個口訣:“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記住八卦的卦象和八卦所代表的八類自然物是學習六十四卦的基礎,掌握六十四卦的卦象和基本內涵是學習整個易學的基礎,這是研究易學“入門難”的原因之一。

根據《易傳·說卦》的記載,在戰國時期,人們就開始用八經卦表征與當時人們生產生活聯系最密切的八類自然物。除此以外,八經卦還可以指代八個方位,當然這里說的是后天八卦的方位。八卦還可以表示人體的八個不同部位、八種社會人倫關系、八種禽畜、八種最基本的性質等,如表1-1所示。

表1-1 八經卦及分類特征

除去表中列舉八卦所表征的六種情況,古人還將其他許多種事物歸類其中,據說這是古人占卜的基礎。具體的情況大家可以參考《易傳·說卦》。

八經卦分為陽卦和陰卦,其中包含四個陽卦和四個陰卦。乾img、震img、坎img、艮img為陽卦,坤img、巽img、離img、兌img為陰卦。乾、坤兩卦是純陽、純陰之卦比較容易理解,其他六卦遵循“以少為貴”的原則,一陽二陰之卦稱為陽卦,一陰二陽之卦稱為陰卦。

八經卦還可以分為父母卦和六子卦。乾(img)卦和坤(img)卦是純陽、純陰之卦,在一個家庭中代表父親和母親。震(img)卦代表長子。一卦三爻或六爻中,下面的是開始,最上面的是結束。《易傳·說卦》曾經這樣解釋六子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意思是坤(img)卦三個爻為陰爻,第一次得到一個陽爻,也就是男孩成震(img)卦,是家里的長子。“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意思是乾(img)卦三個爻為陽爻,第一次得到一個陰爻,也就是女孩成巽(img)卦,是家里的長女。

其他以此類推,“坎(img)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img)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img)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img)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把八卦理解為“父母卦”和“六子卦”突顯的是異于西方哲學構成論的“生成論”,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作為解讀無限世界和人體自身的工具重視的是價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

下面闡述一下八卦代表的八類自然物和每一卦最基本的性質。

第一是乾(img)卦,乾卦三個爻都是陽爻,代表天,因為天是最大的陽,剛健自強,絲毫不會懈怠,這與先賢對包括太陽在內的天象的觀測有直接關系,所以有“剛健”的性質。

第二是坤(img)卦,坤卦三個爻都是陰爻,代表地,地是最大的陰,有柔順之德,是非善惡無所不載,有“柔順”的性質。

第三是震(img)卦,震卦卦象是下面一個陽爻、上面兩個陰爻,代表雷。立春時大地上陰氣還很強盛,但陽氣欲噴薄而出,陰陽相薄于是有雷。現在氣象學一般把“雷”解釋為“帶有不同電荷的云層接近或者與地上的突出物接近時產生的放電現象”,這種解釋是在科學的角度而言。我們的古人認為,雷是無形的陰陽之氣相互激蕩產生的,這是典型的中國哲學的解釋方式。其實中、西醫學對于疾病的解釋的差異也是如此。震卦為東方為春天,春天萬物萌發,所以有“動”的性質。

第四是巽(img)卦,巽卦卦象是下面一個陰爻、上面兩個陽爻,代表風,風總是流動的,所以上面有兩個陽爻,陽為動。無論何時,風總會帶來涼意,所以下面含有一個陰爻。風的性質是無孔不入,所以有“入”的性質。中醫學“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的觀念與風的性質相關。

第五是坎(img)卦,坎卦卦象是中間一個陽爻、上下兩個陰爻,代表水,水為陰所以有兩個陰爻,但是水性潤下,只有先升才能后降,能上升所以必定包含有陽的成分;水性雖柔弱,但又往往包含著兇險,所以有“陷”的性質。

第六是離(img)卦,離卦卦象是中間一個陰爻、上下兩個陽爻,可代表火,火為陽所以有兩個陽爻,但是火性炎上,只有居下才能炎上,能居下所以必定有陰的成分;火自己不能單獨存在,必須借助于其他事物,所以有“麗”也就是依附的性質。

第七是艮(img)卦,艮卦卦象是下面兩個陰爻、上面一個陽爻,可代表山。山為突出、高聳之物,所以上面為陽爻。但不以大地為依托則不能成其高,故下面有兩個陰爻;山有鎮止之意,所以有“止”的性質。

第八是兌(img)卦,兌卦卦象是下面兩個陽爻、上面一個陰爻,可代表澤。澤畢竟不完全是水,上面為陰為虛,但下面為實。美麗少女和濕地雜草蔥蘢能夠使人愉悅,所以有“悅”的性質,但同時也有“毀折”的含義。

對八經卦的卦象解釋有很多角度和方式,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以上只是諸多解釋中的一種。

下面以兌(img)卦為例做一個簡要說明。

后天八卦里兌卦的方位是正西,可以代表秋天,五行屬金。秋天既是收獲的季節,也有肅殺的意味,古代的“秋后問斬”就是為了順應天時。兌還代表口,有喜悅的含義,但也有“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之憂,一出一入,榮辱皆在其中。兌卦還代表少女,美麗的少女固然能給人帶來欣喜,但當政者沉湎于此也難免有人亡政息之虞,即使普通人也難免口舌是非之爭,甚至招來禍患等。

體悟孔子的“不占而已矣”、荀子的“善為易者不占”,才能真正體會到《易》作為經典的支撐點不在于占卜,而在于治國安邦、修身養性之道。

(四)六畫卦

六畫卦也稱“別卦”。三畫卦雖能夠表達天、地、人三才之道,但只是表征靜態的意義。所以八卦又兩兩相重為六十四卦,即六畫卦。六畫卦表征天、地、人三才之道才能夠“極其變”。

六畫卦包含內卦和外卦。在六畫卦中,下面三個爻是下卦,也稱內卦,可代表己方;上面三個爻是上卦,也稱外卦,可代表對方或外在因素。

關于一卦六爻之中每個爻的名稱。

一卦六個爻,從最下面到最上面的六個位置分別稱初、二、三、四、五、上。前文有述,卦中的陽爻稱“九”,陰爻稱“六”。如(img)乾卦由六個陽爻組成,從下往上依次稱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img)坤卦由六個陰爻組成,從下往上依次稱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再如(img)未濟卦六個爻從下往上依次稱為:初六、九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等。一卦六爻的表述是從“初”到“上”,而不是從“一”到“六”,這種方式表達的是終始之道和圓形思維,而不是線性思維。

圓形思維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思維方式。以時空觀為例,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是用天干和地支來表達年、月、日、時的,而天干和地支都能轉化成五個方位和五行。

天干有十個,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個天干轉化為方位和五行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在十個天干中,“土”居中央,主四方,控四時,與中醫學的“脾胃五行屬土”“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一脈相承的。

地支有十二個,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地支轉換成方位和五行是亥和子為北方為水,寅和卯為東方為木,巳和午為南方為火,申和酉為西方為金,辰戌丑未在四個角,也就是兩個季節相交之際各有一個為土。這說明土在一年四季的運化中始終在起作用,中醫學的“四季脾旺不受邪”與此相關。

用天干、地支來表達年、月、日、時,這是圓形的思維方式在時空觀上的表達。另外,天干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最小公倍數是六十,用來表示年的時候就是“六十年一甲子”,這也是圓形思維在更大時空觀上的表達。這種表達與西方很早就開始的公元元年、二年、三年,一直可延伸至無限的線性思維時空觀有很大的不同。圓形思維和線性思維的差異在中、西醫學里表現得尤為突出:前者雖比較“繞”但目的是“治本”,后者則直達病灶“治標”。

易學里爻和爻之間的關系主要有四種,就是比、乘、承、應。

簡而言之,相鄰兩爻的關系為“比”,彼此有一定的影響。陰爻在陽爻之上為“乘”,有“乘凌”意,往往對上面的陰爻不太有利,但也要看具體的卦,因為時空不同結果就會有差別,這種觀念在中醫學里有很突出的表現。陰爻在陽爻之下為“承”,是承載意。內卦三爻和外卦三爻有相應的關系:初爻和四爻相應、二爻和五爻相應、三爻和上爻相應。同性之爻相應為“敵應”,異性之爻相應為“正應”。“應”往往有“應援”的意思,這與中醫學的“有諸內必形諸外”是一個道理。

前文提到,三畫卦盡管能夠表達天地人三才之道,但只是靜態意義上的表達,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稱之為“未極其變”。“重三為六”以后,則能表征更豐富的動態意義。這是作為工具的卦爻題中應有之義。

在六畫卦中,上兩爻代表天,天為陽;下兩爻代表地,地為陰;中間兩爻代表人,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動態的三才之道。

以六畫的乾卦為例:

img上九  代表天  陽中之陽(至陽動則為陰,要下行)

img九五  代表天  陽中之陰

img九四  代表人

img九三  代表人

img九二  代表地  陰中之陽

img初九  代表地  陰中之陰(至陰動則為陽,要上行)

以兩爻各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表達的是天之氣自分陰陽,地之氣自分陰陽,人也自分陰陽。因為任何現實的存在物都是陰陽和合體,這樣世間才會生生不息。

天為陽,代表天的五爻和上爻都是陽,但兩爻相比,五爻在下為陽中之陰,上爻則為陽中之陽。因為“陽極而陰”,陽中之陽也就是至陽,實際上動則為陰,所以必然要下行,即天氣下降。地為陰,所以代表地的初爻和二爻都是陰,但這兩個爻相比,二爻在上為陰中之陽,初爻在下則為陰中之陰。因為“陰極則陽”,所以陰中之陰實際上動則為陽,必然要上行,即地氣上升。三四兩爻代表人,人也自分陰陽,但處于天地之中。

三畫卦重為六畫卦之后表達的是天地之氣互相交通從而生成、長養萬物的動態過程。一個活生生的人能夠立于天地之間,也是憑借體內和體外陰陽之氣正常的消長流變才能夠做到,否則只能是死人,盡管肉體暫時還在。這也是中國人把人剛剛去世稱為“斷氣”的原因。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藥的藥性講究的是升降沉浮、溫熱寒涼、酸苦甘辛咸等四氣五味,而不是什么成分能夠消炎、什么成分能夠殺菌等等,因為中藥針對的是陰陽之氣而不是實體的器官。

一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天之氣自分陰陽,地之氣自分陰陽,人也自分陰陽。這一點對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中醫學里的陰陽觀念非常重要。比如,男為陽,女為陰,但男人前后左右上下又可分陰陽,女人同樣如此。在朝堂之上,國君為陽,大臣為陰,但在家庭中大臣作為家長又是陽。

中醫學里五臟六腑的體陰而用陽、體陽而用陰也是如此。這種觀念在要求概念清晰確定無歧義的西醫學和現代科學里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中醫學里則是很平常的現象。從邏輯學的角度來考察,這應該是辯證邏輯和形式邏輯的區別。世界觀、方法論和概念含義的巨大差別導致了中西醫學的根本不同,削足適履對中醫學的正常發展是有害的。

六畫卦比起三畫卦而言,不僅內涵豐富得多,而且是動態的。即卦爻象是靜的,但表征的意義是動的,所以易學中才會有“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說法。因為卦、爻和卦辭、爻辭僅是工具、是手段而已,它們都應該為人服務而不是相反。這是哲學工具和科學工具的差異所在,或者說是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差異所在。

(五)卦與時空

易學包含著突出的“時”的哲學。學習《周易》應該“明時”。“時”即時空,六十四卦表征無限的宇宙大時空,每一卦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小時空,分別體現的是層次不同的終始之道。

以乾卦為例:

乾:元亨利貞

用九 見群龍無首,吉

(宗廟)img上九 亢龍有悔

(天子)img九五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諸侯)img九四 或躍在淵,無咎

(三公)img九三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大夫)img九二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元士)img初九 潛龍勿用

“乾”(img)是卦名。“元亨利貞”是卦辭,解釋一卦的基本含義。六個爻自下而上依次排列是卦象,卦象也稱“大象”。每卦六個爻,每爻的爻象也稱“小象”。爻辭是用來解釋每一個爻的基本含義的。

首先是乾卦卦辭“元亨利貞”。

“元”為開始,萬物是天生地成,或者稱陽生而陰成。天的陽氣開啟萬物,使萬物生成有了可能性,因而是純然至善的。一旦落實到大地上成為現實便不可避免地有了種種的不完美。“亨”是亨通,也就是美好、善良的事物能夠暢通無阻。“利”不是單純的利益,世間最大的“利”就是使萬物各得其宜。“貞”最初有占卜的意思,儒家把它引申為“正”,也就是一定要循正道而行,因為“置身于正道,是為最吉祥”。

“元亨利貞”也被稱為“四德”。乾為天,坤為地,天和地在傳統文化中還有理想和現實的含義。對于表征天的乾卦,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而是直接說“元亨利貞”四德,因為只有理想才是最圓滿的,現實中不會有圓滿自足之物。坤卦卦辭雖然也包含“元亨利貞”,但已經有了一些附加條件予以限制。其他六十二卦更是如此,有三德者,有兩德者,有一德者,有無德者,不一而足。需要指出的是,沒有“四德”的未必差,只是沒必要明示罷了。如晉卦、解卦等。

進一步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有“理想”的含義,地有“現實”的含義。人立于天地之間表征的是任何一個現實的人都處于理想和現實之間而站立。一個人如果脫離現實而太過理想化,在現實生活中就很難找到立足之地。如果太過現實,那就與四腳著地的動物無異。所以一個真正的人應該既有理想,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這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內在要求。

其次,一卦六爻代表傳統社會的六個等級。

初爻代表“元士”,士階層是等級社會中不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最低一個階層,受雇于貴族等統治者,無封地。這里的層級顯然不包括最底層的老百姓,也是等級社會的糟粕所在。

二爻代表“大夫”,是有一定田產并掌握一定權力的階級。傳統社會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說法,說明大夫有比較高的地位。

三爻代表“三公”,屬朝廷重臣,權力很大,可與天子直接對話。

四爻代表“諸侯”,一般為天子的兄弟或子侄,是與天子有一定血緣關系者或居功至偉者,外放以后就是封疆大吏,有兵權和財權,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宋朝以前,所以諸侯也最容易被天子猜忌而被圍剿。

五爻代表“天子”,帝王被稱為“九五之尊”就是從九五爻而來,這個位置處于上卦的中位,最吉利也最尊貴。

上爻代表“宗廟”,即祖宗的位置,這個位置本來應該比五爻更尊貴,但卻是一個虛位,“貴而無位,高而無民”。

第三,一卦六爻表征事物發展的終始之道。以乾卦為例:

初九爻的爻辭是“潛龍勿用”。因為初九、九二兩爻代表地,初九爻在地底最深處,也就是“無位之地”。這意味著所有的條件都不具備,此時有所行動就是“妄動”,有所要求就是“躁求”“妄動”“躁求”,遲早會招致兇險。在這種情況下能做到韜光養晦而“勿用”是最好的選擇。

九二爻的爻辭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二爻已經到了地面,意味著一些條件開始初步具備,對于有追求、有前瞻意識的人而言也就到了建功立業“打天下”的時候。因為條件很成熟的時候大家都會蜂擁而至,沒有“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意識很難脫穎而出,干成大事。

九三爻的爻辭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乾乾”是勤勉警覺的意思,“夕”是傍晚,“厲”是危險。三四爻代表人道,三爻是人道之初,處于從內卦到外卦、從下卦到上卦的一個轉折時期,在這個階段無論怎樣勤勉警覺都是應該的,能不出現大的過失就已經算是不錯。

九四爻的爻辭是“或躍在淵,無咎”。三、四兩爻代表人道,但四爻的情況比較尷尬,屬于“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的狀況。因為人道偏下,或者說偏于現實。九四爻進可以到五爻天子之位,退可以到三爻君子之位,所以表現為這樣一種“懸浮”的狀態,能夠始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做到“無咎”而不張揚自己就已經不容易了,由此不難理解周公之難。

九五爻的爻辭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五爻是最尊貴的一個位置,又處于上卦的中位,所以最為吉利,適合大展宏圖。六十四卦的六十四個五爻的爻辭,完全稱“兇”的沒有一個,有不吉也會以其他方式彌補,這一點是處于下卦中位的二爻難以相比的,原因是貴賤的差別。所以《易傳·系辭下》中才會有“二多譽,四多懼”“三多兇,五多功”的說法。從這里不難看出,傳統社會的等級觀念是非常突出的,甚至中醫學的藥物配伍也會分成君臣佐使,因為它們所起的作用不同。

上九爻的爻辭是“亢龍有悔”。因為這是以陽爻處于最末尾的一個位置,實際也是“無位之地”。如果時過境遷還處在“亢”的狀態,那么“悔”就是必然結果,這就是“不明時”。

乾卦和坤卦是眾卦的父母卦,爻辭也比較特殊。乾卦爻辭多了一個“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對這句爻辭學界有不同的解釋,筆者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是在六個爻都是陽爻這種特別剛健的環境下,強行出頭是非常危險的,“無首”反倒是吉。還有一種說法是乾卦代表天,是最高的統治者。作為最高統治者安排好天下大局以后就不要再凸顯自己、到處干預,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反倒有很好的結局等等。

另外,坤卦爻辭多了一個“用六,利永貞”,意思是女性柔弱,只有永遠守正才能更加長遠,引申為人事則是“妻賢夫禍少”。我們經常會看到周圍有人通過燒香拜佛來敬天敬地,期許保佑自己,但是不孝順自己的父母,最后很難善終。因為這種人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父母是自己最切近的天和地,孝敬父母是敬天敬地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

其他卦從初爻到上爻都基本上表征的是從開始到結束、人體或物體從下到上等等不同的位置或者過程,只不過乾卦六爻的爻辭最為典型。

(六)六十四卦與十二消息卦

1.通行本六十四卦

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本《易》的卦序與通行本很不相同,學者已多有研究。但通行本一直流傳不衰,對傳統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更大,這應該是歷史篩選的結果,本文只談通行本。通行本六十四卦的卦象及順序見表1-2。

表1-2 通行本六十四卦卦序和卦象

《易》通過六十四卦的排列,表征出生生不息的無限宇宙大時空。在六十四卦中,處于前兩位的乾(img)、坤(img)兩卦和處于最后兩位的既濟(img)、未濟(img)兩卦,應該只具有理論上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基本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乾、坤兩卦屬于純陽、純陰之卦,現實中則是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最后的兩卦,既濟(img)卦是陽爻處于陽位、陰爻處于陰位,這種狀況在易學中稱為“正”,六爻都能夠當位得正,萬物都能得到濟養,因為既濟卦是上水下火成“炊”之象。這樣的最理想狀態,現實中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未濟(img)卦則是陰爻處于陽位、陽爻處與陰位,六爻皆失位。六爻都不得其位,意味著所有事物都不得其所,顯然也不具有現實性。只有中間六十卦陰陽各具,可以表征世間現實的存在物,六十這個數字便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個爻,除去上述四卦,六十卦計三百六十個爻,也基本可以表征一年又一年的周而復始。從秦漢開始,先賢已經確切計算出一年包含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這一點從兩漢象數易學家的“六日七分說”可得到確證。從這里也大體可以看出,先賢已經意識到工具固然重要,但其價值和效果的判定最終還是要取決于人。中醫學對待工具的態度基本如此,這一點與西醫學對外在儀器和工具的依賴程度有很大不同。

唐代經學家孔穎達把六十四卦排列順序的特點總結為“二二相偶,非覆即變”,即六十四卦分為三十二對,相鄰兩卦要么是變卦,如乾(img)和坤(img),把乾卦六個爻的爻性全變就是后邊的坤卦;要么是覆卦,如屯(img)和蒙(img),把屯卦六個爻全部翻轉過來就得到蒙卦等等。泰(img)和否(img)、既濟(img)和未濟(img)等卦既可以看作覆卦,也可以看作變卦。

宋代理學家朱熹為了方便記憶六十四卦順序,編了一首歌訣,并根據經文分成上下兩篇:

《經》上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經》下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

小過既濟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在這首歌訣中,有下劃線的為兩個字是一個卦名,其中的楷體字是為了湊足一句話、方便記憶的虛字,大部分每卦的卦名為單個字。記住六十四卦的卦象和掌握每一個卦的基本含義是學習易學的前提和基礎。

2.“十二消息卦”

為了表征一年之內陰陽盛衰有規律的變化,前人在六十四卦中選出十二個卦,代表農歷的十二個月,并配以十二個地支,如表1-3所示。

表1-3 十二消息卦卦象及與地支相配

十二消息卦也稱“十二辟卦”或者“十二君卦”,有統領其他眾卦的意思。按照易學中的體例,陽氣上升為“息”,陰氣上升為“消”。息卦包含六個卦,從代表農歷十一月的復卦img開始陽氣依次上升,到代表次年農歷四月的乾卦img陽氣達到最盛。消卦也包含六個卦,從代表農歷五月的姤卦img開始陰氣依次上升,到代表農歷十月的坤卦img陰氣達到最盛。農歷四月陽氣最盛,但并不是氣溫最高,這是先民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一個表現,即氣溫高不等于陽氣盛。在中醫學里,醫者不會局限于看到的具體病灶,而是回推至無形的陰陽,這一點“易”和“醫”完全一致。

十二個月都可以與十二個地支相配,十二個地支又可以轉換為方位和五行,五行之間有生有克,吉兇悔吝、生克制化就在其中。這是古人乃至中醫學重視天時的一個重要原因。

就五行之氣的旺衰而言,立春后木旺,立夏后火旺,立秋后金旺,立冬后水旺,土王四季,“王”在這里是統領的意思。十二個地支中,寅卯為木,巳午為火,申酉為金,亥子為水,辰、戌、丑、未為土,并分列在四季中。這一點與土居中央并不矛盾,只有真正處于中央才能做到無處不在。前文有述,這種觀點與中醫學里“脾胃是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是同樣的道理。

(七)八宮說及中國傳統的認知方式

1.八宮說

所謂“八宮說”,就是把六十四卦分成八個宮,每宮八個卦。以乾img、坤img、震img、巽img、坎img、離img、艮img、兌img“八純卦”為每一宮的首卦。八純卦就是上卦和下卦相同的六畫卦,每宮的首卦稱為本宮卦。除了本宮卦,每一個宮后面還有七個卦,這七個卦排列的規律是:從本宮卦的初爻開始依次受變,變完初爻成為一世卦,變完二爻成為二世卦,變完三爻成為三世卦,變完四爻成為四世卦,變完五爻成為五世卦。因為上爻代表宗廟不能改變,所以變完五爻后回過頭來再變四爻成為游魂卦。最后是下卦的三個爻全變,變回本宮卦的下卦為歸魂卦,如表1-4所示。

表1-4 八宮圖表

通過“八宮說”背誦六十四卦卦象是學習易學的一個基本方法。

比如,以乾宮八卦和坤宮八卦為例:

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

坤為地,地雷復,地澤臨,地天泰,雷天大壯,澤天夬,水天需,水地比等。

牢牢記住八經卦所代表的八類最基本的自然物是掌握六十四卦卦象的基礎。

有學者經過考證,認為“八宮說”始于西漢的經學家京房。京房是兩漢時期著名的象數易學家,擅長占驗,據傳他的八宮說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為他的占卜服務,我們要注意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八宮說可以說塑造了另外一種時空觀:六十四卦代表宇宙大時空;每一宮八個卦,從一世卦到五世卦,再到游魂卦和歸魂卦,可以代表另外一種具體而微的小時空;每一卦又可以代表一個更小的時空。拋開其中的迷信色彩,通過八宮說來熟記六十四卦的卦象還是可取的。

2.動態的認知模式

“否極泰來”和“剝極必復”是傳統社會的預判模式,這種認知造就了傳統中國人的忍耐和頑強。泰卦和否卦就比較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一個重要的認知模式:動態的價值判斷而非靜態的事實判斷。

泰(img)卦卦象是上卦為坤為地,下卦為乾為天;否(img)卦卦象正好相反,是上卦為乾為天,下卦為坤為地。如果做靜態的事實判斷,否(img)卦卦象最符合我們的常識,天在上地在下,天覆地載。但易學以為,原來居上的還在上面,原來居下的還在下面,這是天地之氣不相交通的死寂狀態。

泰(img)卦卦象則表示,原來居上的到了下面,原來居下的到了上面,上下非常通達,所以為“泰”。這種觀點置于人體則是氣血通暢的正常狀態,即平人。也就是說,人的身體越是正常健康,就越是感覺不到陰陽的存在,等到比較明確地感受到陰陽的時候,身體已經處于病態了。

但泰卦表征的并非百分之百的萬事大吉,泰卦卦辭是“小往大來”,意思是動態地來看,“陽”為君子而且呈現上升的勢頭,趨勢越來越好。但是太過通達的時候也容易失去節制,所以在泰卦代表的時空下能自覺地約束自己是其內在要求,不然容易埋下隱患還不自知。

也就是說,越是順利的時候越應該自省,越應該低調,否則容易埋下隱患。就和中醫學里說的,心屬火,夏天火旺,但夏天易患心病是同樣的道理,但心病最危險的時候往往是農歷的十月或者十一月,因為這個階段陰氣最重。另外,否卦表征的也并非一無是處的萬劫不復,否卦卦辭是“大往小來”,就是指“陰”為小人而且呈上升勢頭,趨勢越來越惡劣。在這樣的時空下,韜光養晦,查漏補缺,放平心態,把損失降到最低也算是不錯的結果。

總之,易學教人趨吉避兇,若執著于占卜等則難免流于“小道”,只會“看事”而不會“看勢”,失去大局觀。只有把握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大道”,而且能夠做到“明時”“正位”,才能真正理解為什么《周易》在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玉县| 饶阳县| 宜章县| 大理市| 南宫市| 和平县| 泰兴市| 石城县| 安远县| 茶陵县| 北辰区| 梓潼县| 大洼县| 吉首市| 菏泽市| 赣州市| 镇平县| 兴仁县| 洪雅县| 青海省| 中超| 玛曲县| 平邑县| 南涧| 西充县| 隆德县| 莱州市| 宁安市| 南澳县| 辽阳县| 长岭县| 白沙| 江西省| 云南省| 海晏县| 连山| 石柱| 陇川县| 禹城市| 徐闻县|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