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字天書:《易經》的本源與推演
- 謝文緯
- 2387字
- 2024-06-21 20:41:20
第二節 《易經》的精髓不是占卜,而是宇宙天道
荀子云:善易者不占。意思是非常精通《易經》的人,不占卜。因為善易者,通達天道宇宙玄機,無需占卜??鬃诱f: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說我們研究《易經》,要多著眼對宇宙進行概括,無論是陰陽、八卦、六十四卦的符號,還是它們之間的流轉變化,都顯露出了宇宙的規律,因此講述可以不用言語,而用符號就足以表達。
其實任何人只要能掌握天地運行的規律,洞悉其變化的規律,都可以預知事物的來龍去脈,并不需要靠占卜。例如秦末漢初的張良得到高人指點后,精通易理。他將《奇門遁甲》精簡為十八局,包括陰遁九局和陽遁九局,成為當時舉世的軍事家。他作為劉邦的謀士,幫劉邦打下漢朝江山。而諸葛亮也精通易學,擅長排兵布陣,創作八陣圖。相傳,八陣圖有365種變化,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戰場上神機妙算,被稱為天下奇才。
唐代的袁天罡和李淳風也是精通《易經》的高人,他們合著的《推背圖》,并不是靠占卜,據傳二人是背靠背,從早推論到晚,預言之精準,讓人稱奇,真正達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境界。而宋代的陳摶,人稱“陳摶老祖”,將老莊思想、道家方術、儒家思想、佛家觀念融會貫通。令人驚奇的是,他公布了河圖、洛書。明初的劉伯溫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以易學術數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相傳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但并不是靠占卜,而是靠對易理、易圖、易卦的理解和領悟。
因此,對占卜神化或迷信,把占卜看作《易經》的精髓是一種誤解。對《易經》來說,更為重要的是無字卦符和圖像,因為這是古人對宇宙、大自然、物質世界直接觀察獲得的最原始信息,易卦、太極圖、河圖、洛書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宇宙的本質和運行規律,自然也包含了科學的內涵??茖W的概念是什么呢?西方人這樣解釋,科學是正確反映世界本質與規律的理論;而東方人卻這樣解釋,科學是宇宙之道?!暗馈笔怯钪娴谋驹磁c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是萬事萬物的生化者。《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崩献铀f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也是指自然的規律。
《易經》作為宇宙的符號,特別是陰爻和陽爻的排列組合,使伏羲最先畫出八卦。經過幾千年,周文王又推演成六十四卦,成為《易經》陰陽變化的模式。這個陰陽模式是宇宙最大的系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廣大精微,無所不包。例如大可解釋太陽系、銀河系、各種星球,小可解釋分子、原子、質子、電子、夸克、中微子的運行規律。然而無字的《易經》模式如果有了文字的注釋,或許就不再成為宇宙的模式,而成為一家之言。因為人只是從個人的角度去考慮,往往只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最多是見仁見智,各持己見而已。例如周文王為六十四卦做了卦辭爻辭后,《周易》就淪為了一部占卜之書。而占卜不可能完全準確解釋宇宙,因此不是科學,最多是預測學,所以《周易》作為占卜之書不能成為《易經》的精髓,盡管由于《周易》采用了反映宇宙陰陽變化的六十四卦,或許能夠提高占卜的準確率,但對未來發生之事,再高明的易經大師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算準,只能預測大概如此,不能預測必然如此,所以預測學不能成為科學。我認為,《周易》不是《易經》的精髓,只不過是周文王的一家之言,因此我們研究《易經》時不必太重視,甚至可以忽略,而應把重點放在更為古老的無字《易經》的研究上,揣摩遠古的智慧,因為這才是《易經》的本源。
《易經》的本源不是占卜,而是宇宙之道。古代的圣人就是這樣認為的,孔子明解《易經》,稱其為天命;老子暗解《易經》,稱其為天道??鬃邮侨绾卧忈尩篮汀兑捉洝返哪??《易經·系辭上傳》云:“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就是說《易經》是以天地變化規律為準則,所以能夠將天地間的一切道全部包容在內。而宇宙之道,用一句最簡單的話概括說,孔子又是如何詮釋的呢?那就是在全世界廣泛流傳的被奉為經典的那句話??鬃釉凇兑捉洝は缔o上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說宇宙間的一切變化,無不是相互對應的陰與陽的作用。宇宙之道就是陰陽之道,如果《易經》的陰陽之道能夠解釋宇宙的一切,那么《易經》就是科學,至少從《易經》中可以推演出科學。
老子的《道德經》只有五千字,被稱為“東方圣經”。雖然老子并沒有直接提及《易經》,但全文卻貫穿了《易經》的陰陽之道。老子開篇講:“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也就是說道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不是可以通過人為言語的。那么天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意思是說萬物都背陰而抱陽,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生成和諧狀態。也就是說宇宙的天道就是宇宙的陰陽之道,這是宇宙的永恒之道,也是《易經》的精髓。
我們的世界是陰陽世界,我們共存宇宙的本質和運行規律就是陰陽,而這種客觀存在的宇宙基本規律居然被我們遠古的祖先朦朦朧朧地觀察到了,并且用無字的先天八卦圖、太極圖、河圖、洛書表述出了宇宙的本質與運行規律,也就是宇宙的陰陽之道。
陰陽代表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關系,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系的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男女、上下、好壞等,而在《易經》中則用最簡單的符號表達,那就是陰爻和陽爻。易醫同源,《易經》的陰陽觀在中醫中的應用也相當普遍,如中醫在臨床上,將證分陰陽,脈分陰陽,藥分陰陽,臟腑分陰陽,一天之內分陰陽,一年四季分陰陽,體質分陰陽。這種指導思想,使中醫比任何國家的傳統醫學都要有效和發達。此外,古今中外的其他一切學問,都離不開陰陽規律。例如哲學中的矛盾,質與量,肯定與否定;數學中的正與負,實數與虛數,常量與變量,微分與積分;力學中的靜止與運動,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物理學中的正電與負電,磁場的陽極與陰極,粒子與反粒子;化學中的金屬與非金屬,酸性與堿性,陽離子與陰離子,氧化與還原;生物學中的無性與有性,公與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遺傳與變異等。